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6064)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周成旭严小军蒋莹徐继林骆其君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颗石藻
  • 2篇卤虫
  • 2篇二甲基硫丙酸
  • 1篇毒性
  • 1篇叶绿素A
  • 1篇营养盐
  • 1篇源性
  • 1篇脂类
  • 1篇脂类物质
  • 1篇致死
  • 1篇致死率
  • 1篇生化
  • 1篇生化变化
  • 1篇水华
  • 1篇培养液
  • 1篇种群
  • 1篇种群生长
  • 1篇微藻
  • 1篇显微观察
  • 1篇海洋微藻

机构

  • 5篇宁波大学

作者

  • 5篇周成旭
  • 4篇严小军
  • 3篇蒋莹
  • 2篇马斌
  • 2篇徐继林
  • 2篇骆其君
  • 1篇傅永静
  • 1篇孙雪
  • 1篇侯云丹
  • 1篇王秀娟

传媒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海洋微藻培养液中二甲基硫与二甲基硫丙酸的同步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基于水体中二甲基硫(DMS)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微藻培养液中DMS、溶解态二甲基硫丙酸(DMSPd)和颗粒态二甲基硫丙酸(DMSPp)的同步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在0.01~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10.6pg,加标回收率为(93.1±1.3)%;相对误差范围小于5%。将4种微藻培养液高速离心,上层和下层溶液分别加固体NaCl后立即测定DMS,加NaOH溶液反应12h后测定DMS含量,根据其数值的差值可得到各微藻培养液中DMS与DMSP的含量。检出结果与文献报道具有相似的结论:甲藻和定鞭藻是DMS(P)的重要生产者。其中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单位细胞DMSPp的检出含量为(13.8±0.9)pg/cell。
周成旭徐继林严小军侯云丹蒋莹
关键词:海洋微藻培养液二甲基硫二甲基硫丙酸
一种颗石藻水华种的特征界定被引量:7
2008年
周成旭严小军孙雪徐继林傅永静
关键词:颗石藻显微观察分子鉴定脂类物质毒性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不同细胞状态对卤虫的致死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对卤虫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但其机理尚未明确.P.carterae的细胞生活史中会出现钙化细胞、非钙化细胞以及分枝丝状体的细胞状态.为了探明该种颗石藻对卤虫的致死原因,通过人为干预,分别获取了几种状态的细胞或相关组分,包括:钙化细胞(指钙化单细胞C-cell)、从非钙化单细胞N-cell动态释放的钙化细胞(N-C-cell)、非钙化单细胞(N-cell)、非钙化分枝丝状体(F)、带有机质基板的颗石粒外壳(L)、钙化细胞的冻干藻粉(Ly).以喂养组和饥饿组为对照,比较研究了P.carterae不同细胞状态或组分在作用密度和作用时间上对卤虫(Artemia salina nauplii)无节幼虫的致死效应差异.结果显示:钙化细胞和非钙化单细胞可以对卤虫幼虫产生显著的致死效应,这种致死效应显著差异于饥饿致死效应(p<0.05).致死效应与作用时间及藻密度显著相关,钙化细胞对卤虫的半致死密度为72hLD50=6.16×103cells·mL-1,96hLD50=2.19×103cells·mL-1,高密度时(105、106cells·mL-1)的卤虫半致死时间分别为68.4h和53.3h.非钙化丝状体、颗石粒和冻干藻粉对卤虫的致死效应与饥饿致死效应一致.非钙化丝状体、颗石粒、冻干藻粉以及裸露细胞重新钙化过程均不向水中释放有害物质.颗石藻P.carterae对卤虫的致死效应与卤虫对生活颗石藻单细胞的摄食过程有关.
蒋莹周成旭骆其君马斌
关键词:颗石藻卤虫致死率
颗石藻藻源性二甲基硫丙酸(DMSP)在致死卤虫时的作用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ea具有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机理尚需进一步解明.为了分析颗石藻藻源性的二甲基硫丙酸(DMSP)及其分解产物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是否是致死卤虫的原因所在,检测了P.carterae在受卤虫捕食压力情况下细胞DMSP及其裂解产物DMS的定量变化,以及外源DMSP、DMS和丙烯酸对卤虫的直接作用.结果显示,外源添加的高挥发性DMS对卤虫无节幼虫没有急性致死效应.外源重复添加浓度为0.08至1.0mM的DMSP和丙烯酸对卤虫的致死存在浓度和时间相关的效应,浓度越高发生卤虫大量死亡的时间越早.检测外源重复添加DMSP和丙烯酸时的pH变化发现,试剂重复添加会造成pH显著下降,这可能是致死卤虫真实的直接原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系统中,检测颗石藻液中藻源性DMSP及裂解产物的定量水平并未达到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是,考虑颗石藻被卤虫重复捕食入体内的累积变化时,从理论值分析来看,颗石藻在卤虫体内的裂解可能对体内产生脉冲式的累积过低酸刺激,或许是造成卤虫的死亡原因.
王秀娟周成旭严小军蒋莹
关键词:颗石藻卤虫DMSPDMS
低温和高温下颗石藻(Pleurochrysis sp.)种群生长特征及生化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以浙江省象山港虾塘藻华中分离的一种颗石藻(Pleurochrysis sp.)为对象,对温度差异造成的藻类在种群水平上的增殖特征,以及相应增殖过程中细胞的生化特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差异温度(低温7℃,高温25℃)下,盐度(5,15,30,45)和光照(低光照<2μE·m-2s-1,高光照100μE·m-2s-1)不同组合条件影响下的种群增殖特征;差异温度下,种群生长过程中的氮、磷消耗特征,细胞Chl-a的变化特征,以及细胞总多糖变化特征比较。结果显示:颗石藻在低温低光照条件下,不同盐度水平中均维持存活,没有种群增殖;低温高光照下,经低温适应期后,种群可以增殖。高温低光照导致各组种群迅速衰退。高温高光照下颗石藻快速增殖。相同光、温条件下,盐度15,30,45的种群增殖趋势相似,盐度5不利于种群增殖。在其它环境因子相同的条件下,温度差异导致颗石藻在种群增殖策略上不同,其间相应的生化特征也存在差异:低温中,颗石藻耐受适应期长,种群生长率低下,期间的氮、磷消耗率低,细胞Chl-a含量降低,细胞总多糖含量高于高温组;低温适应后,颗石藻种群增殖,且达到稳定的增殖速率,增殖期间大量消耗氮、磷营养盐,细胞Chl-a含量渐增,细胞总多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高温中,颗石藻快速增殖,初期生长率高,大量氮、磷营养盐在此期中消耗,细胞Chl-a含量渐增,细胞总多糖含量低于低温组,种群生长后期细胞总多糖出现累积。
周成旭严小军骆其君马斌
关键词:种群生长营养盐叶绿素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