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SH024)

作品数:33 被引量:755H指数:13
相关作者:田先红王德福陈辉贺雪峰陈锋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18篇社会学
  • 7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农村
  • 6篇农民
  • 4篇上访
  • 4篇社会
  • 4篇乡村
  • 3篇代际关系
  • 3篇宗族
  • 3篇阶层
  • 3篇阶层分化
  • 3篇村庄
  • 2篇低保
  • 2篇新农村
  • 2篇新农村建设
  • 2篇社会变迁
  • 2篇社会后果
  • 2篇社会学
  • 2篇农民上访
  • 2篇迁移
  • 2篇嬗变
  • 2篇嬗变研究

机构

  • 19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南昌航空大学
  • 4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村经...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5篇田先红
  • 4篇陈辉
  • 4篇王德福
  • 3篇贺雪峰
  • 3篇陈锋
  • 3篇林辉煌
  • 2篇桂华
  • 2篇邢成举
  • 2篇夏柱智
  • 1篇陈柏峰
  • 1篇徐嘉鸿
  • 1篇高万芹
  • 1篇陶自祥
  • 1篇欧阳静
  • 1篇杜姣
  • 1篇刘勤

传媒

  • 3篇开放时代
  • 2篇中共宁波市委...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社会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求实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西北人口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广西政法管理...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南方人口
  • 1篇民俗研究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7篇2012
  • 1篇201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养老倒逼婚姻:理解当前农村早婚现象的一个视角被引量:23
2012年
农村近年来重新出现早婚高潮,早婚率甚至已经逼近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本文基于豫东西村的实地调查,认为当前农村的早婚现象是代际关系变动的结果,即养老倒逼婚姻:父母希望早日完成人生任务以便趁年轻力壮为自己积攒养老资源,子女在接受早婚要求的同时也通过婚姻向父母索取了大量家庭财富,代际之间的理性博弈助推了早婚的出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代际关系变动推动的早婚仍将存在并可能有所发展。
王德福
关键词:早婚养老代际关系
连带式制衡:基层组织权力的运作机制被引量:117
2012年
本文揭示了中国基层组织在非正式或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内在机制及其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部分外部条件和压力,具有普遍性的半正式治理实践中的村级组织权力的运作则根植于乡土社会。乡村治理中,村组干部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资源统筹配置、捆绑连带,主要通过利益和情感等连带方式来规制村民,以完成其治理目标,村民同样也将其需要履行的各种义务与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捆绑连带,并主要以责任连带的方式对村组干部实行反制。正是这种治理中双向的连带关系使得干群之间的权利义务达到总体平衡,并保证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笔者将其归结为"连带式制衡"。乡土社会的不规则或规则的多元化是连带式制衡的社会基础,与西方有所差异的中国农民的"捆绑式的权利义务观"则构成了基层组织权力运作的价值基础,两者共同支撑使得"连带式制衡"成为基层组织权力的常规化运作机制。
陈锋
关键词:乡土社会权利义务观
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华北农村彩礼习俗嬗变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彩礼是婚姻支付的重要形式,其变迁与农村社会的巨变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后,华北农村的彩礼习俗发生了质变,彩礼本来是缔结婚约的标识物,也是代际之间均衡的财富转移方式,现在却变成了代际剥削的手段,子代借此向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彩礼性质的嬗变是家庭结构、家计模式和代际关系变迁合力型塑的结果,其中代际关系失衡是根本原因。
王德福徐嘉鸿
关键词:彩礼代际关系社会变迁
人情债、人情圈与交往逻辑变化——基于浙西周村的调查被引量:12
2012年
