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09B03)

作品数:11 被引量:113H指数:6
相关作者:黄建凤陈纪春姜雪李建新俞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压
  • 4篇发病
  • 3篇高血压
  • 3篇发病率
  • 2篇代谢
  • 2篇代谢综合
  • 2篇代谢综合征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指数
  • 2篇动态动脉硬化...
  • 2篇队列研究
  • 2篇血管
  • 2篇血压变异
  • 2篇血压波动
  • 2篇血压波动性
  • 2篇血压晨峰
  • 2篇前瞻性队列
  • 2篇综合征
  • 2篇教育

机构

  • 6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福建省立医院
  • 4篇四川省疾病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苏州市疾病预...
  • 2篇宝鸡市中医医...
  • 1篇北华大学
  • 1篇汉中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金坛市疾病预...

作者

  • 10篇黄建凤
  • 5篇陈纪春
  • 4篇曹杰
  • 4篇顾东风
  • 4篇俞玲
  • 4篇李建新
  • 4篇张丁丁
  • 4篇姜雪
  • 3篇邓颖
  • 3篇李莹
  • 3篇樊森
  • 3篇刘芳超
  • 2篇刘小清
  • 2篇陈娜萦
  • 2篇赵连成
  • 2篇王超
  • 2篇黄辰
  • 1篇康金锁
  • 1篇徐丽华
  • 1篇杨军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2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及其可控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 了解我国成人肥胖的发病率,并探讨肥胖相关可控危险因素.方法 以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27 020名35 ~ 74岁成人的调查作为基线,进行平均7.9年的前瞻性随访,收集肥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标;以BMI (kg/m2) 24.0~27.9作为超重,≥28.0作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等基线相关因素后,计算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人肥胖年发病率为6.97‰,女性(7.74‰)高于男性(6.10‰),北方(9.29‰)高于南方(5.10‰),农村(7.28‰)高于城市(6.52‰),超重年发病率为24.83‰.多因素调整后,与高中(12年教育)以下学历人群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肥胖发病风险降低18%;中等收入人群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低收入人群的1.28倍;与从事中-重度体力工作人员相比,从事轻度体力工作和非在岗(家务劳动和退休)人员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和63%;常饮牛奶和食用中等量水果,分别可以降低38%和19%的肥胖发病,而食用较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发病风险,常饮花茶者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不饮茶者的1.34倍.结论 我国35~ 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达6.97‰.为了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鼓励喝牛奶,适量食用水果,减少红肉的摄入和花茶的饮用,尤其是在低学历和中等收入人群中.
李建新樊森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邓颖陈娜萦郭东双阮连生顾东风
关键词:肥胖发病率可控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对中国35~74岁成年人中心型肥胖发病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对1998年和2000年建立的两个队列中27 020名35 ~ 74岁成年人进行随访,收集腰围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指标;以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80 cm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计算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基线相关变量(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及生活方式等)后,计算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年男性中心型肥胖(腰围≥90 cm)标化年发病率为2.19%,65岁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使用腰围≥85 cm和≥80 cm标准,女性中心型肥胖标化年发病率分别为2.64%和4.06%,更年期后(55 ~ 74岁)发病率明显升高.多因素调整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发病的相对风险较低[RR =0.84(95% CI:0.74 ~0.96)];中心型肥胖发病风险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升高而升高;与中-重度体力工作者相比,非在岗者(从事家务劳动和退休者)的发病风险较高[RR=1.17 (95% CI:1.01 ~ 1.36)];饮酒[RR=1.15(95%CI:1.01 ~ 1.32)]、饮花茶[RR=1.49(95%CI:1.28 ~ 1.72)]可以增加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而喝牛奶[RR =0.85(95% CI:0.74 ~0.97)]、饮红茶[RR =0.74(95% CI:0.58~0.95)]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结论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心型肥胖最有效的途径,应在全社会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以遏制中心型肥胖的流行.
李建新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邓颖陈娜萦杨军杨小平顾东风
关键词:发病率中心型肥胖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被引量:7
2014年
高血压和心房颤动均是目前心血管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颤动作为高血压的共患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众多,由于高血压患病率高,已成为心房颤动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增加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关系、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危害以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姜雪黄建凤
关键词:高血压心房颤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年龄和性别对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结果的影响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 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21-40岁组、41-60岁组和〉60岁组。HUTT包括30 min的基础试验阶段和(或)20 min的药物(硝酸甘油)试验阶段。根据阳性患者血压和心电学的变化,VVS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结果:HUTT阳性率为51%(624/1 223例),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60.1%vs 39.9%,P=0.001)。四组阳性率依次为68.3%、49.1%、48.6%和47.9%。阳性患者中混合型占51.4%(321例),血管抑制型占28.7%(179例),心脏抑制型占19.9%(124例)。HUTT阳性类型的分布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男性:χ2=15.65,P=0.016;女性:χ2=18.84,P=0.0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试验阶段74.8%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22.5(17.5-27.5)min,但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药物试验阶段81.9%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7.5(5-10)min,女性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比男性提前(7.5 min vs 10 min,P=0.004),无年龄差异。结论:HUTT诊断VVS的阳性率、阳性分型和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姜雪刘悦刘俊阿米娜·艾海提王超方丕华黄建凤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年龄性别
