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6B03-2)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芳马全林李亚张德魁刘有军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一年生植物
  • 1篇优势种
  • 1篇优势种群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物
  • 1篇沙丘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颗粒
  • 1篇土壤颗粒组成
  • 1篇千粒重
  • 1篇种群
  • 1篇种源
  • 1篇先锋植物
  • 1篇粒重
  • 1篇流动沙丘
  • 1篇根系
  • 1篇含水量
  • 1篇发芽

机构

  • 2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马全林
  • 2篇陈芳
  • 1篇刘有军
  • 1篇徐丽恒
  • 1篇张德魁
  • 1篇王继和
  • 1篇李亚

传媒

  • 1篇种子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的种子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以不同生态区域和不同年份沙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米种子的形态特征、含水率、千粒重及其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沙米种子扁平,圆形或半圆形,长径为1.44~3.03mm,短径为1.0~2.19 mm,长短径比为1.0~1.76;常温保存种子含水率为7.08%~13.67%,千粒重介于1.05~1.65 g;沙米种子发芽率低,其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属于厌光型种子。沙米种子长径、短径及长短径比、含水率、千粒重和发芽率在不同生态区域或不同年份间总体差异显著。
马全林张德魁陈芳李亚刘有军
关键词:一年生植物种源千粒重发芽率
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优势种群及其根系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根系是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容,对植被演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影响作用。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研究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演替不同阶段优势种群及其根系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为:沙米-沙蒿-油蒿-紫婉木、针茅;在恢复演替初期(初始阶段,先锋阶段)植被根系浅(平均<50 cm)而水平分布范围广,侧根数量少但生长旺盛;随着恢复时间的加长,优势种群根系分布深度增加,侧根数量增加但水平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根幅逐渐减小;优势种群根冠比的变化趋势为沙米(初始阶段)<沙蒿(先锋阶段)<油蒿(发展阶段)<针茅(原生群落)。研究同时发现,同一种群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沙蒿种群来说,根冠比是发展阶段(0.56)>先锋阶段(0.36),而地上、地下生物量却是先锋阶段(360.83g,161.33g)>发展阶段(32.8g,16.81g);而油蒿根冠比则是发展阶段(0.61)>相对稳定阶段(0.21)。各演替阶段根系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优势种群根系生物量及生物量分布与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芳马全林王继和徐丽恒
关键词:植被恢复优势种群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含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