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436)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维林王大佳苏朋俊张志波白玉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肛门直肠畸形大鼠盆底肌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及其宫内移植干细胞修复作用的研究
- 目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是最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畸形,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畸形之一,其发病率为1/5000~1/1500,居消化道畸形首位。研究至今,...
- 姚致雅
- 关键词:肛门直肠畸形WNTΒ-CATENIN
- 产前纵隔肿物胎儿期管理及新生儿期胸腔镜治疗初探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的胎儿纵隔肿物患儿胎儿期管理及新生儿期胸腔镜微创治疗的初期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纵隔肿物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由产前超声发现纵隔肿物,初诊孕16周-孕31周,平均25周.经个体化胎儿期管理,多学科会诊,产前诊断,除外染色体异常和其他脏器畸形.出生后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肿物直径1.7-5.7 cm,平均3.2 cm.手术日龄4-29 d,平均12.4 d.本组病例均实施胸腔镜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经个体化精准胎儿期管理,患儿均顺利出生,并证实产前诊断准确.新生儿期肿物均完整切除,其中5例顺利完成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1例后纵隔未成熟畸胎瘤中转开胸.胸腔镜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12 min.估计出血量1-5 ml,全胸腔镜手术无输血患儿.住院时间11-17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理报告:6例患儿中,纵隔食管源性囊肿1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纵隔淋巴管瘤1例,前纵隔囊性成熟型畸胎瘤1例,后纵隔未成熟畸胎瘤1例.术后随访8-14个月,平均9.6个月,患儿健康生存,无复发.结论 明确的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制度,个体化精准的胎儿期管理是患儿能够早期治疗的前提条件.适宜的纵隔肿物新生儿患者应用胸腔镜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新生儿较大的实性纵隔肿物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必要时及时中转开胸.
- 王大佳张志波黄英苏朋俊张文果李天宇刘彩霞王维林
- 关键词:纵隔肿物胎儿胸腔镜新生儿产前诊断
-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卵巢囊肿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总结本院近4年来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28例新生儿以及小婴儿卵巢囊肿的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4年间由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年龄6个月以下新生儿及小婴儿卵巢囊肿患儿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发现时间、住院时间、囊肿大小、包块性质、影像学检查特点、产前干预措施、外科处理方式、术后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儿中单侧23例,双侧5例。年龄1个月以下者11例,1~3个月者11例,3~6个月者6例。27例表现为腹部肿块,1例表现为腹胀。产前发现20例,其中1例行产前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减压。住院时间4~20 d,平均7.5 d。彩超示囊肿大小为4~5 cm者11例,5~10 cm者15例,>10 cm者2例。28例患儿均采取经脐单孔腔镜协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5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13例。病理回报卵巢单纯性囊肿21例,卵巢滤泡囊肿4例,卵巢浆液性囊肿3例。本组患儿均获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卵巢囊肿安全易行,疗效较好。对于腹腔囊性包块>5 cm者或随访观察囊肿不能消退甚至增长者,需采取手术治疗;<5 cm不能排除来源于卵巢或其他部位者应予探查性手术治疗。对于产前已发现的巨大囊肿,必要时可行胎儿期穿刺减压等微创手术治疗。
- 张文果王大佳张志波苏朋俊黄英王维林刘彩霞
-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外科手术婴儿
- Dickkopfl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泄殖腔发育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 2017年
- 目的 研究Wnt信号通路的细胞外拮抗物Dickkopf1(Dkk1)在正常胎鼠和肛门直肠畸形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水平,探讨Dkk1与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Wistar孕鼠24只,制成ARM动物模型,根据切片观察,组成畸形组(n=96),胎龄在12~17、19、21 d。取相同胎龄的正常对照组孕鼠16只,对应胎龄胎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96)。常规制备胎鼠冰冻切片,解剖显微镜下手工显微切割方法准确切取泄殖腔及后肠组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和ARM不同胎龄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Dkk1的mRNA表达情况和蛋白水平。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泄殖腔和后肠组织的Dkk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对照组和畸形组大鼠胚胎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均能检测出Dkk1 mRNA和蛋白表达。对照组Dkk1 mRNA及Dkk1蛋白表达在胎龄16 d的大鼠中表达达到峰值分别为2.77±0.06和3.20±0.76。畸形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Dkk1 mRNA及Dkk1蛋白表达呈波动态势,平均水平分别为0.96±0.14和0.87±0.14,与对照组2.00±0.52和1.98±0.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1在胎鼠的泄殖腔及后肠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ARM的发生有关,可能在ARM的发生中具有重作用。
