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2013Y467)

作品数:9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永梅范茂攀王自林杨广容马志鹏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间作
  • 5篇根系
  • 4篇土壤
  • 3篇玉米
  • 2篇生物炭
  • 2篇坡耕地
  • 2篇磷流失
  • 2篇径流
  • 2篇根系特征
  • 2篇耕地
  • 2篇大豆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玉米根
  • 1篇玉米根系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水土

机构

  • 9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四川中成煤田...

作者

  • 9篇李永梅
  • 8篇范茂攀
  • 5篇王自林
  • 3篇杨广容
  • 3篇马志鹏
  • 2篇陈小强
  • 1篇郑朝元
  • 1篇苏友波
  • 1篇常换换
  • 1篇毛昆明
  • 1篇郑毅
  • 1篇李鑫
  • 1篇李丽
  • 1篇马宇航
  • 1篇杜静
  • 1篇陈巧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间作模式下作物根系与坡耕地红壤抗蚀性的关系被引量:14
2016年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根系指标测定,研究了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以及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作物根系特性与坡耕地红壤抗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红壤质地和结构方面优于玉米或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在0—10,10—20,20—30cm土层的含根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和根长较玉米单作或大豆单作均有提高,其中0—10cm土层范围内差异显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较玉米单作模式在根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长分别提高了80.95%,50.93%,90.30%和77.99%,较大豆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8.70%,73.36%,123.05%和149.27%;在20—30cm土层范围内,间作模式根长较玉米单作模式提高了150.48%,较大豆单作模式提高了206.94%;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指数在10—20cm土层差异不显著,在0—10cm和20—30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不同深度土层范围内,间作模式土粒抵抗分散能力均最强;在间作模式下,同期土壤流失量较单作减少,土壤流失量与作物根系量、根系表面积、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呈显著负相关。玉米大豆间作可以通过改善根系特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土抗蚀性。
马志鹏范茂攀陈小强王自林杨广容李永梅
关键词:根系参数土壤抗蚀性
玉米-马铃薯间作根系特征及其与坡耕地红壤径流养分流失的关系被引量:12
2017年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轻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流失,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径流中养分流失的影响可以从侧面评价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选取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坡耕地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径流中养分流失量以及通过采用剪切箱,在农作物生育期对玉米、马铃薯单作与间作等3种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根系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常规管理条件下,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玉米马铃薯间作产流次数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减少4次和2次;在开花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49%,27.15%;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9.67%,40.31%;在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径流携带总磷养分流失最少,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78.06%,73.98%。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达到显著水平(P<0.05),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根长分别增加了80.06%,73.54%。在全生育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径流中总氮养分流失量分别达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农作物根系较单作更发达,更有利于控制径流中养分流失。
杜静范茂攀王自林马志鹏马宇航李永梅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间作根系特征
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固土力原位测定被引量:2
2014年
农作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本研究以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为例,通过采用剪切箱和锚杆拉力计,在玉米的成熟期对单作和与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下的玉米根系在10 cm深度上的固土能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当施加载荷为1.5 k N时单作玉米根系位移为5.9 mm,与大豆间作下的玉米根系位移是3.15 mm,裸地的位移是7.26 mm。单作玉米根系滑动距离要明显高于间作玉米根系,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的玉米的固持土壤能力要强于单作玉米。
黑志辉范茂攀毛昆明李永梅
关键词:玉米根系
秸秆生物炭对施猪粪有机肥土壤磷流失及白菜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减少磷素流失,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方法]通过单施生物炭、猪粪及生物炭混施猪粪三个处理,研究秸秆生物炭对施猪粪有机肥土壤磷流失及白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单施生物炭处理的径流液采集次数比其他处理的高2次,径流液和渗漏液体积也高于其他处理的。单施猪粪的径流液和渗漏液中全磷、水溶性全磷、水溶性无机磷的流失量比猪粪和生物炭混施的高,单施生物炭处理的径流和渗漏液中各形态磷的流失高于生物炭和猪粪混施的。径流液中PP/TP为74%以上,渗漏液中WSTP/TP为71.37%~75.48%。从小白菜产量看,单施生物炭与猪粪生物炭混施的有显著差异,与单施猪粪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各处理的径流液中主要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渗漏液中以水溶性全磷流失为主;在施猪粪的基础上增施生物炭能减少径流和渗漏液中各形态磷的流失量,却不能增加白菜产量。
代银分李永梅李丽李鑫杨广容
关键词:生物炭磷流失
