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88)

作品数:9 被引量:77H指数:5
相关作者:代静玉李福春李学林胡林潮金章东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市土壤肥料站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水稻土
  • 3篇土壤
  • 2篇有机质
  • 2篇水溶性有机质
  • 2篇粒度
  • 2篇胡敏酸
  • 2篇古水稻土
  • 2篇古土壤
  • 2篇富里酸
  • 2篇FT-IR
  • 1篇稻粒
  • 1篇新证据
  • 1篇粘土
  • 1篇粘土矿
  • 1篇粘土矿物
  • 1篇正构烷烃
  • 1篇脂肪酸
  • 1篇生物质燃烧
  • 1篇碳化

机构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苏州市土壤肥...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城市职业...

作者

  • 7篇代静玉
  • 4篇李福春
  • 3篇胡林潮
  • 3篇李学林
  • 2篇冉炜
  • 2篇王梅农
  • 2篇刘本定
  • 2篇杨用钊
  • 2篇李夏
  • 2篇曹志洪
  • 2篇黄兆琴
  • 2篇金章东
  • 1篇谢昌仁
  • 1篇王金平
  • 1篇陈国岩
  • 1篇顾民
  • 1篇史明
  • 1篇李文静

传媒

  • 3篇土壤
  • 2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绰墩农业遗址古碳化稻粒有机结构研究及与其起源的可能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绰墩农业遗址第六次发掘中发现大量的古碳化稻粒,经^14C定年分析证明该碳化稻粒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7-6kaBP)的产物.为探求古碳化稻粒的形成机制,比较了古碳化稻粒与现代稻粒FT-IR光谱和热重分析的差异;并通过实验室方法在氦气氛围下制成现代碳化稻粒,利用CP]MAS-^13C-NMR光谱对古碳化稻粒与现代碳化稻粒的碳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与现代稻粒相比,古碳化稻粒中存在大量的芳香族成分;随着氧化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现代碳化稻粒中的脂肪族成分不断减少,同时伴随芳香族成分的累积;氧化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现代碳化稻粒的结构组成越接近古碳化稻粒.同时,现代碳化稻粒的FT-IR光谱和热重分析结果也表明,通过人为氧化可使现代稻粒达到与古碳化稻了相似的结构组成.从而说明与火相关的原始耕作方式可能是古碳化稻粒的来源.
胡林潮李夏刘本定顾民代静玉
关键词:FT-IR热重分析
Organic structure and possible origin of ancient charred paddies at Chuodun Site in southern China
2009年
A number of ancient charred paddies with a 14C dating of about 5900 a BP were recovered in the sixth excavation at Chuodun Site and are assigned to the Majiabang culture(7-6 ka BP).To underst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the ancient charred paddies were compared to modern paddies using FT-IR spectrum and thermaogravimetric analysis.At the same time,modern charred paddies were made in helium by the laboratory method,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the ancient ones were revealed using CP/MAS-13C-NMR.Our results show there are more aromatic moieties in ancient charred paddies compared to modern paddies.The aliphatic components of modern charred paddies decrease continuously,accompani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aromatic components,when the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oxidation increase,and the structure buildings of modern charred paddies are more similar to ancient ones.Given the planting manner of paddies during Majiabang culture period,these ancient charred paddies might be a result of the original farming mode involving fire.
HU LinChaoLI XiaLIU BenDingGU MinDAI JingYu
关键词:ANCIENTFT-IRTGA
昆山绰墩古土壤粒度特征及母质判别被引量:9
2007年
自第四纪晚期以来,来自黄土高原的粉尘在风力作用下不断向东南扩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下蜀黄土。太湖流域的部分水稻土就是在下蜀黄土之上发育的。本文对绰墩古土壤的粒度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绰墩古土壤〈5μm粘粒、5~10μm细粉砂和10~50μm粗粉砂组分平均含量分别为22.89%、22.96%63.52%,其中10~50μm粗粉砂组分为众数粒组。〉50μm砂粒平均含量仅为5.10%。绰墩古土壤粒度组成与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组成具高度相关性(r=0.97)。根据粒度分析,我们初步认定绰墩古土壤母质为下蜀黄土。
杨用钊李福春曹志洪王梅农金章东代静玉冉炜
关键词:古土壤粒度下蜀黄土母质
