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278)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杨军谢琳胡宁杨忠陈洁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电极
  • 2篇电融合
  • 2篇微流控
  • 1篇等离子体共振
  • 1篇电穿孔
  • 1篇脂质体
  • 1篇生物传感
  • 1篇生物传感器
  • 1篇生物大分子
  • 1篇微电极
  • 1篇微流控芯片
  • 1篇温度特性
  • 1篇细胞电融合
  • 1篇离子
  • 1篇膜电极
  • 1篇感器
  • 1篇薄膜电极
  • 1篇SPR生物传...
  • 1篇表面等离子体...
  • 1篇穿孔

机构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通信学院
  • 1篇重庆城市管理...

作者

  • 3篇谢琳
  • 3篇杨军
  • 2篇郑小林
  • 2篇陈洁
  • 2篇杨忠
  • 2篇胡宁
  • 1篇王振宇
  • 1篇杨静
  • 1篇曹毅
  • 1篇蒋凤
  • 1篇侯文生
  • 1篇张小玲
  • 1篇田浩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传感器与微系...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SPR生物传感器温度特性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时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分析精度,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感响应特性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小型化SPR传感器中由于缺乏温度控制模块,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利用理论模型分析研究了环境温度变化对传感系统中光源、棱镜、金属薄膜和待测溶液等不同介质、光学检测器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传感响应曲线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传感响应曲线中共振角度会相应减小。这一研究为小型化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军田浩谢琳杨静曹毅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温度特性生物大分子
微电极阵列芯片的脂质体电融合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旋转蒸发法制作基于大豆卵磷脂的一种大型脂质体,在微电极阵列芯片上进行脂质体电融合实验研究。在电融合过程中,利用介电电泳力实现脂质体在微流控芯片中的排队,再利用高场强的电脉冲使脂质体膜发生可逆性电穿孔,在持续的介电电泳力作用下,使穿孔的脂质体实现融合。芯片上脂质体的融合率可以达到20%左右。而且,玻璃基底材料和低深宽比的通道结构更有利于脂质体融合过程的观察与控制。
蒋凤杨军王振宇胡宁郑小林谢琳杨忠陈洁
关键词:微流控脂质体电融合微电极
基于薄膜电极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被引量:1
2012年
构建了一种薄膜电极阵列结构的细胞电融合芯片,通过多聚物微通道底/顶层凸齿状的微电极,以及多聚物微通道侧壁上溅射形成的一层离散式金属薄膜电极,共同形成离散式"三明治"微电极结构.该微电极结构可在微通道内部形成与传统凸齿状电极相似的非均匀分布的梯度电场,通过介电电泳效应进行细胞控制及排队.利用多聚物在芯片上填充了传统凸齿状电极的凹陷区,克服了细胞在凹陷区无法有效排队与融合的缺点.在芯片上利用K562细胞开展了基于介电电泳效应的细胞排队实验及基于可逆性电穿孔效应的电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能够较好地实现细胞排队及融合,融合所需控制电压低至10 V左右.细胞排队率达99%以上,几乎无细胞在绝缘物填充区(传统凸齿电极芯片的凹陷区)滞留,细胞两两排队高于60%,细胞融合效率约为40%,比传统的细胞电融合方法和凸齿电极芯片有较大提高.
张小玲杨军胡宁侯文生郑小林谢琳杨忠陈洁
关键词:薄膜电极细胞电融合微流控芯片电穿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