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H200516)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德沛孙爱宁唐晓文朱子玲阮长耿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嵌合体的定量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究供体细胞嵌合率(DC)的动态定量检测在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转归,确定过继免疫治疗(AIT)时机和评价AIT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短串联重复片段(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对84例alloHSCT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DC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其中接受AIT的1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DC进行连续定量检测。结果移植后84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受体细胞比例增高的混合嵌合(MC)状态,DC均低于90%,6例MC患者未接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结果均死于血液学复发,另外16例患者接受AIT治疗,其中复发和植入失败的12例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DC均出现大幅度下降(24.8%~86.2%)。16例中11例出现治疗反应(有效率68.8%)。治疗有效患者在AIT后短期内出现DC回升(DC≥90%),供体细胞占优势,并转化为完全供体细胞嵌合状态(6/11)或稳定的MC状态(5/11),临床上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无效患者AIT后DC均未稳定回升,3例首次DLI无效的患者接受了第二次DLI治疗。结论DC的动态定量检测可早期发现复发或植入失败的高危患者,尽早实施AIT,可提高发生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复发患者的疗效。此外DC的定量检测还可预测DLI的临床疗效,对首次DLI治疗无效的患者后继的AIT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唐晓文吴德沛孙爱宁朱子玲常伟荣阮长耿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嵌合体
- 异基因骨髓移植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嵌合形成过程的比较
- 2006年
- 目的研究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NST)两种移植方式在供体细胞嵌合状态的形成及转归上的差异,探讨早期供体细胞植入的关键因素。方法对20例接受allo-BMT和18例NS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疾病类型、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对移植后+7、+14、+21d,+1、+3、+6、+9、+12个月的嵌合体进行动态检测。结果(1)NST组在受体年龄、单个核细胞(MNC)、CD34+及T细胞数量上均明显高于BMT组,造血重建方面,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时间与BMT组无差别,但血小板恢复明显早于BMT组。(2)NST组患者供体细胞完全嵌合状态(FDC)的建立比BMT组早(1个月vs3个月),移植后早期(+1个月)FDC比例亦明显高于BMT组(38·9%vs20%),而混合嵌合状态(MC)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MT组(61·2%vs80%),移植1个月后各时间段两组在嵌合体形成上均无显著性差别。(3)氟达拉滨为基础的NST预处理方案与标准预处理方案相比并未延迟供体细胞的植入。(4)NST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MT组(80%vs50%,P<0·01),与NST组输入高剂量的CD34+细胞相关。结论在供体细胞早期植入和嵌合体形成的过程中,移植物中造血干细胞和T细胞数量至关重要,并可能起决定性作用。
- 唐晓文吴德沛孙爱宁朱子玲常伟荣刘跃均夏学鸣阮长耿
- 关键词:异基因骨髓移植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嵌合体植入
- 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H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在移植后24~80 d发生重度(Ⅲ~Ⅳ度)HC,经保守治疗无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脏支栓塞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共行8次栓塞治疗,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83%。4例治愈的患者肉眼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7~10 d,镜下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20~30 d。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重度H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是治疗allo-HSCT后难治性、迁延不愈的重度HC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 唐晓文刘一之朱晓黎徐静仇惠英马骁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膀胱炎放射学介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