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184110018)

作品数:14 被引量:174H指数:9
相关作者:程谦恭文华王玉峰吴九江朱圻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地基
  • 4篇软土
  • 4篇深厚软土
  • 4篇滑坡
  • 4篇复合地基
  • 4篇高速远程滑坡
  • 3篇桥梁
  • 3篇桩-网复合地...
  • 3篇模型试验
  • 3篇边坡
  • 3篇超大面积
  • 2篇性状分析
  • 2篇铁路
  • 2篇桥梁基础
  • 2篇群桩
  • 2篇梁基础
  • 2篇高速铁路
  • 2篇边坡工程
  • 2篇沉降
  • 2篇承载性状

机构

  • 12篇西南交通大学
  • 5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中铁十九局集...
  • 2篇广西科技大学
  • 2篇中铁第四勘察...

作者

  • 12篇程谦恭
  • 5篇文华
  • 4篇王玉峰
  • 4篇吴九江
  • 3篇朱圻
  • 2篇梁鑫
  • 2篇李成辉
  • 2篇于进江
  • 2篇车琪
  • 1篇王寒冰
  • 1篇陈建明
  • 1篇孟祥龙
  • 1篇李传宝
  • 1篇贺宏武
  • 1篇侯文学
  • 1篇张世亮
  • 1篇李炜

