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115)

作品数:9 被引量:612H指数:8
相关作者:陈利顶傅伯杰李琪马岩张心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生态学
  • 3篇生态学意义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农业
  • 2篇点源
  • 2篇点源污染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含量
  • 2篇有机碳
  • 2篇生态过程
  • 2篇速效
  • 2篇速效磷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土壤养分含量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农田
  • 2篇农业土地
  • 2篇农业土地利用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陈利顶
  • 8篇齐鑫
  • 8篇张心昱
  • 8篇马岩
  • 8篇李琪
  • 7篇傅伯杰
  • 3篇吕一河
  • 1篇徐建英
  • 1篇田慧颖
  • 1篇赵文武
  • 1篇杨爽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妫水河流域农耕区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与关键源区识别被引量:29
2008年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是我国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严重污染问题,由于非点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所以识别流域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成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本文在Hughes等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并运用到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农耕区的磷元素危险性评价.提出的新方案中包括8个评价因子,每个因子都有3个磷流失危险性等级,各评价因子均确定了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从作物的人为管理角度来看,蔬菜地的磷肥管理方式最不合理,发生磷流失的可能性最高.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但土壤侵蚀程度较小.评价结果图显示,研究区内磷流失危险性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小.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了研究区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研究表明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李琪陈利顶齐鑫张心昱马岩
关键词:流域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对北方传统农耕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影响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庆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SOC、TN...
张心昱陈利顶李琪齐鑫杨爽马岩吕一河
关键词: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农业土地利用
文献传递
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磷指数评价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磷指数评价法是确定流域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和进行合理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方法。国外磷指数评价法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93年到2000年为第一阶段,以Lemunyon和Gilbert提出的磷指数评价计算方法为代表;2000年以后以Gburek等提出的磷指数评价计算方法为代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磷指数评价法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非点源磷污染评价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李琪陈利顶齐鑫张心昱马岩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对北方传统农耕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2
2006年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含量均呈现自上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养分含量的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和10~25cm土层中。(2)在0~10cm土层中,种植果树土壤中SOC含量最高,种植蔬菜土壤中的TN、TP、AP最高;在10~25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SOC、TN、TP、AP含量最高;在25~40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A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AP含量;在40~70cm土层中,种植果树的土壤中T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TP含量;在40~100cm土层中,4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SOC和TN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植果树有利于土壤质量和碳库含量的提高;蔬菜地养分含量较高,但存在较大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
张心昱陈利顶李琪齐鑫马岩傅伯杰
关键词: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农业土地利用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353
2006年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中的“源”“汇”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源”“汇”景观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过程的内涵融于景观格局分析中。该理论认为:(1)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异质景观可以分为“源”“汇”景观两种类型,其中“源”景观是指那些能促进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或延缓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2)“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源”“汇”景观的分析必须针对特定的过程;(3)“源”“汇”景观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4)不同类型“源”(或者“汇”)景观对于同一种生态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这种作用的差异;(5)“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源”“汇”景观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动态平衡对生态过程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一个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源”、“汇”景观的理论和方法。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
关键词: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被引量:46
2006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延怀盆地为典型研究地区,选择6种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共计42块样地,在1m深土体内分层采集197个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 cm土层中,剖面中SOC含量自上向下明显降低.(2) 通过对6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果园和高投入的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4.16~10.00 g kg^-1和4.73~9.31 g kg^-1; 菜地土壤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42~9.67 g kg^-1;大豆地、中、低投入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3.27~7.73 g kg^-1、3.14~8.33 g kg^-1和1.83~7.67 g kg^-1. (3)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密度影响的趋势与对SOC含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0~100 cm土壤中,SOC密度的顺序为果园>菜地>高投入玉米地>中投入玉米地>大豆地>低投入玉米地,变化范围为4.15~8.22 kg m^-2.
张心昱陈利顶傅伯杰李琪齐鑫马岩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层深度
流域尺度农业磷流失危险性评价与关键源区识别方法被引量:23
2007年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是我国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由于非点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所以识别流域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成为非点源磷污染评价的主要目的.本文在分析流域尺度磷流失危险与分级方案的基础上,根据Gburek等提出的方法,建立了适合我国北方农业区流域尺度磷流失危险评价、分级与关键源区识别的方法.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重点选取了8个评价因子,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每个因子的危险性等级根据我国的行业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评价得到的"高"危险性区域就是流域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这一分级评价方案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定量性,在确定各因子时注重与GIS技术、地统计学等方法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李琪陈利顶齐鑫张心昱马岩
关键词:流域非点源污染
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7
2007年
于2005年在北京市延怀盆地选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玉米地、大豆地两种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以及近10~20年由传统农业用地转化而来的蔬菜和果园用地,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地、果园和高投入玉米地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明显高于中、低投入玉米地和大豆地土壤.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SOC、TN和T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67~10.00g.kg-1、0.75~1.12g.kg-1和0.63~1.00g.kg-1;菜地土壤有效磷(AP)含量和电导率(EC)显著高于其他土壤,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状差异不明显.果园和菜地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0.525和0.503,高于传统农田玉米和大豆土壤(0.417~0.494).菜地土壤的养分有效性最高,水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低于果园土壤,应注意菜地非点源污染的潜在风险.在传统农业用地中应采取培肥地力等方式提高土壤质量.
张心昱陈利顶傅伯杰李琪齐鑫马岩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农田管理
斑块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62
2004年
边缘效应是生态系统 (斑块 )边缘和生态过渡区所呈现出的生态效应。但由于景观性质、研究目标和斑块形状的变化 ,边缘效应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差异较大。核心斑块与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似性既可以增强边缘效应 ,也可以减弱边缘效应。正确理解和确定边缘效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野外环境观测数据的科学使用。许多情况下 ,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一个生态系统(斑块 )的边缘效应 ,时常会将在边缘效应地区获得的数据与系统内部核心区的观测数据混淆使用 ,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对于进行科学的野外环境观测 ,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定量评价生态系统 (斑块 )的边缘效应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分析边缘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子出发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提出了开展定量评价斑块边缘效应的方法 ,并探讨了定量研究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陈利顶徐建英傅伯杰吕一河
关键词:斑块GIS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了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
关键词: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