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LR201010)
-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5
- 相关作者:姜志强李艳秋吴洪仇雪梅孙阳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在部分鱼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与胰岛素类似的生物活性肽,它在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营养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所以其研究对鱼类的养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部分鱼种IGF-1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生理功能等进行综述。
- 石岩仇雪梅崔军姜志强
- 关键词:胰岛素生物活性肽鱼类
- 红鳍东方鲀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红鳍东方的病害越来越突出,给红鳍东方的生产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红鳍东方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综述红鳍东方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崔军仇雪梅姜志强王秀利
- 关键词:红鳍东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 苯并芘和V_E对红鳍东方鲀抗氧化酶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中苯并芘质量浓度为50μg/L时,红鳍东方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最多分别低93.1%和35.4%。说明其体内抗氧化体系受到明显的抑制,且两种酶活性均表现出先抑制后升高的趋势,证明红鳍东方鲀对于苯并芘的胁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给鱼体注射VE(3个缓解组剂量分别为10mg/尾、20mg/尾和30mg/尾)后,红鳍东方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提高,表明VE对苯并芘的影响有缓解作用。
- 孟凡平王伟李莹姜志强
- 关键词:红鳍东方鲀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
-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MC4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采用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技术和DNA测序方法分析红鳍东方鲀MC4R(Melanocortin-4receptor)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在MC4R基因编码区48 nt和264 nt均发生了碱基的转换突变(G→A),两个突变位点分别位于M1和M2引物扩增产物中。引物M1扩增产物SSCP分析得到两种基因型: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并且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A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引物M2扩增产物也得到两种基因型:CC基因型和CD基因型,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C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遗传变异结果分析表明,两个突变位点均属于低度多态性,而且群体遗传杂合度较低,反映了该群体的遗传一致性较高。
- 张丽仇雪梅王娟姜志强刘洋王秀利
- 关键词:红鳍东方鲀MC4RPCR-SSCP多态性
- 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以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饲喂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幼鱼56 d,测定其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肝脏、肠及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77%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的最高值出现在8.93%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大于8.93%的实验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且显著低于8.93%组;5.77%、7.71%、8.93%组呈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峰值出现在13.75%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5.77%、7.71%、8.93%组,虽然肝脏也有脂肪空泡存在,但是肝脏、肠和肌肉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现象;11.89%、13.75%、16.42%组的肝脏、肠和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现象,各组间差别明显。由此认为,脂肪水平为8.93%组,抗氧化酶活力最高,该脂肪水平下的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代谢最有利,组织结构完整无病变。
- 孙阳姜志强李艳秋毛明光吴洪宫雪
- 关键词:脂肪水平红鳍东方鲀肝脏抗氧化酶
- 通过性腺形状和颜色鉴定红鳍东方鲀的性别被引量:2
- 2014年
- 随机采集体长18~20 cm、体重200~250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 ugu rubripes)44尾,解剖观察并记录性腺组织外观,然后利用组织切片技术鉴定个体的性别。结果表明:性腺为细长条状且呈乳白色的个体为雄性个体,而性腺为袋状且呈淡红色的个体为雌性个体,且样本群体中的雌雄性别比例为1∶1。本研究结果为通过性腺外观形状和颜色即可准确鉴定体长为20 cm左右的红鳍东方鲀的性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 孙赛红王玉芳姜志强仇雪梅王秀利
- 关键词:红鳍东方鲀性别鉴定组织切片技术
- 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为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纯的影响,在18个200L圆形流水水槽中各放养体重大小接近的红鳍东方鲍幼鱼20尾,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每个脂肪梯度设3个重复。56d饲养试验结束后,结果显示,东方纯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脂肪水平为5.77%~13.75%时,饵料系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脂肪水平的进一步升高,饵料系数保持平稳,高脂肪组和低脂肪组差异显著(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都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肥满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93%组,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体成分分析表明,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都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各组间显著升高(P〈0.05)。8.93%脂肪组血糖含量最高。各组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脂肪水平为8.93%的配合饲料对红鳍东方纯幼鱼的生长代谢最为有利。
- 孙阳姜志强李艳秋孟祥科吴洪
- 关键词:脂肪水平红鳍东方鲀血液指标
- 苯酚对红鳍东方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脏抗氧化酶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苯酚对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试验鱼体质量为(7.50±1.09)g,全长(7.92±1.38)cm。根据预试验结果,急性试验设定苯酚质量浓度梯度为0,3.2,6.5,10.0,13.2,16.5,20.0 mg/L,每组试验浓度分别暴露24,48,96 h。亚急性试验设定质量浓度梯度为0,0.18,0.32,0.56,1.00,1.35 mg/L,每组试验浓度分别暴露4,8,12,16 d,以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为指标,研究了苯酚污染对红鳍东方幼鱼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急性试验中,苯酚质量浓度的升高会对红鳍东方幼鱼产生较大毒性,暴露24,48,96 h的LC50分别为17.56,15.41,12.09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21 mg/L。亚急性试验,不同苯酚浓度处理组的红鳍东方幼鱼在暴露16 d时,肝组织中SOD和GST的活性均表现出被显著抑制(P<0.05)。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GSH-PX的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活力最高值由高浓度组逐渐移向低浓度组;与对照组(0 mg/L)相比,各组总SOD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除0.18 m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在暴露16 d时,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各浓度组的GST活性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基本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 石洪玥姜志强高小强宫雪吴洪李艳秋
- 关键词:苯酚红鳍东方鲀抗氧化酶
- 苯酚对红鳍东方鲀肝胰脏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的半定量分析
- 2014年
- 应用半定量RT-PCR法,研究苯酚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肝胰脏CuZn-SOD和Mn-SOD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鱼饲养在苯酚浓度为0、0.18、0.32、0.56、1.00和1.35 mg/L的海水中,分别在苯酚暴露前和暴露4、8、12和16 d后取样。结果表明,在苯酚暴露前,鱼体肝胰脏中CuZn-SOD和Mn-SOD基因均有基础表达。在整个暴露时间(16 d)下,CuZn-SOD和Mn-SOD mRNA相对表达量呈现出逐渐上调的趋势,即苯酚诱导了两种基因的表达。在苯酚暴露第4天时,各浓度处理组CuZn-SOD mRNA和Mn-SOD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达峰值,显著高于暴露前水平(P<0.05)。
- 石洪玥崔培姜志强陈成勋
- 关键词:苯酚红鳍东方鲀毒性实验CUZN-SODMN-SOD
- 植酸酶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及消化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以初始体质量为(4.58±0.05)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研究植酸酶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6组:对照组D1,全鱼粉蛋白组;对照组D2,以豆粕替代30%鱼粉蛋白组;试验组S1~S4,在豆粕替代30%鱼粉蛋白基础上设4个不同的植酸酶添加水平(500、1 000、1 500、2 000 U/kg),每个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各组幼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D1组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最优,D2组幼鱼生长性能指标较D1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试验组幼鱼的生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添加植酸酶≥1 000 U/kg时,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较D2组明显提高(P<0.05),饵料系数较D2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植酸酶能提高幼鱼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力;植酸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但不明显(P>0.05);添加1 000 U/kg植酸酶时,幼鱼的蛋白表观消化率达到最高;添加1 000、1 500 U/kg植酸酶时,能显著提高幼鱼的脂肪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后,幼鱼的磷消化率较D2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改善消化,建议饲料中植酸酶的适宜添加量为1 000~1 500 U/kg。
- 孟祥科孙阳屈菲姜志强毛明光李艳秋吴洪
- 关键词:红鳍东方鲀豆粕植酸酶消化酶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