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ZKX05030)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5
相关作者:曹远东成红艳孙新臣邓雨霞孙宁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化疗
  • 5篇单核
  • 5篇单核苷酸
  • 5篇单核苷酸多态
  • 5篇多态
  • 5篇细胞
  • 5篇细胞肺癌
  • 5篇小细胞
  • 5篇小细胞肺癌
  • 5篇核苷酸
  • 5篇非小细胞
  • 5篇非小细胞肺癌
  • 5篇肺癌
  • 5篇铂类
  • 4篇单核苷酸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药物
  • 4篇类药
  • 4篇类药物
  • 4篇核苷

机构

  • 9篇东南大学
  • 4篇江苏省肿瘤医...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9篇曹远东
  • 8篇成红艳
  • 6篇邓雨霞
  • 6篇孙新臣
  • 5篇孙宁
  • 4篇陈宝安
  • 4篇葛小林
  • 3篇李宜坤
  • 3篇马春阳
  • 3篇林茜
  • 3篇薛幼华
  • 3篇于大海
  • 1篇黄培林
  • 1篇肖韡
  • 1篇金志良
  • 1篇马珺
  • 1篇程璐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现代医学

年份

  • 5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XPA单核苷酸多态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DNA修复能力与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该研究利用一种新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检测方法,探讨DNA修复基因XPA的SNP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顺铂(ciaplatin)或卡铂(carboplatin)为主的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96例,采用顺铂或卡铂为主的方案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咒蹦的A23G多态的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由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结果:成功进行基因分型,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携带咒蹦23A/A、A/G和G/G基因型的患者,化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35.7%、46.9%和16.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G/G基因型患者的化疗失败风险是携带至少1个A等位基因(A/G和A/A基因型)个体的3.57倍;但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疗效与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 vs 41.7%,P=0.2045)。结论:该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调查;XPA基因多态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相关。
孙新臣孙宁成红艳程璐邓雨霞曹远东葛小林
关键词:基因芯片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SCLC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ERCC1(C118T)、XRCC1(G399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铂类为主化疗方案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20例,采用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2~3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ERCC1、XRCC1的多态性的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ERCC1(C118T)至少携带1个T等位基因型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4.7%,显著高于C/C基因型的19.2%(P<0.05);携带XRCC1(G399A)G/G基因型者化疗有效率为43.8%,高于至少携带1个A等位基因的19.4%(P<0.05)。结论 ERCC1、XRCC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相关。
成红艳陈宝安孙新臣孙宁邓雨霞曹远东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ERCC1基因XRCC1基因
神经胶质瘤细胞株HMGA1基因沉默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细胞株SHG-44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基因表达下调后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HMGA1 siRNA慢病毒载体及阴性si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SHG-44细胞。稳定转染HMGA1 siRNA的细胞为阳性组、稳定转染不含HMGA1的细胞为阴性组,未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MG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和克隆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吉西他滨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阳性组HMG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组和对照组(P<0.05)。经吉西他滨处理后,MTT表明阳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阴性组,阳性组IC50为(0.279±0.013)μg/ml,明显低于阴性组的(0.746±0.020)μg/ml(P<0.05)。克隆形成实验表明阳性组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神经胶质瘤细胞SHG-44中HMGA1基因沉默后,显著增强SHG-44细胞对吉西他滨的化疗敏感性。
曹远东黄培林孙新臣金志良肖韡马珺邓雨霞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高迁移率族蛋白A1吉西他滨
hMLH1、hMSH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SCLC铂类药物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hMLH1、hMSH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为主的方案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20例,采用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前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多态性的基因分型,并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测序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基因分型,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与基因测序结果完全吻合。中位随访11个月。携带hMLH1 T/T和T/A+A/A基因型患者铂类化疗后中位生存期(MST)为11.2个月和14.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0.5%、11.9%、7.1%和63.6%、9.1%、4.5%(P>0.05);携带hMSH2 T/T和T/C+C/C基因型患者MST、1年生存率分别为13.4个月、57.7%和10.7个月、33.3%(P<0.05),2年及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LH1、hMSH2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的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
