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36010)

作品数:83 被引量:519H指数:12
相关作者:韦萍杨立荣吴坚平姜岷徐刚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化学工程
  • 36篇生物学
  • 2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7篇理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转氨酶
  • 10篇氨酸
  • 9篇天冬氨酸
  • 9篇天冬氨酸转氨...
  • 9篇催化
  • 8篇离子
  • 7篇酵母
  • 6篇丁二酸
  • 6篇L-苯丙氨酸
  • 5篇异构酶
  • 5篇生物催化
  • 5篇酿酒
  • 5篇酿酒酵母
  • 5篇木糖异构酶
  • 5篇基因
  • 5篇杆菌
  • 5篇大肠杆菌
  • 4篇嗜热
  • 4篇转酯化
  • 4篇转酯化反应

机构

  • 57篇南京工业大学
  • 21篇浙江大学
  • 9篇清华大学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三明学院
  • 2篇江南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南京化工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化化工科学...
  • 1篇无锡晶海氨基...

作者

  • 20篇韦萍
  • 19篇杨立荣
  • 18篇吴坚平
  • 16篇何冰芳
  • 15篇姜岷
  • 13篇许琳
  • 13篇徐刚
  • 13篇严明
  • 11篇周华
  • 11篇欧阳平凯
  • 10篇陈可泉
  • 7篇李霜
  • 7篇邢新会
  • 7篇贾红华
  • 6篇吴昊
  • 5篇林涛
  • 5篇欧阳嘉
  • 4篇姚嘉旻
  • 4篇念保义
  • 4篇万红贵

传媒

  • 14篇生物加工过程
  • 7篇有机化学
  • 6篇食品与发酵工...
  • 4篇化工进展
  • 4篇化学反应工程...
  • 3篇化工学报
  • 3篇生物工程学报
  • 3篇中国生物工程...
  • 2篇工业微生物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食品科学
  • 2篇食品科技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合成化学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2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年份