水稻秸秆燃烧对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研究生物质(水稻秸秆)燃烧行为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的影响,探讨不同燃烧次数下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水溶性有机质(DOM)的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仅在土壤表层几厘米以内,随燃烧频次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量增加,而水溶性有机质及组分则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来源土壤的腐殖物质对生物质燃烧作用的响应不同,3种供试土样中腐殖物质随不同次数同强度秸秆燃烧并未呈现较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每一种土壤的HA和FA含量及HA/FA、E4/E6值均随燃烧频次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升高或者降低,而且FA含量的变化是影响HA/FA值大小的主导因素。此外,通过红外光谱图可知,随燃烧频次增加,FA中芳香性成分和含脂肪族C—OH、C—O物质增加,而HA由于本身芳香缩和度高而无明显变化。
黄兆琴胡林潮史明李学林代静玉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水溶性有机质胡敏酸富里酸
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中全新世水稻土的新证据被引量:20
2006年
前人研究认为,在长江下游地区绰墩农业遗址的全新世地层中存在2个古水稻土层,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土壤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证据。为了寻找土壤学证据,在江苏省昆山市绰墩遗址P-01垂直剖面中连续采集了12个样品,分别测定了全氮(TN)含量、总有机碳(TOC)含量、粒度组成、质量磁化率以及粘土矿物组成。结果显示,从剖面底部(200cm)到100cm处和从57cm处到现代土壤表层,TOC.TN,TOC/TN比值、高岭石含量以及高岭石/伊利石(K/I)比值两次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它们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有可能说明P-01剖面中包含着两次成壤过程:第1次形成了古土壤层(160~100cm).第2次形成了现代水稻土(57cm~现代土壤表层)。但TOC和TN以及水稻植硅石资料不支持在深度57~42cm段存在古土壤的观点。从200cm到130cm处,磁化率和粘粒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此处具有长期淹水的特征。现代水稻土的研究表明,水稻田排水过程中可能使部分粘粒被带走流失。因此,粘粒含量从200cm到130cm处逐渐降低的趋势可能与中全新世的人工排水有关。研究资料与考古学、孢粉学和植硅体资料共同说明,该古土壤层(160~100cm)很可能是古水稻土。古水稻土的确认将为农业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杨用钊李福春金章东王梅农曹志洪代静玉冉炜
关键词:古土壤古水稻土粘土矿物中全新世
热辐射对水稻土有机质组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研究了受不同程度热辐射后的水稻土中有机质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先增加后减少,200℃变化尤为显著,增加为CK的3.68~7.45倍,中性糖、糖醛酸与DOC的变化趋势一致。辐射温度不同,土壤中的胡敏酸、富里酸组成和含量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300℃胡/富比值最大(1.79~5.04),土壤腐殖质聚合程度增加;200℃胡敏酸的E4/E6比值最大,反映此温度下土壤芳香缩合度低、具有较多的脂族结构物质、土壤腐殖化程度低。
黄兆琴胡林潮代静玉
关键词:热辐射水溶性有机质胡敏酸富里酸
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的正构烷烃和正脂肪酸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GC外标定量法在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中检测出微量的生物标志物,包括正构烷烃、正脂肪酸以及正脂肪醇等。结果表明,古水稻土表层和现代水稻土的正构烷烃来源于低等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C27/C31比值显示土层中植被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正脂肪酸来源于低等藻类生物。而古水稻层正构烷烃来源于低等藻类生物,可能是由于绰墩遗址曾受海侵影响,或者是由于受人类稻作活动影响,土壤火烧后长链烷烃转化为低链烷烃,低链烷烃(
李夏刘本定代静玉
关键词:正构烷烃GC
用沉降法和激光法测定土壤粒度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分别用激光粒度仪和沉降法测定了古水稻土剖面100个样品和下蜀黄土剖面105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对两种测定方法所获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①沿垂直剖面采集的系列样品不适合于讨论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质地多样化的表层土壤样品组合较适合讨论该问题;②对于黏粒和砂粒来说,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它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3,但激光法所测结果低于沉降法。对于粉粒来说,激光法所测结果明显高于沉降法,但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较差;③沉降法和激光法都不可能测得"真实的"粒度,它们的结果反映了同一样品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粒度特点。
李学林李福春陈国岩谢昌仁王金平李文静
关键词:激光粒度仪粒度
土壤黏粒和磁化率特征对绰墩古水稻土成因的指示
2019年
本文研究了绰墩农业遗址P-02原状土剖面的粒度分布,定量分析了土壤黏粒的矿物组成,测定了土壤/沉积物及其各粒级组分(黏粒、粉砂粒、细砂粒和粗砂粒)的磁化率。结果表明:在0~30 cm和134~154 cm两层段,黏粒含量从下向上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预示着长期的水耕作业造成黏粒从表层向亚表层移动;在148~200 cm层段,土壤磁化率从下向上有降低的趋势,可能说明该处存在长期淹水的状况。总之,黏粒含量和质量磁化率数据说明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已开始采用"水溽"方式进行水稻的栽培。
李学林李福春杨梅代静玉陈国岩杨用钊
关键词:古水稻土磁化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