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访,以参加2000年~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15540名成人受试者作为基线,获得其每13看电视时间、身体活动情况和其他各项调查数据,2007年。2008年对该人群进行随访。将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8174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男性3807人,女性4367人。将研究对象按照看电视时间的长短分为0-1h/d组、1.1-2h/d组、2.1-4h/d组和〉4h/d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经过平均7.0年的随访(57541.0人年),共发生2型糖尿病548例。调整年龄、性别、南北方、城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和身体活动水平后,0-1b/d组、1.1~2h/d组、2.1-4h/d组和〉4h/d组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参照组)、1.12(0.90~1.40)、1.14(0.90~1.44)和1.62(1.14~2.29).将看电视时间作为连续性变量代入模型,结果显示,每13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h,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9.2%(95%可信区间:3.1%~15.7%)。结论:每日长时间看电视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减少糖尿病发生,成年人应控制或减少看电视时间,尤其是每日超过4h的人群。
樊森陈纪春黄建凤李建新曹杰俞玲邓颖陈娜萦徐丽华胡一河李会仓井斌顾东风
关键词:看电视时间2型糖尿病队列研究
亚洲成人社会经济状况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估亚洲成人社会经济状况(SES)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Pubmed、Embase、Sino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4年9月16日,收集探讨亚洲地区成人SES的三个衡量指标(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类型)与MS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应用Statal 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的研究22篇,共4231158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与受教育水平低者相比,中等和高等受教育水平者罹患MS的OR(95%CI)分别为0.82(O.76~0.90)和0.66(0.56~0.78);而收入水平和职业类型与MS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在男性中,与低收入者相比,中、高收入水平者罹患MS的OR(95%CI)分别为1.30(0.98~1.74)和1.44(1.15~1.81)。在女性中,与受教育水平低者相比,中等和高等受教育水平者罹患MS的OR(95%CI)分别为0.76(O.69~0.84)和0.52(0.38—0.71)。结论亚洲成人SES与MS患病风险有关联,受教育水平高的女性MS患病风险较低,收入水平高的男性MS患病风险较高。
何宏海冯宝玉张丁丁樊森王超黄辰刘芳超陈纪春
关键词:教育水平代谢综合征XMETA分析
中国成年人受教育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中国成年人群受教育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为基线,于2007-2008年进行随访。调查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以及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测定等,最终将12 784例35~74岁研究对象纳入分析。按照受教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5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受教育水平与MS发病风险、基线吸烟和饮酒习惯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8.1年,2 760例发生MS。多因素调整后,与未上学者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者的MS发病风险逐渐降低,RR(95%CI)分别为0.93(0.79~1.10)、0.97(0.81~1.16)、0.72(0.59~0.87)和0.57(0.45~0.72),P趋势〈0.000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有吸烟、嗜烟酒习惯的OR(95%CI)分别为0.25(0.19~0.34)和0.34(0.22~0.5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成年人群中受教育程度低者的MS发病风险高,更有可能嗜烟酒,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何宏海陈纪春杨学礼黄建凤李莹李建新曹杰俞玲吴先萍陈娜萦张荣敏胡一河李会仓井斌顾东风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队列研究
血压晨峰与血糖、血脂的关系初步探讨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于2011-01至2011-06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研究对象均未服用降压药物,共人选280例,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19例,年龄19—79岁。根据所有研究对象收缩压血压晨峰的75%百分位数将其分为两组,即收缩压血压晨峰≥28.4mmHg(1mmHg=0.133kPa)为晨峰组(69例),〈28.4mmHg为非晨峰组(211例)。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探讨血压水平、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等与血压晨峰的关系。结果:与非晨峰组相比,晨峰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非晨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或P=0.002)。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晨峰组昼间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非晨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晨峰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非晨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5)。对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进行调整后,高血压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和总胆固醇升高组发生血压晨峰的风险分别增加1.596倍(OR=2.596;95%CI:1.392—4.841)、1.381倍(OR=2.381;95%CI:1.304—4.347)和0.904倍(OR=1.904;95%CI:0.866—4.190)。
刘芳超康金锁黄辰张丁丁姜雪黄建凤
关键词:血压晨峰高血压空腹血糖血脂
血压变异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共入选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且均未服用降压药物的研究对象28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计算出各血压变异指标及AASI。AASI计算方法为1减去24 h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系数。结果:280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0.4±13.3)岁,其中男性161例,高血压患者138例。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年龄(r=0.272,P<0.001)、24 h平均脉压(r=0.504,P<0.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r=-0.334,P<0.001)和24 h舒张压波动性(r=-0.520,P<0.001)相关。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患者的AASI显著高于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与非杓型和超杓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晨峰者AASI显著高于非晨峰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血压后,24 h平均脉压(β=0.003,P<0.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β=-0.001,P<0.05)、24 h收缩压波动性(β=0.032,P<0.001)、24 h舒张压波动性(β=-0.064,P<0.001)和24 h心率波动性(β=0.006,P<0.001)与AASI独立相关。结论:AASI与血压波动性、夜间舒张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等多种血压变异指标相关,是反应动脉硬化和血压变异的综合指标。
张丁丁刘芳超姜雪黄建凤
关键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血压波动性昼夜节律血压晨峰
家庭自测血压波动性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血压波动性与靶器官损害、预后的关系得到更多研究的支持,血压波动性越来越受到临床与科研人员的重视。家庭自测血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评价血压波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现就家庭自测血压监测评价血压波动性的指标、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的关系、疗效评估等方面加以综述。
黄辰黄建凤
关键词:血压波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