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7001657)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唐冰朱家源朱斌张凯毕良宽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瘢痕
  • 2篇瘢痕疙瘩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蛋白质组学研...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技术
  • 1篇正常皮肤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皮肤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联蛋白
  • 1篇疗法
  • 1篇膜联蛋白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篇朱斌
  • 3篇朱家源
  • 3篇唐冰
  • 2篇张凯
  • 1篇蔡浩
  • 1篇胡志成
  • 1篇薛春利
  • 1篇毕良宽
  • 1篇陈斌
  • 1篇黎明涛
  • 1篇胡坤华

传媒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唐冰朱斌毕良宽薛春利蔡浩朱家源
关键词:瘢痕疙瘩基因表达信号传导转化生长因子Β1
负压创面疗法及其装置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负压创面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在上世纪90年代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和封闭负压闭合(vaccum—assisted closure,VAC)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因其显著的疗效、安全性等优点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对于负压创面疗法,其作用机制、负压装置设备及其临床应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张凯朱家源唐冰朱斌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负压装置疗法创面安全性
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011年
目的通过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与瘢痕疙瘩产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2010年1月至6月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瘢痕疙瘩组织和3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选择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2978和3053,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斑点共有40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2种蛋白质,包括上调蛋白有20种,下调蛋白有12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载体蛋白(3种)、信号转导蛋白(4种)、增殖凋亡相关蛋白(2种)、细胞骨架蛋白(6种)、细胞外基质蛋白(8种)、免疫因子(3种)、肿瘤相关蛋白(2种)和未知功能蛋白(4种)。结论蛋白质组学能较好地显示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也为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和依据。
唐冰胡志成朱斌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朱家源
关键词:瘢痕疙瘩蛋白质组学膜联蛋白V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