- 王大佳高红张志波苏朋俊张文果郑黎强白玉作王维林
-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泄殖腔实验动物
- Sfrp5/Dkk4基因在ETU诱导大鼠胚胎肛门直肠畸形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 2018年
-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大鼠胚胎发育中Sfrp5/Dkk4基因的表达。方法对Wistar孕鼠进行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致畸,制作ARM动物模型;分别在孕15d(E15)、17d(E17)、19d(E19)和21d(E21),于ETU-无畸形对照组(NE组)、ETU-ARM畸形组(AE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中各选取6只胎鼠末端直肠组织,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Sfrp5/Dkk4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定量与比较分析。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E15、E17、E19和E21时,Sfrp5在NE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63.55±0.35、24.51±0.41、13.28±0.09和49.67±0.12;在AE组分别为21.43±0.18、59.57±0.44、61.23±0.47和32.73±0.51;在NS组分别为52.17±1.08、23.66±0.87、16.21±1.33和50.01±2.03。Dkk4在NE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0.07±0.09、47.15±0.15、39.88±0.37和13.75±0.47;在AE组分别为54.27±0.61、19.43±0.25、21.09±0.17和57.53±0.49;在NS组分别为23.11±0.15、45.89±0.67、41.44±0.37和17.57±1.99。提示NE组、NS组Sfrp5/Dkk4与AE组E17和E19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E组与NS组在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E17和E19时,Sfrp5在AE组中mRNA高表达,其表达量分别是NE组的1.63倍和1.77倍(P=0.049、0.022)、NS组的2.68倍和3.29倍(P=0.041、0.034);Dkk4在AE组中mRNA高表达,其表达量是NE组的1.75倍和1.87倍(P=0.045、0.024)、NS组的2.04倍和1.36倍(P=0.004、0.028)。结论Sfrp5/Dkk4蛋白与mRNA在胚胎发育过程E17和E19中出现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ARM发病的因素。
- 杨中华高红耿园园贾慧敏白玉作王维林
-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胚胎发育基因表达
- Ghrelin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Ghrel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和先天性巨结肠(HSCR)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100例ARM、100例HSCR患儿以及10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中Ghrelin基因3个SNP位点(rs139684563、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的基因型;并通过与正常小儿进行对比,分析ARM和HSCR患儿的基因变异与突变情况。结果3个SNP位点均符合HaZ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ARM和HSCR患儿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小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rs139684563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小儿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测序结果显示,ARM和HSCR患儿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位点均可检出有野生型纯合子缺失(分别为第176和191位碱基A缺失);ARM患儿还可在rs149447194位点检出有单碱基替换(第194位密码子核苷酸CCT→CTC)。结论Ghrelin基因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改变可能与ARMs和HSCR的发生有关。
- 高红王大佳赵相轩弭杰白玉作王维林
-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先天性巨结肠GHREL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小鼠跨胎盘RNA干扰EphB2基因在先天畸形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应用跨胎盘RNA干扰技术抑制胚胎鼠EphB2基因,探索研究易感基因在先天性畸形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相关易感基因EphB2下调质粒SiEphB2,设计3个不同位点SiEphB2,通过鼠尾静脉向孕鼠注射SiEphB2质粒,空载体及Ringer’s液。孕鼠在孕9.5d注射,48h后取出胚胎,应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EphB2基因在子代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并观察新生鼠的肛门直肠发育情况。结果在mRNATk平,发现SiEphB2载体注射组(SiEphB2组)EphB2基因表达比较空载体注射组(Vector组)及释液注射组(Ringer’s组)明显降低。Ringer’s组均值为0.99±0.06,Vector组为0.87±0.07;SiEphB2组中,SiEphB2—1组均值为0.27±0.03,SiEphB2—2组为0.34±0.04,SiEphB2—3组为0.42±0.02。SiEphB2组胚胎EphB2基因较Ringer’S组和Vector组分别下调(65.3±6.6)%和(60.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蛋白质水平,Ringer’s组为1.00±0.05,Vector组为0.93±0.09;SiEphB2组中,SiEphB2—1组为0.20±0.03;SiEphB2—2组为0.33±0.02;SiEphB2—3组为0.39±0.02。SiEphB2组胚胎EphB2基因较Ringer’s组和Vector组分别下调(69.3±7.8)%和(66.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SiEphB2组胎鼠可见肛门及鼠尾发育,矢状位切片HE染色未见ARM发生。结论胚胎鼠早期跨胎盘RNA干扰是研究基因功能现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跨胎盘SiEphB2可下调子代鼠基因。
