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2002F012)

作品数:9 被引量:277H指数:8
相关作者:林文雄梁义元沈荔花何华勤何海斌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化感
  • 7篇水稻
  • 6篇化感作用
  • 3篇植物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型
  • 2篇遗传方差
  • 2篇受体植物
  • 2篇化感物质
  • 2篇根系
  • 2篇根系分泌物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遗传率
  • 1篇育种
  • 1篇育种潜力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杂种优势分析
  • 1篇植物根

机构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林文雄
  • 7篇沈荔花
  • 7篇梁义元
  • 6篇何华勤
  • 4篇梁康迳
  • 4篇熊君
  • 4篇何海斌
  • 4篇郭玉春
  • 4篇陈芳育
  • 4篇董章杭
  • 3篇陈祥旭
  • 3篇邱龙
  • 2篇方长旬
  • 2篇王海斌
  • 1篇李振方
  • 1篇贾小丽
  • 1篇陈婷
  • 1篇何俊
  • 1篇吴文祥
  • 1篇林瑞余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Oryza sativa L.)苗期的氮素养分效率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阐明养分水平引起水稻(Oryza sativaL.)化感抑草潜力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了不同N素营养处理下,不同化感潜力水稻苗期对N素营养逆境的响应特性及N素养分效率的差异,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FQ-PCR)检测与N素代谢和次生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弱化感水稻品种Lemont对N素营养胁迫较敏感,强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对资源波动的适应性较强,N素养分效率较高。FQ-PCR分析结果显示,在低N条件下Lemont中的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调,PI312777分别下调了1.2倍和1.4倍,而Lemont分别下调了3.0倍和1.8倍,Lemont下调的幅度分别是PI312777的2.5倍和1.3倍,但对于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而言,PI312777叶组织中的pal和hmgr均上调表达,与对照相比上调了6.0倍和1.6倍,而Lemont中对应的基因均下调表达,分别下调了1.3倍和6.8倍,佐证了上述差异的分子生态学特性。
邱龙熊君王海斌方长旬何海斌李兆伟林文雄
关键词:植物养分化感作用水稻
水稻化感生物测试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被引量:12
2004年
选用 8个化感作用潜力各异的水稻品种 (系 ) :PI312 777、Lemont、Moroberekan、IAC2 5、IAC4 7、IAC12 0、Batatais、IguapeCateto为供试材料 ,以田间伴生稗草为受体材料 ,比较分析了目前较为通用的 3种生物测试方法 :琼脂迟播共培法 (RSA)、石英砂迟播共培法 (RSS)和根系分泌物培养法 (SRE)对水稻化感潜力的测试效果 .结果表明 ,RSA法应用于测试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效果最好 ,RSS法和SRE法的测试结果虽较为一致 ,但两者都存在不足 .据此 ,运用RSA法对 5 7个水稻材料进行了化感抗草种质资源的初步筛选 ,从中获得 5个强化感作用潜力的水稻材料 :IguapeCateto、PI312 777、Azucena、TaichungNative 1和IAC2 5 .
沈荔花梁义元何华勤何俊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
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09
2007年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物体以根分泌物为媒介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发生在地表的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多。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根分泌物在根与根、根与根际微生物间起着重要作用,并以其为媒介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本文在简要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问题及攻克途径,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化感作用提供依据。
林文雄熊君周军建邱龙沈荔花李振方陈慧郝慧荣陈婷林瑞余何海斌梁义元
关键词:根际化感物质自毒作用根际微生物根系分泌物
外源水杨酸调控水稻化感抑草作用及其分子生理特性被引量:17
2008年
为了探讨外源水杨酸(SA)调控水稻化感抑草效应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SA对强化感水稻PI312777抑草效应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FQ-PCR)技术检测SA介导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ZB8)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外源SA能够诱导水稻化感抑草效应增强,而且这种诱导效应与SA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相关.叶面喷施SA后,PI312777对稗草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其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而伴生杂草稗草的相应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I312777植株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强,总酚含量升高.0.2mmol.L-1的SA诱导水稻化感抑草效应最显著,该浓度下目的基因ZB8的相对表达丰度随处理时间先上调后下调,在24h达到表达高峰.
