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37)

作品数:20 被引量:300H指数:11
相关作者:吴立新车德福徐磊郭甲腾陈学习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数字矿山
  • 6篇GTP
  • 3篇地下空间
  • 3篇数据集
  • 3篇数据集成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地下空间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地质
  • 2篇断层
  • 2篇信息系统
  • 2篇资源质量
  • 2篇钻孔
  • 2篇拓扑
  • 2篇VOXEL
  • 1篇岛屿
  • 1篇地层
  • 1篇地球系统
  • 1篇地心

机构

  • 14篇东北大学
  • 7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开滦(集团)...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黑龙江科技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7篇吴立新
  • 12篇车德福
  • 6篇徐磊
  • 4篇郭甲腾
  • 3篇何群
  • 3篇陈学习
  • 3篇姜云
  • 3篇马洪滨
  • 2篇余接情
  • 2篇殷作如
  • 1篇董仲宇
  • 1篇贺黎明
  • 1篇祝文君
  • 1篇殷倩
  • 1篇刘馨蕊
  • 1篇张元生
  • 1篇蔡振锋

传媒

  • 7篇地理与地理信...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东北大学学报...
  • 2篇地理信息世界
  • 2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测绘工程
  • 1篇煤炭学报

年份

  • 7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的全球三维网格与变形特征被引量:35
2009年
基于投影的度量空间变换为数字地球及数字区域建设带来了几何裂缝、投影变形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摒弃投影,直接在球体流形空间建立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该文将球面离散网格向球体内部扩展,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提出一种全新的全球三维空间网格剖分方法——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SDOG)。SDOG具有多层次、多分辨率特性,且网格单元面积、体积变形稳定,可对包括地球在内的任意球体进行有序的多层次三维空间剖分,可为全球空间数据集成组织与检索、多层次空间建模与可视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提供统一的地球空间基础框架。
吴立新余接情
关键词:地球系统地心坐标系
基于GTP的断层三维交互建模方法被引量:13
2008年
在总结分析现有断层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GTP)的断层三维交互建模方法(岩柱体分区RPBP建模法).该方法以钻孔数据为建模主体数据源,主要步骤包括:根据钻孔孔口数据点与断层露头约束,按约束Delaunay法则生成地表不规则三角网(CD-TIN);判断地质体内断层的类型及断层构模的优先级顺序,建立岩柱体界限三角形;以界限三角形为依据建立断层实体模型.软件实验表明,该方法能便捷可靠地实现包括正、逆断层及其相互切割的各类复杂断层系的三维交互建模.
车德福吴立新殷作如郭甲腾
关键词:GTP断层数字矿山
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编码与解码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球面离散网格只进行地球表面剖分,而球体退化八叉树网格(SDOG)可对整个球体空间进行多层次连续的三维递归剖分,且网格大小均匀、变形稳定,适合作为全球三维空间基础框架。该文研究SDOG的编码与解码问题,剖析了SDOG网格编码的原理,提出两种网格编码方法,即单层次退化Z曲线填充编码(SDZ)和多层次退化Z曲线填充编码(MDZ),设计了相应的编码与解码算法。通过实验比较了SDZ、MDZ和QuaPA主码在编码效率、解码效率及编码长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DZ是一种优异的多分辨率动态网格编码方法,可服务于基于SDOG的全球三维空间基础框架。
余接情吴立新
关键词:网格编码数字地球
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熵权与可变模糊集组合评估被引量:11
2009年
提出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的熵权——可变模糊集(EW-VFS)组合评估方法.EW-VFS采用熵权法构造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指标权重系数的熵值模型,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可变模糊评估模型.以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为例,采用EW-VFS评估方法对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估,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EW-VFS的准确性,并在GeoMo3D系统中进行了建模与评估,得到了3D可视化结果.研究表明:熵权法能够根据数据本身的信息无序化程度来确定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有效地降低了评估的主观性;可变模糊评估模型通过参数的可变性,自我验证了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姜云吴立新车德福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可变模糊集熵权
