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695)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桂堂李文祥邹红吴山功周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寄生
  • 2篇指环虫
  • 2篇三代虫
  • 2篇寄生蠕虫
  • 1篇单殖吸虫
  • 1篇刀鲚
  • 1篇毒剂
  • 1篇形态学
  • 1篇养殖
  • 1篇野生
  • 1篇幼虫
  • 1篇幼虫发育
  • 1篇杀虫
  • 1篇杀虫效果
  • 1篇杀灭
  • 1篇杀灭效果
  • 1篇生物标志
  • 1篇水型
  • 1篇酸钠
  • 1篇群落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武汉中博水产...

作者

  • 6篇李文祥
  • 6篇王桂堂
  • 2篇吴山功
  • 2篇邹红
  • 2篇周顺
  • 1篇艾桃山
  • 1篇杨宝娟
  • 1篇吴旭东
  • 1篇李冉冉
  • 1篇喻运珍
  • 1篇张效平
  • 1篇马幸荣
  • 1篇王亚青
  • 1篇张东
  • 1篇滑聪杰

传媒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太白湖主要经济鱼类寄生蠕虫种类调查被引量:1
2017年
2015年12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长江中游的太白湖鱼类鳃和肠道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种131尾鱼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寄生蠕虫,其中单殖吸虫30种,复殖吸虫1种,绦虫5种;对其中6种单殖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大部分鱼类的鳃部都感染单殖吸虫,只有4种鱼类的肠道感染寄生蠕虫,较低的体内寄生蠕虫多样性表明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干扰。
赵威山周顺张东王亚青滑聪杰李文祥王桂堂
关键词:寄生蠕虫单殖吸虫寄生虫区系
野生与人工养殖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群落结构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阐明养殖环境对鱼类寄生指环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调查了湖北省梁子湖和湖北省石首市养殖池塘中鲫鳃部寄生指环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在梁子湖中的野生鲫共发现6种指环虫,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中型指环虫(D.intermedius)、弧形指环虫(D.arcuatus)、弓茎指环虫(D.baueri)、美丽指环虫(D.formosus)、望外指环虫(D.inexpeatatus);在养殖池塘中,除了望外指环虫外,其他5种指环虫均有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梁子湖野生鲫鳃部的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丰度以及其他4种指环虫(不含望外指环虫)的感染率与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中的指环虫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平均寄生虫数量以及Brillouin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养殖池塘的;梁子湖野生鲫寄生指环虫的优势种是弧形指环虫(0.54),而池塘中的是坏鳃指环虫(0.76)。在宿主密度、种群大小、光照和溶氧等影响指环虫群落的因子中,溶氧可能是最主要因子。
马幸荣王桂堂邹红吴山功李文祥
关键词:指环虫群落野生人工养殖
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的寄生蠕虫群落结构被引量:8
2014年
由于对淡水环境的适应和江湖阻隔,部分洄游型刀鲚(Coilianasus)分化成淡水型和陆封型,为寻找区分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这3种生态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并分析其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特征,本文调查了3种生态型刀鲚鳃部、胃、肠和幽门盲囊中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共发现10种寄生虫,包括鳃上3种单殖吸虫:林氏异钩铗虫( Heteromazocraes lingmueni)、细长嗜鲲虫( Helciferus tenuis )和长江中华钩铗虫( Sinomazocraes changjiangensis );胃部1种复殖吸虫:鲚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coiliae);肠道3种线虫: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simplex)、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sp.),以及肠和幽门盲囊的3种棘头虫: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cheni)、鲇异吻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 parasiluri)、长江傲刺棘头虫(Brentisentis yangtzensis)。林氏异钩铗虫和陈氏刺棘虫在3种生态型的刀鲚中都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海水性寄生虫细长嗜鲲虫、鲚套茎吸虫和对盲囊线虫只感染洄游型刀鲚,可作为区分洄游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淡水性寄生虫长江中华钩铗虫、鲇异吻钩棘头虫和长江傲刺棘头虫只在淡水型刀鲚中发现,可作为淡水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洄游型刀鲚的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最高,分别在1.25和0.19以上,淡水型刀鲚的较低,分别为0.79~1.12和0.10~0.12,陆封型刀鲚的最低,分别在0.66和0.0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大部分丢失,以及淡水性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较低造成的。盐度降低和中间宿主缺乏是导致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淡水性寄生虫较低的感染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对新宿主的适应时间较短;地理隔离可能是陆封型刀鲚中寄生虫群落
