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5AA60101005)

作品数:49 被引量:832H指数:16
相关作者:卢少勇金相灿焦伟胡小贞甘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2篇
  • 10篇太湖
  • 10篇沉积物
  • 9篇滇池
  • 9篇污染
  • 9篇
  • 8篇底泥
  • 7篇水质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6篇氮磷
  • 6篇湖滨带
  • 6篇环太湖
  • 6篇河流
  • 4篇营养化
  • 4篇湿地
  • 4篇人工湿地
  • 4篇蓝藻
  • 4篇富营养化
  • 3篇稻田

机构

  • 37篇中国环境科学...
  • 17篇北京科技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吉林建筑工程...
  • 5篇吉林大学
  • 5篇上海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南昌大学
  • 2篇深圳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作者

  • 36篇卢少勇
  • 27篇金相灿
  • 8篇焦伟
  • 7篇胡小贞
  • 5篇黄国忠
  • 5篇蔡珉敏
  • 5篇甘树
  • 5篇包裕尉
  • 4篇司静
  • 4篇赵斌
  • 4篇邢奕
  • 4篇陈雷
  • 4篇王骥
  • 3篇钱光人
  • 3篇王佩
  • 3篇宋立荣
  • 3篇丁国际
  • 3篇李仁辉
  • 3篇李光德
  • 3篇刘婧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与技...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2
  • 9篇2011
  • 13篇2010
  • 8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H值和光照对镧改性膨润土吸附水中氮和磷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在不同的pH值和光照条件下考察了镧改性膨润土对模拟农田区河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pH值为4~8时,膨润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果较好,总氮去除率约82%,最高达93%;在pH值为4~6时,3d后对磷的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最高达99%.在光照强度为10,20μmol/(m2·s)时,镧改性膨润土的氮、磷吸附效果较好,总氮去除率在第14d前保持在72%以上,光照强度为20μmol/(m2·s),第7d时最大去除率达93%;总磷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
司静卢少勇金相灿蔡珉敏邓建国
关键词:PH值光照
滇池湖滨带沉积物氮形态的空间分布被引量:25
2009年
2008年4月在滇池全湖湖滨带布设23个采样点并采样,通过测量该23个表层沉积物样和16个柱状沉积物样(0-15cm)的总氮、氨氮、硝氮和有机氮质量分数,揭示滇池湖滨带沉积物氮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滇池湖滨带各点位表层沉积物总氮平均质量分数为1667mg·kg^-1,低于湖区沉积物,湖滨带对湖水中氮的吸收与净化是重要原因之一。草海的污染水平高于外海,滇池外海湖滨带沉积物污染状况由北向南衰减,但南部海口出湖区湖滨带属于滇池出水口区域,其沉积物氮质量分数高于中度富营养的外海,而低于重度富营养的草海。草海和外海湖滨带沉积物总氮质量分数在2008-1992、1992-1975、1975-1960年3个时间段平均值分别为2889.07、3343.68、4010.20和896.57、655.37、845.01mg·kg^-1,草海湖滨带沉积物中有机氮是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总氮与氨氮、硝氮、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良好,各种形态的氮与总氮在分布情况上密切相关。而外海湖滨带沉积物中总氮仅与有机氮的相关性很好,两者的分布趋于一致,但各种形态的氮间相关性较弱、分布差异较大。
卢少勇蔡珉敏金相灿郭建宁邢奕周北海
关键词:滇池湖滨带沉积物
再力花/菖蒲生物湿地床去除河水中氮磷的试验被引量:13
2012年
采用再力花和菖蒲构建湿地床,以考察其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6个月的连续试验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4 m3/(m2.d)、植物种植密度大于158株/m2的条件下,2种植物存活率均大于93%,说明植物能适应低污染负荷、高种植密度的无土培养环境;再力花和菖蒲湿地床月均去除率分别为:总氮(TN),48.22%~78.53%和43.23%~72.42%;总磷(TP),77.62%~85.67%和58.07%~80.77%。再力花湿地床对TN、TP的净化效果好于菖蒲湿地床;2种植物吸收N、P含量分别占去除总量的比例:N为44.14%、37.75%,P为73.43%、62.05%。湿地床技术可有效去除来水中的TN、TP,通过植物吸收作用累积N、P含量较高,不同种类的植物构建湿地床对污染河水中N、P去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硝化反硝化和植物吸收是去除N的主要途径,而植物吸收是去除P的有效手段。
