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728013)

作品数:9 被引量:109H指数:5
相关作者:顾明华黄景区惠平沈方科江立庚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免耕
  • 5篇稻草还田
  • 5篇土壤
  • 5篇还田
  • 4篇稻田
  • 4篇水稻
  • 4篇耕作
  • 4篇耕作方式
  • 3篇氮素
  • 3篇稻田土
  • 3篇稻田土壤
  • 3篇抛秧
  • 3篇免耕抛秧
  • 2篇不同耕作
  • 2篇不同耕作方式
  • 1篇氮磷钾
  • 1篇氮磷钾配施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形态
  • 1篇氮素转化

机构

  • 9篇广西大学
  • 4篇广西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顾明华
  • 7篇黄景
  • 6篇区惠平
  • 4篇沈方科
  • 4篇江立庚
  • 3篇朱桂玉
  • 3篇黎晓峰
  • 3篇何明菊
  • 1篇李杨瑞
  • 1篇陈秋实
  • 1篇杨丽涛
  • 1篇何佳
  • 1篇刘昔辉
  • 1篇唐新莲
  • 1篇李柳霞
  • 1篇许芳隆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在免耕、常耕等4种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固氮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常耕和稻草免耕处理的水稻总固氮酶活性相对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从灌浆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总固氮酶活性明显下降,下降程度由大到小是稻草常耕>常耕>稻草免耕>免耕,说明不施稻草、免耕方式较常耕方式能延缓成熟期水稻固氮酶活性的降低。在不同时期,均以水稻茎的固氮酶活性最高,叶片的最低;从灌浆期至成熟期,不同处理水稻根、茎固氮酶活性明显降低,叶片的变化最小。因此,不同生育时期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茎固氮酶活性影响明显,而对叶片固氮酶活性影响较小。
刘昔辉区惠平杨荣仲杨丽涛李杨瑞黄景王一丁桂意云
关键词:耕作方式水稻固氮酶活性
稻田免耕和稻草还田对土壤腐殖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5
2010年
为了阐明免耕和稻草还田土壤固碳机制,研究了无稻草还田免耕(NT)、无稻草还田常耕(CT)、稻草还田免耕(NTS)和稻草还田常耕(CTS)对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0—5,5—12,12—20 cm)土壤腐殖质形态、含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和NTS)处理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游离松结态、联结态和稳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和游离松结态腐殖质占总腐殖质的比例,且免耕对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程度有随生育期的推后而增加的趋势;5—12cm和12—20cm土层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和0—20cm各土层微生物活性有减少趋势;在水稻分蘖期免耕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很弱,在水稻拔节—灌浆期免耕处理显著降低5—12cm土层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反,免耕却增加水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微生物活性;另一方面,稻草还田(CTS和NTS)显著提高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尤其是0—5cm土层、游离松结态腐殖质及水稻生育后期;CTS处理显著增加分蘖期—孕穗期0—20cm土层的呼吸强度,而稻草还田显著增加孕穗期—成熟期0—5cm土层的纤维素分解强度。可见,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并改变微生物活性免耕有利于表土层碳的固定作用,而免耕与稻草还田相结合更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
区惠平何明菊黄景朱桂玉顾明华黎晓峰沈方科
关键词:稻田免耕稻草还田腐殖质微生物活性
免耕水稻在“3414”试验方案中氮磷钾配施的肥料效应研究被引量:37
2011年
在免耕抛秧种植模式下进行"3414"肥料效应试验,通过建立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探索当地水稻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施用量均为中等水平时,产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各类型函数所获得的最佳经济产量表现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三元函数。结合一元、二元、三元肥料效应函数及实际生产而获得的推荐施肥指标:最高产量施肥量为每公顷施N 197.70 kg,P2O573.05 kg,K2O 180.00 kg;最佳产量施肥量为每公顷施N 194.10 kg,P2O5 65.55 kg,K2O 170.10 kg。
朱桂玉区惠平何佳顾明华
关键词:免耕水稻肥料效应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土壤剖面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免耕对稻田土壤剖面氮、磷和钾的影响。【方法】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常耕抛秧和免耕抛秧试验的水稻土剖面氮、磷、钾进行了研究。【结果】免耕表层0—4(5)cm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稻草还田免耕0—4(5)cm土壤的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稻草还田常耕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普通常耕土壤。免耕5—20 cm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低于常耕土壤。普通免耕Aa层(耕作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常耕土壤。免耕的Ap层(犁底层)、W层(潴育层)和C层(母质层)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耕土壤。【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协调土壤氮、磷和钾的效果比普通免耕好,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是稻田免耕栽培的发展方向。