李文祥王桂堂
关键词:生物标志刀鲚
温度对坏鳃指环虫产卵、孵化和发育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5年
实验研究了离体条件下温度对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产卵和孵化的影响,以及在20℃、在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在离体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的平均产卵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10、20、30和35℃时,其平均产卵量分别为0.25、5.9、9.1、9.2和13.4枚/虫;除4℃外,绝大多数虫卵是在离体后的前5h内产出;然而,在体条件下虫体的产卵是连续且稳定的,在20℃条件下平均产卵量为6.5枚/(虫·d)。虫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0、20、30和35℃条件下,孵化时间和孵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9d、3d、2d、36h和24d、5d、5d、3d,而最高的孵化率(65.5%)却出现在30℃。在20℃条件下,纤毛幼虫在感染7d后90%的虫体都已成熟,因此,在此温度条件下坏鳃指环虫由虫卵发育到成虫大约需要8—10d。为了有效控制指环虫病的暴发,在第一次用药1周后要进行第二次用药。
张效平商宝娣王桂堂李文祥杨兴李正友
关键词:温度产卵孵化幼虫发育
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对小林三代虫的杀灭效果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有效控制三代虫病,实验以寄生于金鱼的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为动物模型,研究了两种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溶液(Na Cl O)和二氧化氯(Cl O_2)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在离体(in vitro)条件下,当Na Cl 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 O_2的有效浓度≥0.15 mg/L时,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均少于2h,而对照组中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是20.8h。当Cl O_2的有效浓度≥0.15 mg/L时,70%以上的虫体发黑,而其他浓度处理组,大部分虫体即使死亡,虫体依然保持透明。在在体(in vivo)条件下,当Na Cl 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 O_2的有效浓度≥0.5 mg/L时,驱虫率都几乎达到100%,并且驱虫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当Cl O_2的有效浓度为0.6 mg/L时,养殖水体出现了白色絮状物。在在体条件下,Na Cl O的驱虫效果好于Cl O_2。在金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中,Na Cl O和Cl O_2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18和0.48 mg/L,仅稍低于其在在体条件下完全驱除小林三代虫的最小浓度(0.2、0.5 mg/L),说明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在驱除三代虫时对金鱼不太安全,因此,在治疗金鱼的三代虫病时要慎使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然而,这两种消毒剂能否适用于其他鱼类三代虫病的治疗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顺李文祥杨宝娟张效平邹红吴山功喻运珍艾桃山王桂堂
关键词: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杀虫效果
金鱼寄生三代虫的形态学及基于rDNA ITS序列的分子鉴定被引量:9
2014年
为查明我国金鱼三代虫的种类,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6个金鱼主要养殖区的三代虫进行了调查。通过形态测量分析,发现了4种三代虫,分别为: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G.gurleyi、G.longoacuminatus和三代虫未定种(Gyrodactylus sp.)。而通过核糖体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2种三代虫分别与小林三代虫和G.longoacuminatus相似性在99.1%以上,有1种与G.gurleyi的相似性在98.2%以上,另外,还有1种三代虫与现有序列的相似性都较低,虽然它与小林三代虫的相似性最高,也仅为91.0%,暂为未定种。系统发育分析也显示,金鱼寄生的3种三代虫分别与小林三代虫、G.gurleyi和G.longoacuminatus聚集在一起,另外1种单独聚在一起,这4种三代虫均隶属于G.(Limnonephrotus)亚属,与G.(Gyrodactylus)亚属的秀丽三代虫(G.elegans)的亲缘关系很远。通过对三代虫样品的抽样调查发现,小林三代虫存在于所有采样点,在广州、武汉、郑州3个采样点为优势种,所占的比率都在60%以上;G.gurleyi在海口、南京和上海为优势种,所占的比率都在50%以上;G.longoacuminatus和三代虫未定种所占比率均较小。由此可见,小林三代虫和G.gurleyi是我国金鱼常见的三代虫,G.gurleyi和G.longoacuminatus是中国三代虫新记录种。
李冉冉李文祥吴旭东王桂堂
关键词:金鱼三代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