传媒

  • 7篇岩土力学
  • 2篇工业建筑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Fronti...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软土地基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与群桩桥梁基础竖向承载性状对比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在软基上修建高速铁路,其桥梁墩台须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满足轨道线路对沉降的严格要求,而新型桥梁基础——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以下简称:格栅式地连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为分析软土地基高铁格栅式地连墙桥梁基础的承载性状,对采用相近材料用量的3种基础形式(群桩与单室、两室格栅式地连墙)进行了两组对比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荷载下,单室与两室格栅式地连墙的沉降量相近,群桩基础的沉降量较大,单室与两室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群桩的116.7%与120.4%;群桩侧摩阻力呈"L"形分布,格栅式地连墙外摩阻力呈不对称"M"形分布,其土芯侧摩阻力的发挥主要集中在墙体端部以上约占墙体深度1/4的部位;3种基础形式的承台土反力及侧摩阻力的荷载分担百分比均较小,基础承载特性均表现为摩擦端承墙(桩);相同荷载下,群桩的单位端阻力大于格栅式地连墙基础,而相同单位端阻力下,群桩的沉降量亦大于格栅式地连墙基础;在软土地基,当不能利用土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时,采用地下连续墙基础替代群桩将会起到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等的作用。
吴九江程谦恭文华曹建磊
关键词:群桩深厚软土竖向承载力
超大面积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基于厦深铁路潮汕车站地基处理加固工程,完全参照原型的软土地基地层分布情况,设计了两种不同桩间距下的超大面积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物理模型试验,对荷载传递机制与不同桩间距下桩体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及地基沉降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桩身轴力沿着桩身高度往下先逐渐增大到某一深度后又逐渐减小,随着桩间距增大,桩承担上部荷载的方式由摩擦桩逐渐向端承桩变化;随着桩间距增大,桩身中性点下移,桩身最大负摩阻力出现的位置下降,且其值减小;桩间距对桩-土应力比有显著影响,而对桩体荷载分担比影响较小;不同桩间距下,两桩中心桩间土与桩顶差异沉降均小于4桩中心桩间土与桩顶差异沉降;随着路堤填土荷载增加,土工格栅表现为拉应变逐渐增大,拉应变曲线刚开始比较平缓,后逐渐变陡,增大的速率先慢后快。
于进江程谦恭贺宏武李成辉文华
关键词: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模型试验
Study of base friction simulation tests based on a complicated engineered bridge slope被引量:1
2012年
In this paper,a physical base friction test model of a slope is established.The model is based on similarity principles and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a complicated bridge slope during construction,deformation and failure.The behavior of the slope in both its natural state and during excavation loading is qualitatively analyzed through base friction tests.The base friction test results are then subjected to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using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whole engineered slope tends to stabilize in its natural state,whereas instabilities will arise at faulted rock masses located near bridge piers during excavation loading.Therefore,to ensure normal construction operation of bridge works,it is suggested that pre-reinforcement of faulted rock masses be performed.
Liu HEGuang WUHua WANG
The behavior of a rectangular closed diaphragm wall when used as a bridge foundation被引量:14
2012年
The rectangular closed diaphragm(RCD)wall is a new type of bridge foundation.Compared to barrette foundation,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RCD walls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eir incorporation of a soil core.Using the FLAC3D softwar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formation properties,soil resistance and skin friction of a laterally loaded RCD wall as well as the settlement,axial force and load-sharing ratio of a vertically loaded RCD wall.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il core.It was found that under lateral loading,the RCD wall behaves as an end-bearing friction wall during the entire loading process.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wall body and the soil core primarily occurs below the rotation point,an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soil cor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wall body.Under vertical loading,the degree of inner skin friction around the bottom of the soil core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loading supported by the soil core increase with increased cross-section size.The wall depth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loading supported by the outer skin friction and the tip resistance of the wall body and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loading borne by the soil core.
