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731)

作品数:21 被引量:178H指数:9
相关作者:付小兵孙同柱盛志勇孙晓庆陈伟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瘢痕
  • 9篇增生
  • 9篇增生性瘢痕
  • 8篇蛋白
  • 7篇皮肤
  • 6篇细胞生长因子
  • 6篇纤维细胞
  • 6篇成纤维细胞
  • 5篇信号
  • 5篇受体
  • 5篇细胞生长
  • 5篇纤维细胞生长...
  • 5篇基因
  • 5篇成纤维细胞生...
  • 5篇成纤维细胞生...
  • 4篇愈合
  • 4篇生长因子受体
  • 4篇瘢痕组织
  • 4篇免疫

机构

  • 18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8篇付小兵
  • 18篇孙同柱
  • 16篇盛志勇
  • 10篇孙晓庆
  • 8篇赵志力
  • 8篇陈伟
  • 7篇杨银辉
  • 6篇李建福
  • 5篇顾小曼
  • 4篇程飚
  • 3篇周岗
  • 1篇蒋礼先
  • 1篇刘文忠
  • 1篇葛世丽
  • 1篇于勇
  • 1篇付小兵
  • 1篇程飙
  • 1篇盛志勇
  • 1篇孙晓庆

传媒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年份

  • 1篇2004
  • 4篇2003
  • 9篇2002
  • 6篇2001
  • 1篇200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汗腺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层黏连蛋白、纤连蛋白的表达特征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探讨汗腺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7(MMP - 7)、层黏连蛋白 (LN)、纤连蛋白 (FN)的表达特征 ,为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奠定基础。 方法 取 1 1~ 31周胎龄人胎儿背部全层皮肤 ,以免疫组化 (SP)与原位杂交法动态观察汗腺MMP - 2、MMP - 7、LN、FN的蛋白质表达及mRNA信号特征。细胞角蛋白 - 8(K8)免疫组化阳性为汗腺的鉴定标准。 结果 MMP - 2、MMP - 7蛋白在 1 4~ 2 0周于汗腺细胞及其周围局部基质表达逐渐加强 ,2 0~ 2 2周达峰值 ,此后表达减弱。同期LN、FN表达主要位于基底膜及汗腺芽周围基质 ,并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2 0~ 2 2周达最低值 ,此后则逐渐回升。MMP - 2、MMP - 7、LN、FN的mRNA信号强弱在汗腺胚芽细胞或汗腺细胞中与其蛋白质表达相吻合。K8于 1 4~ 1 6周开始在汗腺胚芽细胞内表达 ,并持续存在于汗腺发生全过程。 结论 汗腺于胚龄 1 4~ 1 6周开始发生 ,至2 4周基本成熟。MMP - 2、MMP - 7所介导的LN。
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
关键词:胚胎汗腺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
增生性瘢痕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c-Jun蛋白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观察磷酸化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MAPK)和 c- Jun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影响瘢痕形成和成熟的机制。 方法 取 16例住院的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组织 ,并将其分为生长活跃期组(形成时间在 1年以内 ,含 1年者 )、生长稳定期组 ,每组各 8例 ;另取正常皮肤 8例。所有取材均未经任何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磷酸化 P38MAPK和 c- Jun两种蛋白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 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磷酸化 P38MAPK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 ,c- Jun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 ,两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2 1.3%± 3.6 %和 33.4 %± 3.5 %。在处于生长活跃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磷酸化 P38MAPK和 c- Jun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 ,阳性细胞率分别上升至 6 9.5 %± 3.3%和 5 9.6 %± 4 .3% ,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 (P<0 .0 1) ;而在成熟稳定的增生性瘢痕中 ,两种蛋白表达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皮肤组织。 结论 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成熟可能与激活 P38MAPK信号传递通路 ,影响c- Jun蛋白表达有关。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免疫组织化学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体与受体含量变化及对瘢痕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3
2002年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分析其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1 、β2 和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细胞、汗腺及毛囊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 ,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GF-β1 、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TGF- β2 的阳性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 TGF- β1 和 β3含量明显下降 ,TGF- β2 含量变化不显著 ,而 TGF- βR(I)阳性颗粒含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 β1 、β2 和 β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显示 ,这三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而 TGF-βR(I)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是否与瘢痕的形成相关 ,还需深入地探讨。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晓庆盛志勇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
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初探:瘢痕组织与成人正常皮肤中EGFR与FGFR2表达差异的对比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观察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细胞膜上表达的差异。方法标本来自烧伤后需做整形手术的病人,对照选自同一病人的供皮区。选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特异性抗体,对皮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正常皮肤与瘢痕组织中都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细胞,而瘢痕中的数目明显多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论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染色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染色存在的差异是造成瘢痕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孙晓庆李建福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瘢痕