以浙西周村田野资料为基础,阐释当地农民的人情债观念和人情圈特征。调研发现:农民人情交往中情义亏欠感日益减少,市场货币性考虑与日俱增;夫妻双方的兄弟姐妹及其已婚子女构成了每个核心家庭最基本的人情圈和交往圈,姻亲和私人关系已经主导了婚礼中的人情往来。研究认为:理解农村人情交往一系列变化的大前提是分析农民日常交往逻辑的转变,因为日常性人情的弱化和缺失,仪式性人情的情感表达性功能才被放大,成为生产和再生产农村亲密关系的功能性替代;此外,市场经济原则不断侵入农民社会交往,人情的形式大于内容,而这也正是一些地区人情竞争、攀比等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
陈辉
关键词:人情债
阶层分化与农民层级迁移被引量:3
2015年
"乡—城"迁移假定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假定遮蔽了实践中农民迁移方向的多元性,阶层分化是基本影响因素。以武陵山区龙马乡为例,田野调查发现公共品供给贫困,农民普遍要求迁移。然而实践中农民迁移路径受制于农户拥有的初始资本和可持续生计来源,不同阶层农民的迁移路径呈现层级性。农民迁移在目的地上表现为从城镇、中间集镇到中心村的地域层级,各迁移路径性质分别是非农化迁移、过渡性迁移和农村内部迁移,这种农民迁移实践可以归纳为"层级迁移"。层级迁移是农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农民迁移基本规律。
夏柱智
关键词:阶层分化人口迁移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不合理上访是上访者提出非正当的、过高的诉求或者在上访过程中使用偏离信访制度文本规定的上访方式的上访行为。它主要表现为谋利型上访、全能型上访、过激型上访和精神病上访等四种类型。近年来,不合理上访呈现不断蔓延之势,给信访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建立信访分类治理体系、改革信访考核制度、整合信访机构资源和矫正过于泛滥的权利话语。
田先红贺雪峰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信访体制维权
基层治理视野下的边缘人——基于豫东村庄的田野调查被引量:3
2015年
传统豫东村庄存在强有力的地方性规范,建构出以"赖"为特征的边缘人,为主流文化排斥。按照占有社会资源水平可把边缘人分为强势边缘人和弱势边缘人两类,他们分别有不同行为特征。当前边缘人崛起的原因包括村庄地方性规范弱化,以个体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法律进入乡村与基层治理的"不出事逻辑"。越出村庄地方性规范的边缘人大量进入基层治理,以不同方式冲击基层治理造成消极后果,依次有"力治秩序"出现、谋利型上访蔓延和亲密社群瓦解。如何治理边缘人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夏柱智
关键词:边缘人
精英俘获、自保逻辑与民主悖论——农村低保实施异化和指标错位原因透视被引量:14
2014年
农村低保评选过程的扭曲和实施目标偏离是普遍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低保评选过程中精英俘获的出现;村民怕得罪人和村干部不出事的自保行事逻辑;多数村民对少数村民的惩罚和社会控制展现出的民主悖论等。扼制精英俘获,引导农村形成良好风气,打破基层治理者自保逻辑,积极干预村民对边缘群体的无意识惩罚,是完善和优化低保政策的方向。
邢成举
关键词:农村低保
发现边缘人——近年来华中村治研究的转向与拓展被引量:13
2013年
近年来,华中村治研究渐渐发生了一些颇具深远意义的转向,他们将之前以乡村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拓展到乡村社会边缘人这一素来少为学界所关注的群体。研究者们从村庄社会秩序、乡村治理和国家治理体制等三个层面对上访农民、钉子户、乡村混混等边缘人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这些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无意识或者意识不够上升到一种明确的学术自觉,成为获得重要学术创新与突破的生长点,并可能为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推进学术积累与传承,增进中国社会学与世界社会科学对话做出新的贡献。
田先红高万芹
关键词:边缘人农民上访钉子户
农民行动单位与上访行为逻辑的区域差异——一个解释模型被引量:11
2012年
农民行动单位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性程度和农民组织能力的差异,进而形塑出不同的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由于现代性的长期浸润和国家权力的渗透,全国各地农村家族和地方性规范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解体,再加上压力型信访维稳体制的影响,极大地改变着既有的政治机会结构,将导致各地农村再生产出越来越多以个体利益诉求为目标的上访行为。从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探讨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拓展农民上访研究视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
田先红
关键词:上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