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1050)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张赛涂悦李晓红陈翀王景景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武警后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神经干
  • 5篇神经干细胞
  • 5篇脊髓
  • 4篇星形
  • 4篇星形胶质
  • 4篇星形胶质细胞
  • 4篇亚低温
  • 4篇脑损伤
  • 4篇脊髓损伤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细胞
  • 4篇分化
  • 3篇源性
  • 3篇神经元
  • 3篇颅脑
  • 3篇颅脑创伤
  • 3篇脑创伤
  • 3篇创伤

机构

  • 12篇武警后勤学院...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武警部队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张赛
  • 9篇李晓红
  • 9篇涂悦
  • 8篇陈翀
  • 7篇王景景
  • 6篇梁海乾
  • 5篇孙洪涛
  • 3篇赵明亮
  • 3篇康文博
  • 2篇张仁坤
  • 2篇王丽娜
  • 1篇程世翔
  • 1篇栾佐
  • 1篇王晶
  • 1篇吴森
  • 1篇任登鹏
  • 1篇刘成龙
  • 1篇符锋
  • 1篇陈星
  • 1篇陈江龙

传媒

  • 4篇天津医药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国医药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年份

  • 3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植入大鼠不同部位降解速率的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生物支架应随着新生组织的形成而逐渐降解,支架降解率是评价材料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测试方法因存在一定限制而会影响对材料在不同部位降解率的评估。目的:评估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植入SD大鼠皮下、脊髓和脑组织的降解率,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制备3 mm×3 mm圆盘状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支架微观结构,对其主要的物理学特性进行测试;CCK-8法检测神经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时的活力以评估支架生物相容性。将SD大鼠随机分为大脑组、脊髓组及皮下组,分别于脑皮质、脊髓T9处、背部T9皮下处植入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每组3只大鼠取出支架称质量,评估支架体内降解率;组内其他大鼠用于制备组织切片,观察移植区支架与周围组织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发现,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立体多孔结构,孔径大小能达到体内移植的生物学要求;2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植入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后未发生排斥反应,证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皮下组降解速率最快,12 d即可降解完全,明显高于脊髓组和大脑组(P<0.05);脊髓组降解速率于第3周开始明显高于大脑组(P<0.05),脊髓组于12周基本降解完全,但大脑组仍有部分残余;3皮下组的支架周围血管数量和巨噬细胞浸润定性评分大于同一时间点的其他2组(P<0.05),且脊髓组高于大脑组(P<0.05);4结果说明,胶原/壳聚糖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3个组织内的降解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组织工程学领域中平衡生物支架的降解率与人体重建速度时,应考虑靶向组织复杂的微环境和支架移植后的宿主反应的具体机制。
符锋秦喆李晓红陈翀王丽娜徐超涂悦张赛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胶原壳聚糖皮下
脑损伤动物模型实施亚低温的模式概述
2016年
脑损伤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能够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及治疗措施。在大量的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治疗实验中,其脑保护的作用已经被证实。然而,目前的脑损伤动物实验的亚低温治疗模式尚不明确,其最佳的治疗模式如低温持续的时间、低温诱导的方法以及最佳的温度等仍然未知。本文对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方法进行概述。
刘成龙陈翀孙洪涛
关键词:亚低温脑损伤动物模型
NeuroD1基因过表达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一群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可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NSCs分化受多种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的影响,本实验旨在研究神经分化因子1(neuronal differentiation1,Neuro D1)过表达对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N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将携带Neuro 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染NSCs,QPCR检测Neuro D1过表达神经干细胞系的构建。QPCR和MTT检测过表达Neuro D1对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光镜下观察分化细胞形态变化。【结果】第3代NSCs经免疫荧光染色证实所培养细胞为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QPCR结果显示Neuro D1 m RNA在NSCs-Neuro D1组表达最高,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QPCR结果显示MAP2在NSCs-Neuro D1组表达最高,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MTT结果显示NSCs-Neuro D1组细胞增殖水平最高,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下可见NSCs-Neuro D1组细胞多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结论】成功构建Neuro D1过表达神经干细胞系。Neuro D1可促进NSCs增殖和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张仁坤李晓红陈星王景景涂悦张赛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分化
可控性皮质撞击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研究应用可控性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各10只.脊髓损伤组应用eCCI对大鼠T10节段行精确撞击(打击速率4 m/s,打击时间200 ms,打击深度2 mm).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但不做打击.采用改良Tarlov和Rivlin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学变化,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判断大鼠神经电生理变化情况,磁共振成像检测大鼠脊髓影像学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组大鼠下肢全瘫、不能摆动尾巴、出现尿潴留;改良Tarlov和Rivlin评分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20±0.33)分比(4.00±0.26)分、(41.0±1.6)分比(65.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周围结构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形成瘢痕,伴大量红细胞渗出;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均不能引出;磁共振成像显示其T10段脊髓正常结构破坏,上下行纤维束离断.结论 应用eCCI成功建立了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标准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张仁坤王景景涂悦李晓红陈旭义陈翀孙洪涛张赛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到重视。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纤维及突触的再生,在治疗脊髓损伤和恢复神经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长因子本身半衰期短,因此需要利用生长因子基因载体转染干细胞、纳米微粒包裹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结合生物相容性支架等方法治疗脊髓损伤。随着对生长因子研究的深入,应用单一的生长因子难以满足治疗脊髓损伤的需要,因此,探索多种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应用及生长因子协同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效果。
