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B02-04-03)

作品数:12 被引量:237H指数:9
相关作者:杜学彬陈军营解滔安张辉刘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电
  • 9篇地震
  • 5篇震前
  • 4篇地电场
  • 4篇地电阻率
  • 4篇地震前
  • 3篇井下
  • 3篇M
  • 2篇地表
  • 2篇电阻率
  • 2篇震中
  • 2篇震中区
  • 2篇视电阻率
  • 2篇强地震
  • 2篇汶川地震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场
  • 1篇地电场观测
  • 1篇地电观测
  • 1篇地电阻率观测

机构

  • 7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天津市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南京基准地震...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 1篇天津市地球物...

作者

  • 7篇杜学彬
  • 5篇安张辉
  • 5篇陈军营
  • 5篇解滔
  • 4篇田山
  • 4篇范莹莹
  • 4篇刘君
  • 3篇谭大诚
  • 3篇郑国磊
  • 3篇张磊
  • 2篇李宁
  • 2篇谭大成
  • 2篇马占虎
  • 2篇叶青
  • 2篇马骥
  • 1篇刘允秀
  • 1篇庞晶源
  • 1篇聂永安
  • 1篇庞群英
  • 1篇徐学恭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汪清深源地震前榆树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运用形态法、各向异性度法及速率法对长春市地震局榆树地震监测台地电阻率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汪清两次7.0级以上深源地震前,该台地电阻率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属于中、短期异常。
史红军赵卫星庞晶源
关键词:深源地震地电阻率
水平两层均匀介质中井下电阻率观测信噪比的理论计算被引量:15
2012年
在点电源水平两层均匀介质模型下计算了在不同地电断面中观测时地表干扰电流源对观测的影响。得到:地表干扰电流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电势差的影响取决于地电断面类型和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有参考意义。
解滔杜学彬郑国磊陈军营谭大诚安张辉范莹莹刘君
关键词:地电阻率信噪比电势差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地表电流干扰影响计算被引量:33
2012年
本文把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三层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了在不同电性结构中的不同深度观测时,地表电流干扰源对对称四极装置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计算得到:地表干扰源对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取决于电性结构的类型和层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距离等有参考意义.
解滔杜学彬陈军营安张辉谭大诚范莹莹刘君
关键词:地电阻率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被引量:87
2007年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杜学彬李宁叶青马占虎闫睿
关键词:强地震视电阻率震源机制解
海安台井下与地表地电观测对比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在海安地电观测台站对地表、井下地电观测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研究了地表游散电流、金属管线、以及人工交/直电流对地表、井下地电观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使用铅电极的情况下,井下地电观测的长期稳定性明显优于地表观测;垂直方向观测的抗干扰能力明显优于地表、井下水平方向观测;(2)与地表观测相比,井下地电观测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表直流电流、雷电、和金属管线类的影响;(3)地表直流电流对地电观测所产生的干扰影响远大于交流电流.
许忠祥安张辉于华徐连胜王昕李伟
关键词:地电井下地表
地震地电阻率观测改进方法研究--电测井技术的移植应用与数值模型分析被引量:28
2009年
现有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系统需要较大的环境保护区(2—5km2).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地电观测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造成部分台站连续多年的地电前兆观测受到严重的干扰.为了减小观测环境保护区范围,有效地抑制来自地面的观测环境改变及城市地铁、轻轨运行时漏电产生的干扰,提出了将三侧向石油电测井技术移植到地震地电阻率前兆监测领域,以提高地电前兆观测的抗干扰能力和前兆信息的监测能力.电测井有限元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测量出地层的电阻率变化,对来自地表的干扰有较强抑制能力.分析还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抑制来自轻轨、地铁的漏电干扰.
田山刘允秀聂永安马骥庞群英杜学彬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
汶川M_S 8.0大震前的电磁现象被引量:71
2010年
本文应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MEM)等处理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围电磁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电、地磁场变化,得到:(1)在汶川大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电磁台记录了显著的自然电场变化、地电场功率谱值增大以及地磁场日变化波形畸变等电磁现象,特别是地电场周期约小于3h的低频成分的谱值增大了3个数量级以上.(2)在距离主震震中约500km范围内,记录了地电、地磁场低频谱值增大为主的电磁现象,特别是距离主震震中最近的成都台地电场谱值增大了4个数量级.(3)震前电磁现象的时空分布与青藏高原的大震活动(包括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有大空间尺度的构造关联性.本文讨论了电磁现象的机理,认为在震前地下介质内部的微裂隙发展、定向排列过程中,微破裂"机-电转换"作用和地下水运移等多因素引起了地电、地磁场变化.在本次大震前电磁现象的时空强图像很复杂,可能原因是台站所在处的地下局部介质作用和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引起了复杂的电磁现象.
范莹莹杜学彬Jacques Zlotnicki谭大成刘君安张辉陈军营郑国磊解滔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电场地磁场
断层构造对地震地电阻率异常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分析了典型震例,研究了断层构造对地电阻率异常空间分布的影响;应用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含断层的地质体中介质应变的空间不均匀分布,换算为视电阻率变化,解释了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现象.研究表明,震源区周围地电阻率中期、短临异常空间不均匀分布的根本原因是断层构造以及不同震源机制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形的不均匀性.
郑国磊杜学彬陈军营谭大成安张辉范莹莹刘君解滔
关键词:地震地电阻率不均匀性断层
地震前近震中区地电场比值异常研究
大地电场长短极距比值方法是利用大地电场变化与变化磁场的关系,遵从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当场源足够远时,在各向同性、均匀的连续介质中,同一测向的长、短极距观测到的地电场值理论上应该是一样的。在长极距AB、短极距A′B′上所...
田山张磊
文献传递
汶川M_S8.0、海地M_W7.0地震电磁信号小波能谱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成都、江油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及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MW7.0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记录的电离层磁场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电阻率和电离层磁场的小波能谱及其相对变化.结果表明:①对应汶川大震前成都台N58°E测道地电阻率中期下降变化和短期上升变化的时段,地电阻率小波能谱相对变化显著增大,江油台N10°E测道地电阻率在主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在临近主震前后,电离层磁场特别是x分量的能谱及相对变化显著增大,展现了与汶川大震明显对应的地电阻率、电离层磁场变化的似同步异常;②在海地地震前夕,电离层磁场x,z分量的能谱也出现了显著增大的现象,类似于汶川大震前后电离层磁场的能谱增大变化.
解滔杜学彬刘君范莹莹安张辉陈军营谭大诚
关键词: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地震异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