- 王大佳唐爽张志波苏朋俊白玉作袁正伟王维林
- 关键词:RNA干扰基因畸形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合并便秘患儿排便功能评定及病因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便秘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改变复杂,病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多种客观检查方法对ARM术后便秘患儿肛门直肠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对其病因进行探讨。方法利用同位素排便造影、直肠肛管测压、肌电图和肛门括约肌神经电生理等方法对49例ARM患儿和31例正常儿童的排便功能进行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49例ARM患儿根据畸形位置分为中低位组和高位组,每组再根据是否发生便秘分出两个亚组,并对上述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位素排便造影结果显示,ARM术后便秘组半排时间[中低位:(13.45±8.35)s;高位:(20.59±4.26)s]与术后无便秘组[中低位:(4.69±6.86)s;高位:(7.66±6.38)s]相比明显延长,ARM术后便秘组排空率[中低位:(29.35±14.84)s;高位:(33.00±9.04)s]与术后无便秘组[中低位:(61.70±23.01)s;高位:(60.31±30.38)s]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肛管测压检测结果显示,直肠感觉阈在所有ARM组中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ARM便秘组[中低位:(53.57±9.45)mL;高位:(57.50±9.14)mL]高于ARM无便秘组[中低位:(46.32±14.61)mL;高位:(47.27±8.76)mL]。ARM便秘组感觉收缩时间[中低位:(2.79±0.39)s;高位:(3.51±1.93)s]明显长于ARM无便秘组[中低位:(1.97±0.67)s;高位:(2.11±0.43)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结果显示,反映排便动力的痉挛指数在术后合并便秘组均明显高于未合并便秘组。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会阴-肛门反射潜伏期在ARM患儿组均明显延长,其中ARM合并便秘组[中低位:(66.04±16.20)ms;高位:(70.41±17.91)ms]延长更加明显,与ARM无便秘组[中低位:(38.51±16.92)ms;高位:(49.91±9.45)ms]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M术后便秘患儿直肠感觉功能和排便动力存在明显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治疗前应进行详细、
- 杨中华王大斌刘丹贾慧敏白玉作王维林袁正伟
-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手术后并发症便秘排便功能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小儿外科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 2014年
- 蛋白质组学有助于在蛋白质水平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分析先天畸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对胚胎早期的诊断、预防和干预先天畸形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重点阐述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新进展,综述其在小儿外科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 邓超王伟
- 关键词:先天畸形蛋白质组学疾病
-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先天性巨结肠症家系致病基因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筛查2个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2个来自辽宁的HSCR家系(家系1和家系2)进行基因分析。在获得家系成员的同意后,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对各个家系成员的全外显子组DNA进行基因突变筛选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结合突变的危害性和致病性分析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依据测序结果筛选可疑致病基因,运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中4人,子代2人均发病,母亲有类似临床症状,但未做检查诊断,父亲正常。在过滤掉常见变异及同义突变后,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出633个SNP和35个InDel突变。在候选基因RET中,发现14号外显子一个新的无义突变c.2599G〉T,经突变的蛋白危害性和致病性分析并结合遗传方式及临床特征等多因素分析后高度怀疑该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突变,经Sanger法验证后认为该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家系2中4人,子代2人发病,但其中1人新生儿期死亡未能得到外周血样标本,父母正常,测序结果提示609个SNP和30个InDel突变,结合突变影响、遗传方式及临床特征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未能发现意义明确的致病突变。结论第二代测序技术可以筛选出新的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的基因突变信息,为HSCR的病因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
- 张文果王大佳张志波黄英苏朋俊李天宇何蓉王维林
-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DNA序列测定病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