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219)

作品数:1 被引量:14H指数:1
相关作者:朱丽马克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稳定性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1篇马克平
  • 1篇朱丽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洲际入侵植物生态位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洲际物种交换与生物入侵,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主要国家和地区入侵植物的地理起源,发现洲际入侵主要包括东亚—北美、东亚—南美、欧洲—南非、欧洲—北美、欧洲—东亚、北美—大洋洲等,这些洲际入侵造成的后果往往比陆内入侵更为严重。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预测入侵物种潜在分布范围是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依据,但这些模型的一个关键假定是:入侵物种的生态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保守的、稳定的。然而,对于远离原产地种群并能快速适应新生境的洲际入侵植物来说,生态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入侵种能否在入侵地保持原有的生态位,取决于制约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素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地区间是否发生变化。本文中作者总结了洲际入侵与陆内入侵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的异同点,认为这些限制物种原产地分布的因素如扩散限制、种间互作、适应性进化、生态可塑性和种群遗传特性等均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生态位的改变。建议下一步的研究应该重视:(1)对生态位属性进行多尺度的研究,包括时间、空间、环境或系统发育等几个方面;(2)对比生态位稳定与发生偏移的物种特性,确定什么样的入侵物种更容易改变原有的生态位;(3)进行生态位时间动态格局研究,探讨生态位变化的倾向、历史速率和偏移程度,以便判定生态位变化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将会进一步提高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气候变化和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朱丽马克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