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40089)

作品数:8 被引量:113H指数:4
相关作者:余艳红龚时鹏陈莉黄莉萍盛超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休克
  • 7篇血性
  • 7篇失血
  • 7篇失血性
  • 7篇失血性休克
  • 5篇孕兔
  • 4篇限制性液体复...
  • 3篇限制性输液
  • 2篇炎症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炎症反应综合...
  • 2篇综合征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2篇反应综合征
  • 2篇肠缺血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感染
  • 1篇血管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余艳红
  • 5篇龚时鹏
  • 4篇陈莉
  • 2篇盛超
  • 2篇黄莉萍
  • 1篇钟梅
  • 1篇王晨虹
  • 1篇张燕
  • 1篇刘倩倩
  • 1篇罗炳德
  • 1篇靳瑾
  • 1篇王志坚
  • 1篇秦薇

传媒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体液因子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时,机体内皮素(ET)、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规律及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建立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限制性输液和传统输液方法复苏失血性休克孕兔,比较了两组于不同时间点ET、VIP的含量。结果:(1)急性失血后VIP血清浓度明显升高,经输液处理后血清VIP浓度开始下降,限制性输液组下降明显,与传统输液组比较,第3h,4h和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失血后ET血清浓度明显升高,经输液处理后血清ET浓度开始下降,限制性输液组下降明显,与传统输液组比较,第3h,4h和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克发生后,参与或加剧机体发病的体液因子ET、VIP循环水平均明显升高,限制性输液能降低循环ET、VIP水平,减少组织损伤和休克恶化程度,有利于机体促炎-抗炎介质平衡,有效阻断了SIRS的发生和发展。
龚时鹏余艳红陈莉
关键词:限制性输液内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机体代谢终产物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限制性输液(LVR)和传统输液方法(AFR)分别复苏失血性休克孕兔,比较不同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乳酸(LA)、碱缺失(BD)的变化规律和孕兔的生存情况。结果①急性失血后血浆LA水平成倍增加,非控出血期继续升高,止血控制期逐步下降,LVR组与AFR组比较,第90分钟,P<0.05;第4小时,P<0.01;第8小时LVR组血浆LA水平已完全恢复正常,而AFR组仍高于正常值;②急性失血后血浆BD水平成倍增加,非控出血期继续升高,止血控制期逐步下降,LVR组与AFR组比较,第180分钟,P<0.05;第4小时,P<0.05;第8小时LVR组血浆BD水平已完全恢复正常,而AFR组仍高于正常值;③复苏后24h,AFR组有1例孕兔死亡,LVR组无孕兔死亡;复苏后48h及72h,AFR组有2例孕兔死亡,LVR组有1例孕兔死亡。结论休克发生后,机体代谢产物LA、BD血浆水平均明显升高,限制性输液能增强机体有氧代谢,利于体内LA等代谢产物的清除,同时还改善失血性休克孕兔BD状况,减轻酸中毒反应,增强复苏效果,减少SIRS的发生,提高孕兔生存率。
龚时鹏余艳红陈莉
关键词:限制性输液碱缺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肺损伤的免疫保护作用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及早期肺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孕兔失血性休克肺组织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18只孕中晚期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为3组,建立重度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传统复苏组(NS组)、限制性等渗等张输液复苏组(NH组)、限制性高渗高胶输液复苏组(HHH组),分别于休克30分钟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实验0、30、90、180分钟抽血检测血浆PAF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肺脏组织检测MPO活性,并制成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结果:复苏期末肺组织中MPO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P<0.05)。在180分钟时血浆PAF水平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P<0.05);快速液体复苏(NS组)较限制性液体复苏(NH组、HHH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变短或消失,板层体少且空化,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排列紊乱。结论:限制性复苏缓解了休克后PAF介导的炎症反应,减轻了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扣押和聚集的程度,限制性高渗高胶复苏可有效抑制休克后由中性粒细胞激活诱发的免疫反应。
秦薇王晨虹余艳红
关键词:髓过氧化物酶血小板活化因子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0
2011年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相同孕周胎膜早破孕妇但未出现新生儿感染者42例为对照组,从分娩孕周、破膜距胎儿分娩时间、分娩方式、胎盘病理、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等方面探讨胎膜早破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结果胎膜早破组破膜距胎儿分娩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延长(P<0.05);胎膜早破组患者"胎膜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者胎膜炎及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动态监测生化指标变化、综合判定感染征象后适当延长孕周以及适时终止妊娠对于降低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靳瑾张燕王志坚钟梅余艳红
关键词:胎膜早破C反应蛋白白细胞新生儿感染
不同输液方式复苏产兔失血性休克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输液方法复苏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产兔对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水平的影响,探讨限制性输液复苏对休克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①假休克组(P组)、②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③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立非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30min后接受不同复苏方案,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于0 min、90 min、180 min、4 h抽血检测各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水平。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血清DAO活性、D-乳酸水平显著增高,其中DAO活性、D-乳酸水平PNL组、PLH组显著高于P组,PNL组显著高于PLH组(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较传统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
黄莉萍余艳红盛超刘倩倩
关键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屏障
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建立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对比研究不同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时,休克各时期的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同时比较肝和回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移位及血液内毒素的变化。结果:(1)休克各期限制性输液组输液输血量及失血量均少于传统输液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比较各组肝和回肠系膜淋巴结菌落数及血浆内毒素,限制性输液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3)外周血培养结果显示限制性输液组阳性最低,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能更好地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移位,有效地防止休克发展,不失为抢救孕产妇失血性休克较为理想的输液方法。
陈莉龚时鹏罗炳德
关键词:细菌移位内毒素类孕兔
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时凝血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采取两种不同输液方法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比研究各组各时间点的PT、APTT、Fbg变化情况。结果孕兔失血性休克会可导致PT、APTT时间延长,Fbg浓度降低。模型第90min、180min、4h限制性输液组与传统输液组相比,PT、APTT、Fbg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限制性输液组在第4h的Fbg值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孕兔失血性休克会后PT、APTT时间延长,Fbg浓度降低。限制性输液能减轻组织供氧不足状态,减少内皮细胞的损害,有效缓解了PT、APTT时间的延长;同时避免了传统输液造成的酸中毒、血液稀释、组织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阻止了Fbg的进一步下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龚时鹏余艳红陈莉
关键词:限制性输液失血性休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限制性液体复苏产兔失血性休克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8
2011年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立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30 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在实验结束后处死产兔,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肠粘膜形态损伤等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粘膜损伤加重、肠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含量上升,限制性输液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充分快速液体复苏显著缓解了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黄莉萍余艳红盛超龚时鹏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粘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