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6001)

作品数:4 被引量:84H指数:4
相关作者:陈立奇王伟强高众勇张远辉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大洋
  • 2篇氧化碳
  • 2篇全球变化
  • 2篇南大洋
  • 2篇二氧化碳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岩石
  • 1篇碳循环
  • 1篇通量
  • 1篇通量研究
  • 1篇全球变化研究
  • 1篇南极地区
  • 1篇环境变化
  • 1篇环流
  • 1篇极地区
  • 1篇海-气
  • 1篇海-气通量
  • 1篇海气
  • 1篇海气通量
  • 1篇海区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陈立奇
  • 3篇王伟强
  • 2篇高众勇
  • 1篇张远辉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展望被引量:12
2003年
全球变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着的重大课题。近20年来的南极研究为全球变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证据表明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南极地区的全球变化集成研究是目前极地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21世纪,围绕全球变化,国际上对南极地区的研究正朝向具有时间和空间尺度,具有生物、海洋、大气、岩石的圈层作用、星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干扰因素等集成的关键过程研究。可以预测,对南极地区的多界面、大尺度、多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人们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了解和预测能力。中国也将在国际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集成研究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陈立奇
关键词:全球变化南极地区环境变化岩石
南北极海区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研究表明 ,北极的生产力比历史上所认为的要高 ,在全球变化的作用下 ,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碳汇区 ;南大洋主控着人为源CO2 的海气交换通量 ,而生产力所受到的限制也影响着其吸收CO2 的潜力。目前制约着对两极碳循环进一步认识所缺乏的资料包括 :极区碳汇的时空变异、南大洋的Fe限制及Fe假说、紫外增强对极区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全球变化对两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反馈 ,碳循环的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 ,以及通过碳循环人为干预全球变化的可行性。近年来 ,中国也十分重视极区碳循环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E~ 80°W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CO2 的汇 ,其中在 45°W~ 30°W及 10°W~ 10°E之间 ,是CO2 的强汇区。北冰洋的一些海区也表现为很强的碳汇区。计算得出 ,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区 7月到 9月CO2 吸收通量为 0 13g/ (m2 ·d) (碳 )。南大洋夏季CO2 吸收通量为 0 1g/ (m2 ·
高众勇陈立奇王伟强
关键词:碳循环初级生产力全球变化南大洋
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00年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具有潜在的缓冲大气 CO2 增加的能力 ,研究 CO2 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 ,对于预测未来大气 CO2 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 CO2 的研究现状 ,着重介绍海洋 CO2 的源与汇、海—气 CO2 通量的估算以及海洋环流、生物泵和海洋生态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 ,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张远辉王伟强陈立奇
关键词:海-气通量海洋环流二氧化碳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被引量:30
2001年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
高众勇陈立奇王伟强
关键词:二氧化碳南大洋海气通量初级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