成红艳陈宝安孙新臣孙宁邓雨霞曹远东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非小细胞肺癌
汉防己甲素配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放疗增敏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给予单纯放疗(放疗组),18例放疗的同时给予Tet(Tet组)。放疗采用15MV X线常规分割照射,病灶总量达60-66 Gy/30~33 F/6~7周。Tet组在照射第1天开始服用Tet,每次40mg,3次·d^-1,直至放疗结束。结果 两组患者局部症状缓解率均为100%,症状缓解开始的中位时间Tet组较放疗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组和放疗组便血和疼痛症状缓解持续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个月和8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2.2%和64.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4.4%、27.8%和64.3%、33.3%、2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et配合放疗,能有效延长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局部症状缓解持续时间,生存率有提高趋势,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放射增敏剂。
曹远东孙新臣成红艳于大海葛小林李宜坤薛幼华林茜马春阳
关键词:汉防己甲素直肠癌
汉防己甲素配合放射线增敏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增敏作用及其毒副反应。方法:112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放疗第1天开始服用汉防己甲素,每次40mg,每天3次,直至放疗结束,放疗采用6MV-X线常规分割外放射治疗,鼻咽部DT66~72Gy/33~36F/6~7w,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治疗量DT60~66Gy/30~33F/6~7W。对照组单纯放疗,其设野和剂量均同治疗组。结果:放疗结束后1个月鼻咽部MRI复查评价疗效,近期有效率治疗组为89.3%,对照组为69.6%,治疗组近期疗效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放疗期间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口干、咽痛和消化道反应等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中汉防己甲素是一种理想的放射增敏剂,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曹远东孙新臣成红艳于大海葛小林李宜坤薛幼华林茜马春阳
关键词:汉防己甲素鼻咽癌放疗放射增敏剂
ERCC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基因1(ERCC1)、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药物化疗后的预后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20例,采用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前采集患者的外周血。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ERCC1(118)、XRCC1(399)的SNP,并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基因分型,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与基因测序结果完全吻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6~49个月)。携带ERCC1(118)C/C、C/T+T/T基因型患者铂类化疗后中位生存时间(MST)、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0.9个月、35.9%、6.3%、1.6%和13.5个月、59.5%、19.0%、14.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XRCC1(399)G/G基因型、G/A+A/A基因型MST、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15.2个月、59.1%、15.9%、6.8%和11.1个月、35.5%、8.1%、6.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XRCC1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的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铂类药物化疗后生存期的预测指标。
成红艳陈宝安孙新臣邓雨霞孙宁曹远东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DNA修复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药物化疗后的预后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20例,采用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前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ERCC1(118)、(504)的SNP,并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基因分型,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与基冈测序结果完全吻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携带ERCCl(118)C/C、C/T+rr/T基凶型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中位牛存期(MSq、),1年、2年及3年牛存率分别为10.9个月、35.9%、6.3%、1.6%和13.5个月、59.5%、19.0%、14.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携带ERCC1(504)C/C基因型、C/A+,A/A基因型1年生仔率、2年牛存率分别为66.7%、16.8%和31.3%、7.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MST和3年生存率2组间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价卡2}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检测,ERCC1(118)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约物化疗后的生存期有关,有可能作为铂类约物化疗后生存期的预测指标。
成红艳陈宝安孙新臣邓雨霞孙宁曹远东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学疗法生存期单核苷酸多态性
汉防已甲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研究汉防已甲素(Tet)用于放疗增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86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增敏组:在放疗第1天开始服用Tet,每次40mg,每日3次,直至放疗结束,照射方法采用常规分割外放射治疗,均采用15MVX线照射,总剂量66~70Gy/33~35f,6~7周完成。对照组:单纯放疗,方法同增敏组。结果:近期有效率增敏组为69.8%,对照组为41.9%,前者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敏组放疗期间血压、血糖、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常见放疗副反应等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t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增敏剂,并可能减少照射剂量。
孙新臣曹远东成红艳于大海葛小林李宜坤薛幼华林茜马春阳
关键词:汉防已甲素非小细胞肺癌放射增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