黄景顾明华徐世宏杨为芳江立庚
关键词:免耕抛秧稻草还田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为阐明免耕土壤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设计了4种耕作方式,包括稻草还田免耕(NTS)、稻草还田常耕(CTS)、无稻草还田免耕(NT)和无稻草还田常耕(CT),在水稻生育期分层(0~5、5~12和12~20 cm)采集稻田耕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全酚和腐殖酸含量免耕处理(NTS、NT)均表现为随水稻栽培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显著高于常耕处理(CTS、CT),稻草还田下土壤碳含量增加更加显著.5~12和12~20 cm土层土壤各形态碳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免耕处理虽然低于常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不同形态碳含量免耕处理高于或相当于常耕处理;不同碳形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免耕和稻草还田有利于促进土壤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腐殖化,尤其腐殖化过程的促进有助于增加土壤稳定碳库,这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控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惠平何明菊朱桂玉黄景顾明华黎晓峰沈方科
关键词:耕作稻田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水稻土剖面形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探讨免耕抛秧栽培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影响,分别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的常耕和免耕试验的土壤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耕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影响不明显。免耕改变了耕作层亚层的剖面形态特征,且表层土壤疏松和pH值变小;水稻根系向土壤表层集中和裂隙出现部位增高。普通免耕形成的耕作层构型是Aa1-Aa2-Aa3,疏松表层较薄、亚表层有变坚实的趋势。稻草还田免耕形成的耕作层构型是O-Aa1-Aa2-Aa3,鳝血斑的数量增加、土壤颜色加深、疏松和体积质量降低。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形成的土壤剖面协调土壤肥力效果最好。
黄景顾明华徐世宏杨为芳江立庚
关键词:免耕抛秧稻草还田水稻土土体构型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转化菌特征被引量:18
2009年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分层采集稻田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常耕CT、免耕NT、稻草还田常耕CTS、稻草还田免耕NTS)、不同土层稻田土壤的氮素(N)形态及氮素转化菌特征.结果表明:在N素转化菌方面,水稻整个生育期0~5cm土层氨化细菌的数量以NTS处理最多;0~5cm和5~12cm土层亚硝化细菌数量CT处理高于NT处理,12~20cm土层则相反;NTS较CTS处理降低了0~20cm土层的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在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NT处理较CT处理提高了0~5cm土层的嫌气性固氮菌数量.在N素形态方面,水稻整个生育期NT处理碱解N和全N较集中分布在0~5cm土层,明显高于CT处理,而5~12cm和12~20cm土层比CT处理低;12~20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NT与CT处理差异不显著,而NTS处理0~20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所提高.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铵态氮与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正相关程度最高,而碱解氮与嫌气性固氮菌正相关程度最高,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各土层氮素转化菌数量与不同形态N含量,NTS更有利于稻田氮素供应与养分积累.
顾明华区惠平刘昔辉黄景黎晓峰李柳霞沈方科江立庚
关键词:氮素形态
免耕和稻草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强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明确土壤氮素转化对免耕和稻草还田的响应,研究了不同耕作对土壤(0~5 cm、5~12 cm和12~20 cm土层)氮素转化强度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显著提高0~5 cm土层土壤氨化强度和铵态氮含量,但对于5~12 cm和12~20 cm土层趋势则相反;各土层土壤硝化势、反硝化强度免耕明显低于常耕,表明免耕促进0~5 cm土层有机氮的氨化作用和降低5~20 cm土层有机氮的氨化及0~20 cm土层土壤硝化-反硝化损失。稻草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强度的影响因耕作而异,免耕下,稻草还田促进5~20 cm土层土壤氨化强度及各土层反硝化强度和铵态氮含量,对0~5 cm土层土壤氨化强度和各土层土壤硝化势影响不大;常耕下,稻草还田降低5~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和硝化势,提高各土层氨化强度和反硝化强度。因而,免耕结合稻草还田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释放、供应,但需注意防止反硝化损失。
区惠平沈方科陈秋实何明菊许芳隆唐新莲顾明华
关键词:免耕稻田氮素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免耕提高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穗全氮含量,降低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常耕及免耕方式的稻草还田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耕作模式的氮素利用和水稻增产效果均优于普通免耕方式。
黄景顾明华徐世宏杨为芳江立庚
关键词:稻草还田免耕抛秧耕作方式氮素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