  • 1篇2010
  • 8篇2009
  • 14篇2008
  • 29篇2007
  • 17篇2006
  • 11篇2005
  • 15篇2004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工程菌的活力与表达的比较
<正> 酶法制备是L-苯丙氨酸生产的重要途径,高活力、耐高底物浓度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T)是高效转化的关键。常规菌株产酶表达量较低,本文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出AspAT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本文以质粒pUC18为...
吴群林涛李霜何冰芳
文献传递
吲哚甲基海因的制备 I.加氢过程研究及催化剂的磁分离被引量:1
2004年
 采用30%T-1型Raney-Ni催化剂,以NaOH(1mol/L)为溶剂,在45℃,初始压力为3.0MPa的条件下,吲哚亚甲基海因加氢可以得到吲哚甲基海因,收率为85.6%。实验结果表明,吲哚亚甲基海因加氢速度对催化剂浓度为一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与初始氢压成正比关系。由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初速度计算吲哚亚甲基海因加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15.92kJ/mol。采用磁性材料固定方法可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经20批次吲哚亚甲基海因加氢反应结果可知,催化剂的使用量降低为4.5%,吲哚甲基海因的收率可稳定在80%左右。
曹飞韦萍朱建良齐炜欧阳平凯
关键词:加氢过程催化剂磁分离表观活化能色氨酸
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混合菌群特性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为获得高效甲烷氧化微生物体系,从农业土壤中采样,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进行好氧选择性传代培养,得到生长性能稳定、生长优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OB3b纯培养的具有甲烷单加氧酶(Methane Monooxygenase,MMO)活性甲烷氧化混合菌。利用MMO的共代谢特性,分别以苯酚和环氧丙烷作为目标对象,考察该混合菌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用于生产有用化学物质的催化特性。结果表明,所得混合菌具有高效降解苯酚能力,对初始浓度为600mg/L的苯酚,经过11h培养,苯酚降解率可达99%。另外,以该混合菌为催化剂可以实现丙烯氧化生产环氧丙烷。通过降低磷酸盐浓度可以有效提高环氧丙烷的积累浓度,最大可至5mmol/L。此外,采用纯种分离方法结合PCR扩增、16SrRNA和MMO功能基因分析技术对混合菌群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由Ⅱ型甲烷氧化菌及其它至少4种非甲烷氧化菌组成,它们分别属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和Acinetobacter junii、Cupriavidusme tallidurans、Comamonas testosteroni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采用PCR方法从混合菌及纯化菌株M.trichosporiums Y9总DNA中都能扩增得到mmoB、mmoX和pmoA基因片段,表明该甲烷氧化菌同时具有sMMO和pMMO两种形式的MMO。通过对从甲烷氧化混合菌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甲烷氧化菌进行PCR产物测序,结果发现其与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的同源性为99.9%。
罗明芳吴昊王磊邢新会
关键词:苯酚环氧丙烷甲烷氧化菌混合菌
改进DNS法测定玉米皮水解液中总糖含量被引量:10
2007年
DNS比色法测定单一戊糖或己糖含量较为精确,但测定戊糖与己糖的混合糖含量存在较大误差,故采用分别测定己糖和戊糖含量的方法对DNS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采用改进DNS法测定玉米皮水解液中总糖含量的回收率在98.8%~100.77%之间,RSD=0.71%,明显提高了DNS法测定混合糖含量的精确度。此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可用于玉米皮水解液总糖含量的定量测定。
姚嘉旻姜岷陈可泉申宁苏溧孙娜亚
关键词:玉米皮总糖
离子液体中柠檬醛选择性催化加氢合成薄荷醇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研究制备了Ni-Cu/SiO2双功能催化剂,并在离子液体和有机溶剂介质中研究柠檬醛催化加氢合成薄荷醇反应.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中催化剂对柠檬醛分子中的2位C=C双键加氢更容易,提高了催化剂选择性,反应条件更为温和;特别是可调节酸度的[bmim][AlmCln]离子液体,在竞争性加氢中促进了柠檬醛向生成薄荷醇的方向转化;在2 MPa,80℃的反应条件下,柠檬醛转化率为100%,对薄荷醇的选择性为88.6%.而且,催化剂和离子液体可回收和重复使用.
念保义徐刚吴坚平杨立荣
关键词:柠檬醛选择性加氢薄荷醇离子液体
双水相生物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4年
双水相生物催化是一种高效且易于放大的生物催化技术 ,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生物催化过程中产物浓度低、产物和副产物的抑制、以及生物催化剂难以回收等缺点。介绍了该技术的操作工艺及设备研究及其在抗生素、激素、肽类和有机化合物酶法合成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展望了该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
孙广海周华朱跃钊韦萍
关键词:双水相生物催化
手性芳香胺的酶法拆分被引量:2
2006年
以芳香酮为原料合成了相应的芳香胺。首次以乙酸异丙烯酯作为酰基供体,在甲苯介质中经Novozym435酶催化对芳香胺进行拆分,得到了较高转化率和e.e.值的手性芳香胺(S-1和R-2),其中S-3-氯-苯丙胺(S-1 e)和R-3-氯-乙酰苯丙胺(R-2 e)为新手性化合物。
戴军强吴坚平徐刚杨立荣
关键词:乙酸异丙烯酯酶催化拆分
里氏木霉纤维降解酶系的全基因组解析
<正>从里氏木霉QM9414全基因组层面预测可能存在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蛋白,共获得了39 条假定的相关ORFs。包括32个含相关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催化域的ORFs和7个含纤维素结合域的其他蛋白。10条未见报道的OR...
欧阳嘉严明孔德翀许琳
关键词:里氏木霉基因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文献传递
双水相体系酶法合成L-苯丙氨酸的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以天冬氨酸转氨酶为催化剂,开展了双水相体系中苯丙酮酸转氨反应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双水相体系质量组成为聚乙二醇4 000(20%)/Na2HPO4(16%)。苯丙酮酸钠盐、细胞和L-苯丙氨酸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8.03,31.7和0.74。当底物浓度为43.4 g/L时,该体系酶法合成L-苯丙氨酸得率为78.1%,比在水溶液体系中提高了27.4%。
周华姚忠孙广海韦萍
关键词:生物转化双水相体系L-苯丙氨酸
天冬氨酸转氨酶法制备L-4-氟苯丙氨酸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重组大肠杆菌(E.coliBL21-pET/aspC)所产天冬氨酸转氨酶立体选择性地催化转化对氟苯丙酮酸(FPPA)生成L-4-氟苯丙氨酸(FPhe)。优化了转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转化条件:温度37℃,pH值范围5.0—8.0,菌体用量为菌体与FPPA质量浓度比为5.5(菌龄8 h),吐温80的质量分数为0.6%,FPPA的质量浓度7.08 g/L,L-天冬氨酸与FPPA摩尔比为1.6。在最适条件下,经过12 h酶转化反应基本完成,FPPA转化率达到90%以上,FPhe得率达到85%以上,为FPhe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陈美娟贾红华陈永生姜岷韦萍
关键词:酶法天冬氨酸转氨酶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