两种原癌基因激活对肺内源性bFGF和TGFβ表达的影响以及与肺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研究两种原癌基因c -fos和c- jun激活对肺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表达的影响以及与肺损伤后修复发生的关系。 方法 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 ,将 6 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缺血 45分钟、缺血 45分钟加再灌注 6小时、2 4小时与 48小时 5组。用SP免疫组化法研究肺内源性bFGF与TGFβ在不同受创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检测两种原癌基因与bFGF基因在肺组织表达。结果 正常肺有少量bFGF基因、bFGF蛋白与TGFβ蛋白的阳性表达 ,并可观察到c -fos和c - jun基因的弱阳性表达。以上 5个指标的表达主要位于肺泡上皮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缺血 45分钟与再灌注损伤早期 ,在两种原癌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的同时肺组织内源性bFGF和TGFβ表达也同时增加 ,其中bFGF基因表达以伤后 6小时最多 ,以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最为明显。伤后2 4与 48小时 ,随着肺组织结构恢复 ,两种原癌基因、两种生长因子蛋白和bFGF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结论 肺间接受创后bFGF与TGFβ两种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增加是对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原癌基因的活化将有助于进一步上调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
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常国有盛志勇
关键词:肺缺血BFGFTGFΒ原癌基因
增生性瘢痕内应激活化蛋白激酶及其上游信号分子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和自身对照正常处皮肤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 (SAPK)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s(MKK4和 MKK7)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提取 8例增生性瘢痕和自身对照正常处皮肤组织的总 RNA后 ,分离纯化 m RNA,用 RT- PCR方法检测 SAPK,MKK4和 MKK7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结果 增生性瘢痕中 ,MKK7和 SAPK基因表达较弱 ,自身对照皮肤组织中 ,这两种基因 PCR结果的灰度比分别为增生性瘢痕的 1.5倍和 2 .6倍 ,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 (P<0 .0 1) ,而 MKK4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组织中的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 MKK7和 SAPK基因表达降低引起细胞凋亡减少 ,可能是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晓庆赵志力周岗盛志勇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应激活化蛋白激酶基因表达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Ras、磷酸化ERK1/2和C-fos在14例增生性瘢痕和14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中,Ras、磷酸化ERK1/2和C-fos蛋白表达较低,随着增生性瘢痕不断成熟,这3种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成熟期瘢痕中,这3种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成熟可能与激活ERK1/2信号传导通路,促进C-fos转录因子表达有关。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
关键词:传导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
创伤修复中细胞信号传递对瘢痕形成的影响:SH2功能领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观察瘢痕与正常组织上皮细胞中SH2功能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TH2)的表达特征,探讨创伤修复过程信号途径信号与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特异性SH-PTH2抗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临床收集到的创作后不同时期的6例瘢痕组织标本及同体6例正常皮肤标本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SH-PTH2抗体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增生性瘢痕皮肤中SH-PTH2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同时在瘢痕形成的不同时期内,真、表皮SH-PTH2免疫阳性的表达差别。结论在皮肤伤口的愈合过程中,SH-PTH2对创面修复过程中信号转导的调节作用,可能影响着愈合的结局。
程飙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孙晓庆李建福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胰岛样生长因子 -Ⅰ受体 (IGF -ⅠR)两亚基 (α ,β)和磷酸化酪氨酸蛋白 (P -Tyr)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这三种蛋白在 1 0例增生性瘢痕和 1 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IGF -ⅠRα ,IGF -ⅠRβ和P -Tyr的阳性率分别为 (2 9.4± 5 .6) %、(2 4 .2± 4 .6) %和 (46 .8± 7.2 ) %。在增生性瘢痕中 ,三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 (P <0 .0 1 ) ,其中IGF -ⅠR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上 ,含有P -Tyr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IGF -R蛋白高表达有关。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增生性瘢痕皮肤免疫组化技术
bFGF,EGF,TGF-β异构体与其受体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β的三种异构体 (TGF β1,β2 和β3 )及它们的受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学技术确定这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 30例不同胎龄(13~ 31周 )的胎儿皮肤和 5例成人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bFGF、EGF、TGF β异构体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外基质中 ,而其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内。随着胎儿不断生长发育 ,这些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升高 ,在晚期妊娠胎儿(胎龄 2 9~ 31周 )和成人皮肤中 ,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 ,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结论 bFGF、EGF、TGF β的异构体及其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在妊娠早期胎儿皮肤中 ,这些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密切相关。
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孙同柱周岗赵志力盛志勇
关键词: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胎儿皮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