朱旭刘宝虎王晶王晶陈江龙陈江龙
关键词:脊髓损伤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弹性模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受到损伤刺激后弹性模量的变化。方法分离、提取新生2 d 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损伤组为应用细胞损伤仪损伤后6 h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照组不予损伤。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在液相下测试各组细胞的弹性模量,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纯化率达95%以上。损伤后6 h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紊乱,部分细胞胞体可见肿胀。获得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力学地形图和力压痕曲线。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弹性模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 689±693)Pa vs.(724±283)Pa,P<0.01]。结论损伤刺激会造成星形胶质细胞弹性模量增大,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了解创伤性脑损伤后的颅内物理微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陈淼彬李晓红吴森王景景孙洪涛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星形胶质细胞细胞损伤弹性模量
过表达Neuro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Neuro 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NV组)、对照病毒组(GFP组)和Neuro D1病毒组(Neuro D1组)。各组行划痕处理7 d后,NV组不感染病毒,GFP组感染携带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Neuro D1组感染同时携带GFP和Neuro 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24 h后同时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各组在1 d、2 d、3 d、5 d、7 d、14 d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在感染病毒后7 d观察细胞DCX阳性率和14 d观察细胞Neu N阳性率。结果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后,各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核明显饱满,胞浆减少,突起减少并延长。与Neuro D1组相比,NV组和GFP组细胞突起短而分枝多,胞核较小。感染病毒后7 d,NV组和GFP组细胞部分形态逐渐恢复以前形态而Neuro D1组维持变化后形态。与NV组和GFP组相比,Neuro D1组出现DCX(9.84%±2.06%)(F=40.107)和Neu N(8.25%±2.78%)阳性细胞(F=21.73),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Neuro D1的过表达可以介导体外培养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康文博陈翀李晓红王景景涂悦张赛梁海乾
关键词:转分化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划痕
三维打印技术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神经系统损伤是所有人群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神经仿生支架成为神经修复研究的热点,新兴的三维打印技术为仿生支架制造带来了革新。本文探讨适合神经再生的结构与材料,就三维打印技术两大核心内容——支架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在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符锋李晓红张赛
关键词:神经修复
MRI-三维重建动态测量颅脑创伤模型大鼠的空腔变化被引量:7
2016年
背景:目前针对颅脑创伤后空腔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尸体标本或者针对实验动物取材后进行观察,无法实现动态评估空腔变化。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颅脑创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5只雄性SD大鼠,使用电子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备颅脑创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1个月、第2个月和第3个月获取大鼠颅脑MRI扫描数据,应用Mimics16.0软件重建颅脑创伤后空腔三维模型,在Meshmixer软件中分析颅脑创伤后空腔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重建模型图像轮廓清晰,均能从不同侧面和视角进行颅脑创伤空腔的观察和测量;(2)颅脑创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空腔体积及空腔表面积,除了第2个月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他各个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空腔变化结果提示,颅脑创伤后第3个月空腔形状逐渐规则;(4)基于MRI扫描数据,结合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与模型分析软件Meshmixer,可方便、快捷地获取空腔模型,为动态评估颅脑创伤后空腔变化提供一种直观的方法。
符锋赵明亮李晓红陈翀王丽娜孙洪涛涂悦张赛
关键词:三维重建MIMICS颅脑创伤空腔DICOM表面积
沉默调节蛋白1促进体外神经元的轴突生长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沉默调节蛋白1(Sirt1)对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分离培养胚胎海马神经元,观察Sirt1在72 h神经元的分布表达;通过RNAi技术下调Sirt1基因,观察其对72 h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影响;通过质粒转染过表达Sirt1基因或药物白藜芦醇(RES)激活Sirt1蛋白,检测其对72 h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irt1位于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圆锥以及胞体和突起,尤其是轴突末端;与正常对照组(Sirt1正常表达组)相比,Sirt1表达下调可显著缩短72 h海马神经元轴突的长度[由(178.3±3.2)μm缩短到(110.2±18.30)μm,P<0.01];与正常对照组(Sirt1正常表达组)相比,基因过表达Sirt1可显著增加72 h海马神经元轴突的长度[由(178.3±3.2)μm增长到(310.6±39.5)μm,P<0.01]。与药物对照组(DMSO处理组)相比,药物RES激活Sirt1蛋白亦可显著增加72 h海马神经元轴突的长度[由(292.8±11.2)μm增长到(525.1±49.7)μm,P<0.01]。结论Sirt1在神经元的轴突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轴突再生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梁海乾李晓红王景景涂悦陈翀张赛
关键词:SIRT1轴突生长白藜芦醇神经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