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30638)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黄莉姚红霞林丽娥符祥俊陈文婷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增多
  • 3篇血小板增多症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血小板...
  • 3篇增多症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小板功能
  • 1篇血小板功能变...
  • 1篇栓塞
  • 1篇栓塞和血栓形...
  • 1篇羟基脲
  • 1篇和血
  • 1篇发病
  • 1篇发病机制
  • 1篇干扰素
  • 1篇奥扎格雷
  • 1篇奥扎格雷钠
  • 1篇PAC-1

机构

  • 3篇海南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姚红霞
  • 3篇黄莉
  • 2篇林丽娥
  • 1篇王华
  • 1篇吴从明
  • 1篇丁毅鹏
  • 1篇陈文婷
  • 1篇符祥俊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年份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其特征是血小板水平显著持续性增多而功能异常。近年来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蛋白质酪氨酸激酶2基因V617F突变有关。ET发病较隐匿,进展缓慢。蛋白质酪氨酸激酶2基因V617F突变的发现,传统干扰素、羟基脲减少血小板数目,加上阿司匹林、阿那格雷等药物进行血小板功能干预治疗,均使得ET在诊断及治疗上有了很大突破。
黄莉姚红霞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间诊治的31例E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入住血液内科者仅占54.8%,首诊入住其他科室者达45.2%;临床表现仅有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者占80.6%,因其他原因做血常规确诊本病者占19.4%。38.7%患者合并栓塞,但合并出血者占3.2%。JAK2/V617F基因检测突变者52.6%。羟基脲治疗有效率(CR+PR)达81.0%,羟基脲+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90.0%。常规治疗组初治未合并血栓者血栓发生率77.8%,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初治未合并血栓者血栓发生率20.0%。结论ET患者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容易漏诊,其栓塞发生率大于出血发生率。多数ET患者存在JAK2/V617F基因检测突变。羟基脲+干扰素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血栓素A2抑制剂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可以减少ET患者血栓发生率。
黄莉姚红霞林丽娥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羟基脲干扰素奥扎格雷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功能变化及与血栓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ET)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奥扎格雷钠在ET患者中防治血栓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患者CD62P、PAC-1的水平;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TXA2)代谢产物TXB2和前列环素(PGl2)代谢产物6-K-PGF1α水平;观察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对ET患者血小板活性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ET患者CD62P、PAC-1、TXB2、6-keto—PGF1α和TXA2/PG12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后CD62P、PAC-1、TXB2、TXA2/PG1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后CD62P、PAC-1和TXA2/PG12与正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XB2、6-keto—PGF1α仍高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奥扎格雷钠干预治疗组后期血栓发生率为12.5%,常规治疗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患者存在血小板异常活化现象和一定的血栓形成危险,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减少血小板数量外,还应重视血小板功能的干预治疗,以改善血小板功能、防止血栓发生。
姚红霞黄莉林丽娥吴从明王华陈文婷符祥俊丁毅鹏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栓塞和血栓形成CD62PPAC-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