不同种植模式对云南省中部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采用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坡耕地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裸地的水土保持。结果表明,当玉米和大豆采用2∶2的间作种植时,间作处理其产流量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裸地分别减少了19.40%,23.01%和29.40%;土壤流失量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和裸地分别减少了29.00%,32.52%和47.21%;径流中携带总N流失量间作处理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和裸地分别减少了1.62%,19.37%和7.48%,径流中携带总P流失量玉米单作比间作、大豆单作和裸地分别减少了34.75%,31.01%和62.77%;流失土壤中间作处理在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指标流失量均最小;间作处理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分别高于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74%和4.78%,有利于增加地表覆盖度;按净公顷产值比较,玉米大豆间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单作其每公顷纯收入分别为35 753.0元/hm2,34 823.8元/hm2和12 946.6元/hm2,间作种植模式的公顷纯收入比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分别高出了2.6%和63.8%。玉米大豆2∶2间作的种植模式较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裸地更具优越性。
陈小强范茂攀王自林马志鹏李永梅
关键词:坡耕地间作玉米大豆水土保持
猪粪添加煤粉施用对农田径流磷流失的影响
2019年
【目的】研究煤粉对于控制粪肥施用后农田径流磷流失的作用,为研发适用于小农户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径流试验装置,设置不施肥、单施猪粪、猪粪添加煤粉3个处理,对种植期内地表径流的体积、不同形态磷的质量浓度及流失量进行检测,分析猪粪添加煤粉施用对地表径流磷流失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与单施猪粪相比,添加煤粉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显著降低不同形态磷的质量浓度和流失负荷。总磷(TP)、水溶性总磷(TDP)、颗粒态磷(PP)、水溶性无机磷(DIP)和水溶性有机磷(DOP)质量浓度分别降低22.54%、16.84%、27.84%、20.94%和5.10%,流失负荷减少26.6%、19.6%、32.0%、23.2%和14.5%。添加煤粉对前2茬小白菜生长不利,但从第3茬开始出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添加煤粉可以有效降低猪粪施用后引起的农田径流磷流失风险,但可能存在一段对作物生长不利的时期。
常换换陈巧李永梅范茂攀苏友波王自林
关键词:自然降雨猪粪煤粉地表径流磷流失
不同生育期烤烟根系固土能力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主要种植作物--烤烟为试验材料,分析烤烟不同生育期(团棵期、现蕾期、成熟期)的根系固土能力特征。应用锚杆拉力计和自行设计的剪切箱对不同生育期烤烟根系的固土能力在0-10 cm和0-20 cm土层进行原位测定。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根系密度表现为0-10 cm〉0-20 cm;同一土壤深度范围内,根系密度表现为成熟期〉现蕾期〉团棵期。相同深度范围内,固土能力表现为成熟期〉现蕾期〉团棵期;在现蕾期和成熟期,固土能力表现为0-10 cm〉0-20 cm,而团棵期由于根系尚未深扎至20 cm深度,只有在样方的塑性变形阶段的固土能力,表现为0-10 cm〉0-20 cm;同一生育期相同深度范围内,载荷与位移间呈现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随着载荷的增加,将出现载荷临界点F1、F2和F3, F1为比例极限点, F2为屈服拉力点, F3为抗拉极限点。相同深度, F1与根系密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F2和F3分别与根系密度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在0-10 cm, F2与根系密度和F3与根系密度的相关方程分别为y=1.313x0.042和y=1.379x0.084;在0-20 cm, F2与根系密度和 F3与根系密度的相关方程分别为 y=1.389x0.048和 y=1.638x0.077。该测定方法可以在水土保持上作为评价不同作物(植物)固土能力的有效参考手段,建立不同作物根系固土数据库,为坡耕地作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范茂攀李永梅郑毅郑朝元
关键词:烤烟生育期根系
玉米//马铃薯间作根系特征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关系被引量:5
2020年
农作物根系可以固结土壤,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可以从侧面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作用。本试验以玉米、马铃薯为试验作物,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的根系特征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5个处理(MP:玉米间作;PM:马铃薯间作;MM:玉米单作;PP:马铃薯单作;CK:裸地)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都以0. 5~0. 25 mm粒级为主,> 0. 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MP处理含量最高;MP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最小,0~10 cm土层中,MP、PM处理较CK的团聚体破坏率减少35. 70%、25. 54%;5个处理中,MP、PM处理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都大于其它3个处理,MP处理最大,CK最小;MP处理的分形维数最小,CK的分形维数最大。相同土层内,PM处理的玉米含根量、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根体积都高于MM处理;PM处理的马铃薯含根量、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根体积也都高于PP处理。MP、PM、PP、MM处理的根系特征与> 0. 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之间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农作物间作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土壤抗蚀性。
杜静柏勇范茂攀李永梅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间作根系特征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其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的影响被引量:31
2016年
土壤作为磷的临时养分库,其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既制约磷肥的有效性又影响土壤磷的流失,为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增强农田土壤对磷的固储力,减轻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风险,我们对水葫芦、竹子、秸秆、核桃壳、松针(农业废弃物)炭化后对KH2PO4吸附-解吸模拟性研究,从中选取综合固磷能力较强的生物炭(秸秆)与土壤按0%(对照)、0.1%、0.2%、0.5%不同比例(质量比)添加,了解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物炭对磷的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高低顺次为:水葫芦(2 906.98 mg·kg-1)〉秸秆(2 702.70mg·kg-1)〉竹子(2 469.14mg·kg-1)〉松针(2 217.29mg·kg-1)〉核桃壳(2 336.45mg·kg-1),5种生物炭对吸附磷的解吸力,随着解吸次数增加吸附磷的解吸力增加,尤其前4次,磷的解吸很迅速,达0.52~1.90mg·L-1;秸秆生物炭添加能增强土壤对磷的吸附,不同比例的增强效果为:0.5%〉0.2%〉0.1%〉0,但是,秸秆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的解吸能力没有显著影响。5种生物炭中水葫芦生物炭对磷吸附能力最强,其次是秸秆生物炭,但是由于水葫芦生物炭生产率很低(仅约为0.79%),秸秆生物炭不仅生产率高(约为2.79%)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按0.5%添加到土壤中能较好地提高土壤对磷的吸附性能。
代银分李永梅范茂攀王自林杨广容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解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