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3DFB30310)

作品数:16 被引量:63H指数:4
相关作者:马长生董建增杜昕郭雪原刘念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房
  • 10篇心房颤动
  • 10篇房颤
  • 5篇导管
  • 5篇消融
  • 4篇抗凝
  • 3篇导管消融
  • 3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术后
  • 3篇消融术
  • 3篇抗凝药
  • 2篇导管射频
  • 2篇导管射频消融
  • 2篇导管射频消融...
  • 2篇电图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电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马长生
  • 11篇董建增
  • 8篇杜昕
  • 7篇郭雪原
  • 7篇刘念
  • 6篇白融
  • 5篇李景业
  • 4篇阮燕菲
  • 4篇汤日波
  • 4篇蒋晨曦
  • 4篇龙德勇
  • 3篇喻荣辉
  • 3篇李松南
  • 3篇桑才华
  • 3篇刘小慧
  • 3篇李新
  • 3篇张婷
  • 3篇左嵩
  • 2篇康俊萍
  • 2篇刘少伟

传媒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药
  • 2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7
  • 12篇2016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房颤发作前后、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方法收集3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测量房颤发作前窦性心律(SRbaseline)、房颤发作、房颤自行转为窦性心律即刻(SRpost AF)时的QT间期。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QT间期。测量每阵房颤的持续时间。分别采用Bazetts、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QTc),分析房颤发作时间与SRpost AF的QTc之间的关系。结果SRpost AF的QTc显著短于SRbaseline的QTc[(407±38)ms vs(435±34)ms;(397±31)ms vs(423±31)ms;(393±35)ms vs(422±30)ms,P均<0.001],而房颤发作时QTc较SRbaseline、SRpost AF的QTc显著性延长[采用三种QT校正公式的QTc分别是(503±69),(454±53),(449±44)ms]。SRpost AF的QTc缩短与房颤短阵发作持续时间无显著相关,与房颤发作前的QT间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500,0.547,0.507;P均<0.01)。结论房颤发作时QTc显著延长,而房颤发作自行转复窦性心律后QTc显著缩短。
闻松男刘念白融阮燕菲李松南王悦吴晓燕康俊萍汤日波杜昕董建增刘小慧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QT间期窦性心律心电图
健康成年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群的分布规律与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比较健康成年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群(fQRS)的检出率、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1500名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同时回顾性人选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1例,年龄范围均在18~65岁.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fQRS的定义为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结果 健康成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别有76名(5.1%)和19例(20.9%)检出fQRS(P=0.001),fQRS平均导联数目无明显差异(2.3±0.7比2.1±0.3,P=0.082).健康成人中86.8%(66/76)的fQRS分布于下壁导联,另外13.2%(10/76)分布于胸前导联;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10/19,52.6%),其次分布在前壁导联(6/19,31.8%)及侧壁导联(3/19,15.8%)(与健康成人相比,P<0.01).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相比,健康成人fQRS的平均额面心电轴更偏左[(27.9±30.7)°比(45.5±63.0)°,P=0.024].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fQRS的检出率高于健康成年人群.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相比,健康成人的fQRS分布范围更加集中,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而且额面心电轴更加偏左.
张颖王晓刘兴鹏董丹丹李洁王吉云王国宏
关键词:碎裂QRS波群健康成年人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QT间期校正方法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3种公式对心房颤动QT间期校正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CA)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以及与心房颤动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收集CA术前、CA术后0.5h的心电图.测量连续3个心动周期QT间期.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每例患者CA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电复律.所有患者除外药物、严重冠状动脉缺血、近期电转复、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心率校正QT间期的所有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和术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5)次/min比(82±11)次/min,P=0.06].采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和PSVT患者术后QTc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患者:(436±28) ms比(441±42) ms,P=0.398;(412±27) ms比(413±36) ms,P =0.887; (408±25) ms比(409±31)ms,P =0.762.PSVT患者:(436±17)ms比(437±14) ms,P=0.837;(411±16)ms比(421±13) ms,P=0.151;(412±14)ms比(422±12)ms,P=0.110].应用Bazett、Fridericia和Framingham公式分析心房颤动患者CA术前QTc与RR间期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088、-0.031.结论 CA本身对QTc无影响.采用Bazett,Fridercia和Framingham 3种公式校正QT间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A术后的QTc无显著性改变.心房颤动患者采用Framingham公式校正QT间期受心动周期的影响更小.