王骥张兰英卢少勇甘树金相灿
关键词:河水
再力花生物湿地床氮磷去除过程中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2015年
生物湿地床作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其应用的关键是优选适宜的植物种类,并维持较高的污水净化能力。目前,国内外对湿地床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群组成及变化研究甚少。本文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再力花湿地床不同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腐根和黄根间具有较高相似度种群,而黄根、腐根与幼根相似度较低。微生物种类在腐根根系最为丰富,幼根最少。Clavibacter、Clostridium、Mesoflavibacter、Brevundimonas、Chromobacterium在生物湿地床去除污染物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主要功能菌群。研究结果对应用生物湿地床净化水体中氮、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刘勇波王骥张兰英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
几种覆盖材料抑制湖泊污染底泥氮释放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建立了一套模拟湖泊小试装置,分别采用含黏土的沙子、清洁黄土和土工布3种材料覆盖湖泊污染底泥,抑制底泥中的氮释放。试验控制在恒温25℃厌氧条件下进行,经过75d静置试验,结果表明:含黏土的沙子和清洁黄土均能有效抑制污染底泥的氮释放,而单独使用土工布的效果不佳;覆盖材料的覆盖厚度越厚,抑制污染底泥氮释放的效果越好;覆盖厚度为5cm、15cm和30cm的沙子对污染底泥氮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74.9%、94.0%和96.8%,覆盖厚度为5cm、15cm和30cm的黄土对污染底泥氮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77.2%、95.5%和98.8%,可见黄土的效果更优;从工程成本考虑,采用15cm覆盖厚度即可。
唐艳
关键词:湖泊污染底泥氮释放覆盖厚度
中国淡水微囊藻三个新记录种被引量:11
2007年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报道了约50种微囊藻Microcystis,中国记录报道的有19种,但一些描述仍较模糊。最近在云南滇池、武汉东湖和南湖、北京、浙江杭州和绍兴等地野外调查中发现一些微囊藻水华含有较高的多样性,其中有3种微囊藻在中国尚未报道:M.novacekii (Komárek) Compère 1974,M.smithii Komárek & Anagnostidis 1995和M.botrys Teiling 1942。本文对这3个新记录种进行形态特征描述。
虞功亮李仁辉
关键词:蓝藻门
铜、镉、铅离子对水螅摄食行为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08年
参照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GB-Ⅰ)的重金属限量值,探索了Cu2+、Cd2+、Pb2+浓度对水螅摄食行为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这3种离子抑制水螅摄食行为的2 min最低可见效应浓度ρLOE,Cu2+的低于其GB-Ⅰ的限量值,Cd2+、Pb2+的略高于其GB-Ⅰ的限量值;与24 h暴露于相同浓度重金属溶液的ρLOE接近。Cu2+的2 minρLOE与7 d暴露于Cu2+的ρLOE相同。结果提示,利用水螅摄食行为检测水体微毒性的方法比以往方法更简便、快速、准确,在水体微毒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换敬乔波汪安泰佘忠明
关键词:水螅摄食行为重金属离子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丁涛李林彭亮左艳霞宋立荣
关键词:滇池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围隔
水果湖湾蓝藻水华的形成及其对东湖影响的评价被引量:20
2008年
余博识吴忠兴朱梦灵吴幸强彭欣覃家理李仁辉
关键词:蓝藻水华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被引量:159
2012年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王佩卢少勇王殿武许梦爽甘树金相灿
关键词:太湖湖滨带总氮总磷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