邱龙王海斌熊君方长旬吴文祥何海斌林文雄
关键词:水杨酸
不同环境下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10
2003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 ,研究了按双列杂交设计 {P(P +1) / 2 }配制成 1套包括亲本、F1两个世代的水稻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化感作用的动态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杂种F1和F2 在大部分叶龄时期具有抑制受体植物茎长和根长的杂种优势。F2 的化感作用潜力与F1相比有所下降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群体平均优势均为F1的 1/ 2。在温度较低、光照较弱的田间环境条件下 ,水稻化感作用杂种优势较大。暗示着环境胁迫会增强化感作用的性状表现 ,解释了植物在不利环境下产生化感物质数量有所增加的遗传原因。
林文雄董章杭何华勤沈荔花陈祥旭郭玉春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杂种优势基因型数量性状
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遗传生态学研究被引量:25
2002年
选用化感作用潜力差异较大的 5个水稻品种 (系 )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4× 5 )配制成一套包括亲本、F1两个世代的遗传材料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测定其不同叶龄时期对受体植物莴苣幼苗茎长的抑制作用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 ,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与环境互作效应 .结果表明 ,水稻叶龄在 7叶期对莴苣茎长的化感作用受加性效应的影响 ,在 3叶期和 6叶期由显性效应控制 ,在 5叶期和 8叶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均有作用 ,以显性效应为主 ,呈现间断表达的遗传特点 .普通狭义遗传率在 5叶期、7叶期和 8叶期达显著水平 ,随叶龄增大趋于下降 .水稻化感作用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较大 ,应注意控制水稻生长发育的环境 ,以达到最佳利用水稻化感作用潜力的目的 .
何华勤林文雄董章杭郭玉春沈荔花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受体植物化感作用基因型遗传方差遗传率
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效应及其亲本育种潜力分析被引量:11
2002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供试水稻对受体植物莴苣幼苗根长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Lemont和多产稻的化感作用潜力较弱;TN1、Dular和NC化感作用潜力较强,是水稻化感育种较理想的亲本.这3个品种在3、5和8叶期加性效应基因作用稳定性较好,表明在这3个叶龄期进行选择,效果较理想.
何华勤陈祥旭林文雄董章杭郭玉春沈荔花梁义元陈芳育
关键词:亲本育种潜力水稻化感作用基因型遗传方差
不同化感水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萜类化合物的差异分析被引量:98
2005年
以强化感水稻品种PI312 777和弱化感水稻品种Lemont为供试材料,运用“循环法”收集供试水稻经土壤和石英沙介质后的根系分泌物,并经乙醚萃取,所获萃取物经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 MS)测试,检索谱图库确定化合物.结果表明,乙醚萃取物中检测到含氧萜类化合物,如柠檬烯氧化物、柠檬烯二氧化物、香芹酮氧化物、香芹醇、雪松醇等,不同品种间含氧萜类化合物种类相似,但在不同介质中的存留方式和数量存在差异.文中还就不同培养方式和品种间萜类化合物的差异作了进一步讨论.
何海斌何华勤林文雄陈祥旭贾小丽熊君沈荔花梁义元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萜类化合物化感物质
不同环境下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研究被引量:29
2004年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 ,研究了按双列杂交设计 (5× 6 ) 2配制的 1套包括亲本、F1 2个世代的水稻遗传材料对受体植物莴苣幼苗根长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及与环境互作效应。遗传方差分析表明 ,控制水稻不同叶龄期化感作用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呈交替表达趋势 ,叶龄在 7叶期受加性效应控制 ,在 3叶期和 6叶期由显性效应控制 ,在 5叶期和 8叶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 ,以显性效应为主。这解释了在化感作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间断性表型表现的遗传原因。普通狭义遗传率随叶龄增大趋于下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影响较大 ,据此讨论了如何结合应用水稻化感作用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 。
林文雄何华勤董章杭沈荔花郭玉春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受体植物化感作用莴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