闻松男刘念白融阮燕菲李松南吴晓燕杜昕刘小慧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QT间期窦性心律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学检测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病毒性心肌炎为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性病变,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原学检查。心肌组织中各类病毒的检出率受取材部位、固定方法、标本数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嗜心肌病毒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判断疾病进程,指导临床治疗。
李景业马长生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学检测检出率
秋水仙碱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秋水仙碱是一类具有抑制微管合成及较强抗炎作用的药物,临床上常用于痛风的急性期治疗。凭借广泛的抗炎作用,秋水仙碱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包括心包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在内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左嵩刘念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急性期治疗秋水仙碱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包炎
以钙调控蛋白为靶点的心力衰竭基因治疗被引量:2
2016年
心力衰竭(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药物和器械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重症心衰患者年病死率仍高达50%,与恶性肿瘤相近,心衰治疗仍是世界性公共卫生的重点及难题。大量证据表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内存在钙稳态失衡,这与心衰及其心律失常的发展密切相关。
左嵩刘念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基因治疗心力衰竭钙调控蛋白心衰患者靶点病理生理过程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严格筛选10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所有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检测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水平。结果:平均随访(12.8±7.0)个月,29例患者房颤复发。与未复发者相比,复发者年龄较小[(54.03±9.84)比(59.1±11.0)岁,P=0.034]、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较高[(260.24±29.10)比(241.34±33.49)mg/L,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是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1.025,P=0.029]。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截断值为237.61μg/m L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49%。结论:CMV感染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房颤患者的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预测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李景业刘少伟李新温丹陈丽竹郭雪原白英蒋晨曦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桑才华张婷阮燕菲刘念白融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巨细胞病毒感染导管射频消融术复发
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7家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4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纳入同期仅接受药物治疗的7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随访观察患者房颤复发及心血管原因住院情况。结果导管消融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房颤导管消融,单次术后平均随访(17.6±8.4)个月,16例(33.3%)复发房颤,3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10.7±8.0)个月,31例(39.7%)转复为窦性心律;导管消融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组的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显著降低[2例(4.2%)比17例(21.8%),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治疗策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HR 9.082,95%CI 1.130~73.011,P=0.038)和既往心力衰竭史(HR 2.860,95%CI 1.072~7.633,P=0.036)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M合并房颤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房颤治疗策略和既往心力衰竭史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景业杜昕龙德勇蒋晨曦郭雪原张婷李新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死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接受择期PCI治疗并且术前有尿酸记录的无痛风患者3 452例。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定义为血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7 mg/dl),女性〉357 μmol/L(6 mg/dl),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经过平均1.5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尿酸组患者516例,正常尿酸组患者2 936例。高尿酸组患者年龄较大(P=0.003);合并高血压(P〈0.001)、脑血管病(P=0.008)、陈旧性心肌梗死(P=0.024)、既往PCI病史比例较高(P=0.023);白细胞(P〈0.001)、总胆固醇(P=0.029)、三酰甘油水平较高(P〈0.001);糖尿病史比例(P=0.046)、左心室射血分数(P〈0.001)、肾小球滤过率(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0.001)。另外,高尿酸组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P=0.017)、利尿剂(P〈0.001)、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比例(P=0.022)以及PCI处理病变数较高(P=0.014),而且完全血管重建率低(P=0.014)。高尿酸组患者术后病死率(4.1%比2.2%,P=0.011)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后,高尿酸是PCI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HR 3.252,95%CI 1.902-5.560,P〈0.001)。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接受择期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新民董建增刘小慧康俊萍吕强张崟罗太阳关杨戴天医郭飞白融杜昕马长生
关键词:尿酸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心房颤动治疗:现状和未来被引量:11
2016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疾病负担日趋严重。华法林作为房颤卒中预防的有效药物,在我国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仍然不足。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左心耳封堵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加,房颤抗栓治疗面临着更多选择。导管消融是阵发性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而持续房颤的最佳消融策略仍然存在争议。近年来,生活方式干预在房颤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逐步受到重视。未来,房颤治疗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郭雪原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药导管消融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