基于最小二乘的选权迭代抗差拟合模型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提出基于最小二乘的选权迭代抗差推估GPS水准高程拟合方法,并检验可靠性.方法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和GPS水准拟合过程分析软件对相关平面、二次曲面和三次曲面抗差推估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二次曲面抗差的结果要好于相关平面与三次曲面抗差的结果精度,并非抗差模型阶次越高有效性越高.抗差模型的精度与点位分布有关.在进行抗差计算时要结合多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特别点要进行多次抗差计算,通过抗差计算有效剔出了粗差点,提高了GPS水准拟合精度.结论基于最小二乘的选权迭代抗差拟合模型解决了常规拟合模型不稳定的缺点,实际数据证明,模型结果能够达到等级几何水准的精度.
马洪滨何群邵永东董仲宇
关键词:粗差剔除高程拟合
基于GTP修正的R3DGM建模与可视化方法被引量:24
2006年
将广义三棱柱(GTP)的辅助几何要素———对角线———修正为四面体,解决了R3DGM(真三维地学模型)中数据组织与几何要素的不一致和空间操作中的几何裂缝问题.修正后的GTP模型集成了TIN,GTP和四面体模型的优点,构建算法简单且空间操作无缝.R3DGM过程分3步进行:①根据钻孔孔口数据点与断层露头约束,按约束Delaunay法则生成地表不规则三角网(CD-TIN);②按地学推理规则,将CD-TIN中三角形沿钻孔迹线向下扩展生成GTP;③根据最小顶点标识法,将GTP模型转换成四面体.介绍了基于GTP修正构建的三维数字地质模型的任意平面剖切、虚拟开挖、空间查询等可视化方法.并结合北京CBD地下三维集成建模与空间操作,展示了模型构模及空间操作效果.
车德福吴立新陈学习徐磊
关键词:数字矿山可视化四面体
基于GPS的超长水坝垂向变形监测方法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利用GPS对超长大坝垂向变形进行监测,为获得大坝监测点精确的垂直位移.方法通过优化高精度GPS分析软件中各种误差改正与精密解算模型,对参数选取进行实验以获得最优解算参数组合;利用二等水准测量结果,对GPS监测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到的GPS监测变形量与水准测量变形量差值中误差〈1mm,且GPS所测大地高变形量与二等水准测得的变形量间存在一个较小的系统偏差,其值在0.5—1mm之间,该系统偏差不影响垂向变形监测的结果.结论平原地区超长水坝可用GPS监测代替精密水准测量对坝区的垂向变形进行监测.
马洪滨贺黎明何群
基于地层时序与属性语义的相邻钻孔地层连接与推理被引量:20
2007年
相邻钻孔之间地层连接关系的判断与推理是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学建模的关键。相邻钻孔之间地层的连接关系可分为基于年代地层单位的时序地层关系和基于地层属性的岩性地层关系两种;地层属性及其语义关系是岩性地层关系判断和细节地层连接的基础。相邻钻孔之间细节地层的岩性连接有对应、包含和尖灭3种,基于地层属性及其语义关系的地层连接关系推理有6种基本模式,设计了相应的地层连接推理算法。以徐州地区两个邻近地质区域的寒武纪钻孔数据为例,在GeoMo3D平台上进行了地层连接与推理实验,验证了基于细节地层属性的语义关系进行连接推理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徐磊吴立新车德福
关键词:数据集成数字矿山三维地质建模钻孔语义
面向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的新一代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被引量:25
2006年
地上下无缝集成三维建模是新一代3DGIS的主要标志,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三维空间建模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目标层次与功能需求及三维空间模型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上下集成建模的两个层次和无缝集成的基本原理;阐述以CD-TIN为纽带、以BRep-TIN-GTP为核心、以三层混合模型为成份的地上下集成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结构与典型逻辑关系。并结合城市与矿山应用,介绍该集成模型在GeoMo3D系统中初步实现后的可视化效果。同时,指出了与地上下集成建模相关的近年3DGIS的主要攻关方向和重点理论难题。
吴立新车德福郭甲腾
关键词: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无缝集成GTP
一种基于GTP的复杂地质体真3维建模方法:岩柱体分区法被引量:8
2008年
在总结分析现有复杂断层及倒转褶皱3维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GTP)的3维交互建模方法(岩柱体分区RPBP建模法)。文中定义了岩柱体、界限三角形两个重要概念,RPBP法可以通过构建断层界限三角形,将复杂断层系转化为多个简单断层系,然后采用构建简单断层系模型的方法来实现复杂断层系的3维建模;而对于倒转褶皱,RPBP法则通过构建褶皱轴界限三角形避免数据局部重复和冲突,使GTP建模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便捷可靠地实现含多断层相互切割、倒转褶皱等复杂地质体的真3维建模。
车德福吴立新殷作如
关键词:GTP复杂断层数字矿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