Qiangong CHENGJiujiang WUZhang SONGHua WEN
关键词:FLAC3D
高速远程滑坡裹气流态化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为分析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中碎屑流的裹气流态化特性,以汶川地震触发的谢家店子滑坡为原型,运用自行设计的流化床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裹气流态化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颗粒粒径变化范围广(0.1~7 mm者均有)、颗粒形状极不规则、且底部细颗粒含量高的类滑坡碎屑,其床层压降随着供风量的增加并非呈线性增长趋势,而是表现出明显的气泡控制性特征,随堆积体内部气泡和气垫层位置的不同,堆积体各部位床层压降相差较大;(2)当供风量较低时,碎屑堆积体整体稳定性较好,在堆积体表面仅可见有限气体逸散孔的分布;当供风量达到一定值后,堆积体内部流态化特性增强,可见砂质密云、气孔、纵向脊等一系列与高速远程滑坡实例中相类似现象的出现;(3)对于滑坡类不规则颗粒,其间容易形成架桥现象,增强碎屑流整体稳定性,使气流不易扩散,在堆积体下方形成高压气垫层,产生空气擎托现象。
王玉峰程谦恭张柯宏仲昱全罗忠旭
关键词:高速远程滑坡流化床石英颗粒供风量床层压降流态化
采空区上方高速铁路桥梁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前有关采空区桥梁群桩基础的受力机制和沉降特性的研究成果还十分匮乏。以合肥-福州高速铁路官山底特大桥采空区群桩基础为原型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根据相似理论计算出模型相似常数,试验确定相似材料后进行模型制作,通过多级荷载试验获取了桩的内力,桩间土的应力,桩、承台、土和采空巷道顶板的沉降3大类数据,得出了模型中桩和桩间土的荷载特性和基础沉降规律。研究表明:采空区对桩承载力的影响与荷载大小成反比关系;所有桩均未出现桩侧负摩阻力,穿过采空区的桩的侧摩阻力分布重心下移程度较正常地层桩明显;采空区群桩不均匀沉降存在临界荷载值,超过此值后,采空区顶板岩土层与基础下正常岩土层的差异沉降不再增加。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建立了以现有规范为基础的采空区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和采空区群桩沉降计算公式。
梁鑫程谦恭陈建明李良广
关键词:高速铁路采空区群桩基础模型试验
牛圈沟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机制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为定量分析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所产生超前冲击气浪的强度及其演化规律,以牛圈沟高速远程滑坡为原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引入Voellmy准则定义运动阻力,在反演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动力学行为特征的同时,对其前缘所产生超前冲击气浪的流场特征进行重点模拟,并论述和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牛圈沟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从启动到停止历时112 s,每一时刻其运动最大速度的空间位置出现在滑体内部靠近前缘的地方,其最大速度有2个峰值,分别是9 s时的52 m/s和49 s时的44 m/s;(2)牛圈沟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速度的最大值出现在9 s时,其值为45 m/s。压强最大值出现在滑体启动瞬间,为625 Pa,相当于11级暴风。滑体整体呈刚体运动时与前方空气接触面积最大,对其前方空气的挤压作用最为明显;(3)随着滑体演化为碎屑流,前缘龙头高度逐渐降低(碎屑流厚度的变薄),其前方产生的超前气浪压强也随之降低,且其前方距碎屑流前缘越远,气浪压强越低;(4)运动路径上的地形凸起、陡坎对超前冲击气浪的压强大小及其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碎屑流前缘到达地形凸起点的坡脚时,会在凸起的迎风面产生梯度变化强烈的正压,而在凸起的背风面产生负压。当碎屑流由高向低飞下陡坎时,会强烈挤压前方空气,造成前方正压局部陡然增大。
朱圻程谦恭王玉峰车琪
关键词:边坡工程高速远程滑坡计算流体力学动力学数值模拟
采空巷道上方高速铁路桩板路基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桩板结构作为高速铁路采空区路基的复合地基,目前尚处于工程应用的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机制分析。以合福高速铁路(合肥-福州)上饶五府山车站采空巷道上方桩板结构路基为原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获取桩的内力、土的应力、桩和承台板、土及采空巷道顶板的沉降三大类数据,得出了模型中桩和桩间土的内力分布、路基和采空区沉降规律。研究表明,荷载作用下桩顶处轴力最大,桩身轴力沿桩身逐渐减小,采空巷道段轴力恒定;桩侧摩阻力沿桩身不断减小,桩侧无负摩阻力,采空巷道部分桩侧摩阻力为0;桩土应力比与桩土荷载分担比变化规律相似,桩所分担的荷载随着荷载的增加逐渐增大直至一稳定值;承台板和桩间土的沉降均匀,沉降量很小;采空巷道和非采空巷道上方的路基沉降基本相同,采空巷道顶板最底端基本没有变形;模型中桩板结构对采空区路基加固效果良好。
李传宝程谦恭梁鑫张世亮
关键词:高速铁路模型试验应力沉降
超大面积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结合潮汕车站软基处理工程设置监测断面,埋设相关监测仪器,对桩-网复合地基上部路堤填土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深部分层沉降、深部水平位移、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土工格栅伸长量等的变化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加载初期,桩间土和桩顶土的应力都存在一个迅速增大的过程,但桩顶土应力增大的速率要大于桩间土应力增大的速率;当填土达到一定高度时,桩间土应力出现极值,产生的土拱效应会使4桩中心处的应力小于2桩中心处的应力值;管桩的轴力、摩阻力和地层情况密切相关,且均随时间、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地基分层沉降的速率与路堤填土的速率呈正相关,沉降量的大小与地层深度和地层特征有关;土工格栅的拉伸位移量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增长速率经历了由慢到快再到缓的过程;地基水平位移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管桩有效地限制了地基的水平位移。
于进江程谦恭李成辉文华
关键词: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
地下连续墙基础在日本的多样化发展被引量:23
2013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大力发展地下连续墙技术,研发了适用于不同施工场地的工法和手段,在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材料、接头、施工机械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对近年来日本地下连续墙的发展和动向总结的基础上,对日本地下连续墙的发展情况予以介绍:1)地下连续墙的多样化构造形式,其中涉及到了地下连续墙-桩复合地基新型构造形式;2)地下连续墙大量用于桥梁基础的发展状况;3)地下连续墙抗地震液化基础的机理及研究概况;4)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钢制地下连续墙(NS-BOX)工法。
吴九江程谦恭文华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