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379)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宇张玲玲王利王趁范汝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植物
  • 4篇植物学
  • 3篇民族植物学
  • 2篇知识
  • 2篇植物学研究
  • 2篇食用植物
  • 2篇传统知识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原住民
  • 1篇知识图
  • 1篇植物文化
  • 1篇食用
  • 1篇酸味
  • 1篇文化交流
  • 1篇民族
  • 1篇纳西族
  • 1篇集市
  • 1篇白族
  • 1篇WEB_OF...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张宇
  • 3篇张玲玲
  • 2篇王趁
  • 2篇王利
  • 1篇杨雅
  • 1篇张宇
  • 1篇庄会富
  • 1篇范汝艳

传媒

  • 3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采用文献研究法、村社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及民族植物学定量评价法,对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共22种(变种),隶属于9科18属,其中蔷薇科(Rosaceae)种类最多,为12种。以果实(含幼果)为食用部位的酸味植物种类最多(16种),以茎叶(含嫩茎、嫩叶和茎)为食用部位的酸味植物种类也较多(4种)。以生食(16种)和腌制(11种)为食用方法的酸味植物种类较多。食用类别包括调料、零食、食疗、水果、饮料和蔬菜,其中,作为调料、零食、食疗和水果食用的酸味植物种类较多,分别有11、10、9和9种。该地区酸味植物共具有16种功能,其中,具开胃、消食、解暑、治痢疾和祛风湿等功能的酸味植物种类较多。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毛叶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 Schneid.)、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长梗梅[Armeniaca mume var.cernua(Franch.)Yüet Lu]、梅(Armeniaca mume var.mume Sieb.)、高河菜(Megacarpaea delavayi var.delavayi Franch.)、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和云南杨梅(Myrica nana Cheval.)的食用植物文化重要性指数(CFSI)较高,说明其在当地的利用价值较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食用酸味植物的种类、食用部位、食用类别、食用方法和功能方面具有多样性,传统利用知识丰富。此外,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食疗功能方面分析了大理地区白族喜食酸味植物及其制品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大理地区白族特色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建议。
杨念婷张宇张宇范汝艳范汝艳王趁王雨华
关键词:白族
滇西北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以丽江地区文海村为例(英文)被引量:5
2013年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民族传统食用植物及其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流失。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一直以来面临的危机,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严重,因此开展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十分重要和迫切。纳西族是滇西北高原上的原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植物知识。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于2012年对坐落于玉龙雪山山麓的文海纳西族村落开展了野外调查,共访谈信息报告人89人,其中关键信息报告人30人。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参与式调查方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集体讨论法。结果表明: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表现出物种数、采集时间、食用部位、食用类型、食用功能5个层面上的多样性。共记录到传统食用植物146种、45科、67属;与周边玉龙山植物相比,22%的科和7.4%的属至少有1种食用植物。采集时间可持续全年,春季采集的食用植物有20.44%,夏季有22.63%,秋季有48.18%,8.76%的食用植物还可在冬季采收。当地食用的植物部位有8种、食用类型有15种,66种食用植物有药用功能,可预防和治疗18种疾病。多样化的传统食用植物是纳西族抵抗食物短缺的物质基础,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张玲玲张宇王利王雨华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纳西族
大理地区传统药材集市的现状及特点被引量:5
2013年
滇西北大理地区位于茶马古道上,处于白、汉、藏文化交汇区域,集市作为三民族生计互补与文化传播的中心,从古至今都有茶马交易与药材交易。现今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西医药文化的强烈影响,该地区的传统药材集市是否仍是白、汉、藏民族药材交易及相关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传统药材集市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大理地区三个重要传统药材集市,从集市的药材经营和交易情况角度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调查发现,现今传统集市上的药材交易仍为三民族交流的重要部分,各民族在其中表现的相关民族植物学知识不同。三民族在药材经营者人员分配的习惯制度上有差异,在所出售药材的种类与处理方式上不同。传统药材集市上呈现出的多民族交流,白、汉、藏民族间的差异而非趋同化特点,说明各民族间的相互需求关系,体现大理地区传统药材集市存在对白、汉、藏民族交流的重要性。本文最后讨论了该地区传统药材集市现今仍然存在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不需要刻意对集市进行保护的观点。
王利王雨华庄会富张宇张玲玲王趁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文化交流传统知识
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传统食用植物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等关键词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1991年至2014年6月30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发现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991-2014年间发表的954篇文献。分析这954篇文献及其引文的研究内容后发现: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记录是过去和现在研究的重点;而传统食用植物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传统知识的传承、当地食用资源的管理和食用植物的营养、化学成分分析等是未来食用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
耿彦飞杨雅张宇张玲玲王雨华
关键词: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原住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