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90135)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先明田永晓傅智宏赵晓华马娜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云南行政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技术进步
  • 3篇实证
  • 3篇能源
  • 2篇电信
  • 2篇电信业
  • 2篇中国电信
  • 2篇中国经济
  • 2篇中国经济增长
  • 2篇市场势力
  • 2篇资本
  • 2篇悖论
  • 2篇面板数据
  • 2篇经济增长
  • 2篇技术创新
  • 1篇地区能源
  • 1篇电信行业
  • 1篇调节论
  • 1篇行业面板数据
  • 1篇要素生产率
  • 1篇知识产权

机构

  • 12篇云南大学
  • 2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广东金融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篇杨先明
  • 2篇傅智宏
  • 2篇田永晓
  • 2篇赵晓华
  • 1篇李波
  • 1篇党国英
  • 1篇郑猛
  • 1篇蔡华
  • 1篇陈俊营
  • 1篇马娜

传媒

  • 2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商业研究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当代财经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科学.经济....
  • 1篇财经科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经济学动态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产业经济评论...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根据高技术产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考虑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人力资本影响,实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尽管平均水平不高,但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差距在逐渐缩小;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效率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有所不同,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人力资本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党国英秦开强蔡华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效率
中国电信行业市场势力与效率:基于NEIO方法的实证研究
2014年
基于NEIO方法构建了一个结合市场势力效应与规模效率效应的模型,利用2002—2011年间中国省际电信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从市场结构这一角度来分析电信业高速增长这一事实。研究发现,中国电信业存在较高的市场势力且市场势力效应占主导,表明电信业绩效较多地是通过市场势力获取的,即通过其行政垄断特权地位获得较高收入,2008年重组合并后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势力效应。同时电信业也呈现规模经济特征,但规模效率效应对行业绩效的影响却并不明显。
明秀南陈俊营
关键词:电信业市场势力
物化性技术进步与索洛增长核算悖论被引量:1
2015年
技术进步常常物化在新资本品中,而Solow提出的增长核算难以体现这一点。本文通过DEA方法测算了1981—2011年主要的28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将这三者与资本积累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本积累从两种途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种途径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倾向于缩小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另一种途径是资本积累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效率。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确实带来了物化性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从增长核算看技术进步较小,却能维持较长时间增长的悖论。
杨先明秦开强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投资增长促进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吗——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针对中国目前的劳动要素变化情况,从理论及实证角度来研究中国各区域2001-2010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与大小,结果显示考查期各区域都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但进步指数在逐年下降,且同期相对落后地区的进步指数,普遍要高于相对发达地区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相对不发达地区应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充分利用技能型与非技能人才边际产出比相对较高的特征来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发达地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较低,解决技能与非技能型人才协调使用的同时,应注重企业与地区间的研发联合,促进更高级别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吸纳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
杨先明傅智宏
关键词:技术进步
中国电信业市场势力与福利损失估算:基于NEIO方法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在反垄断审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某一特定行业是否存在市场势力及其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有多大。本文基于NEIO方法采用2002~2011年电信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估算了电信业的市场竞争结构、市场势力及其对社会福利损失的大小。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电信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势力,并验证了电信业高度合谋的市场结构;通过改进了的哈伯格福利损失三角模型,估算了2002~2011年电信业因市场势力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高达4709.82亿元,约占行业总收入的6.81%。这表明进一步对垄断行业促进竞争的改革,将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
杨先明明秀南王胜华
关键词:市场势力福利损失电信业
中国能源消费陷入“杰文斯悖论”了吗——基于回弹效应的经验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中国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并且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产出最大化的角度,结合阿罗提出的"干中学"理论,利用嵌套产出函数建立内生增长模型,在劳动供给外生、能源效率内生的假设前提下推导得到中国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理论测度模型,并利用中国1952—2015年能源消费、资本存量、真实产出和劳动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得出每一时期中国能源消费的回弹值。研究结论表明,短期而言,能源的产出弹性以及学习效应是影响能源回弹值的关键;长期而言,除能源产出弹性和学习效应外,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资本的产出弹性以及资本劳动的联合产出弹性也会影响能源回弹效应。中国的数据表明,1952—2015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的平均回弹效应是131.6%,最高达到216.4%,中国能源消费没有走出"杰文斯悖论",单纯期望改进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的思路是不可行的。长期来看,1952—2015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的平均回弹效应是204.7%,最高达到960.6%,期间出现了超级节能和部分节能的情况。中国整体经济范围的能源消费可能走出"杰文斯悖论",节能潜力比较大,但是不能仅仅依靠改进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而应该考虑通过资本、人口、产业结构、经济转型等因素来制约回弹效应。2012—2015年由于能源回弹问题得到缓解,实现节能720272.02万吨标准煤,因此降低能源回弹效应有助于实现"十三五"节能目标。
王启超
关键词:能源消费能源回弹效应节能
技术变迁、收入收敛的长期趋势与中国经济增长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通过σ收敛方法和β收敛方法考察8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80—2011年间的技术和收入收敛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30多年来技术收敛对收入收敛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显著,技术收敛对低收入国家收入提高的约束比高收入国家要小。长期来看,技术收敛对收入收敛的作用明确且积极,并且后期的技术进步努力更为重要。在这一期间中国与前沿国家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并且表现出总体缩小但不稳定的趋势。
杨先明秦开强
关键词:技术进步Σ收敛Β收敛
公共投入、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将政府公共投入、人力资本和居民收入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运用199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证实,政府公共投入与人力资本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且地方政府对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强化了后者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层面来看,教育、医疗等非经济性公共投入比经济性公共投入更有利于居民收入提高。分样本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非经济性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性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为此,公共部门在确保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同时应着力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与民生相关的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并充分考虑公共投入效果的区域差异性,以提高财政调控的区域有效性和针对性。
王胜华
关键词:公共投入人力资本收入差距民生投入
技术模仿与技术前沿问题述评与展望被引量:1
2015年
技术模仿对后发国家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发国家追赶技术前沿进而达到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技术模仿的研究涉及微观产品生产周期及宏观国家创新系统等多方面,对技术模仿的形式、途径和作用均进行广泛的研究。文章以技术模仿追赶技术前沿为主题,从技术选择、技术吸收与技术差距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逻辑关系对技术模仿追赶技术前沿的作用机制、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梳理。另外,结合中国现实问题,对关于中国技术模仿追赶技术前沿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最后,在现有前沿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进行未来研究展望,对未来研究技术模仿与技术前沿赶超的相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田永晓
关键词:技术模仿
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能源全要素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6年
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以节约能源消费和减少CO2排放作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在能源约束条件下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效率问题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必要的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Metafrontier GML指数方法,构建动态综合的污染强度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中国地区2004—2013年28个省份的绿色能源效率,进而对中国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技术效应进行分解,并对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地区技术赶超、创新和领先效应是显著的,东部地区辽宁省技术"领先效应"并不明显,导致该地区能源效率并未有提高;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应不明显,但能源效率均有明显提高;而西部地区只存在技术创新效应,此地区的技术前沿与全国范围的共同技术前沿差距较大,特别是此地资源型地区的技术改进效率不高。其次,通过对能源效率的σ收敛和β收敛进行检验,发现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在2004—2013年存在σ收敛但是不存在绝对β收敛。再次,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赶超效应"、"创新效应"和"领先效应"均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存在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存在促进作用,但是增强环境规制强度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提高能源效率,对于不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特别是对于资源型地区,需加大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力度,缩小地区技术前沿与全国技术前沿的距离,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进而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
杨先明田永晓马娜
关键词:环境约束能源效率
全文增补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