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6DKA30470-008)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潘德博朱新平陈昆慈郑光明叶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微卫星
  • 2篇基因
  • 2篇高体革鯻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基因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群体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群体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图
  • 1篇指纹图谱
  • 1篇摄食
  • 1篇摄食节律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丝氨酸蛋白酶...

机构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陈昆慈
  • 4篇朱新平
  • 4篇潘德博
  • 3篇郑光明
  • 2篇赵建
  • 2篇李凯彬
  • 2篇骆豫江
  • 2篇叶星
  • 2篇白俊杰
  • 1篇白岳强
  • 1篇刘苏
  • 1篇许淑英
  • 1篇刘宇飞
  • 1篇罗霞
  • 1篇钟茂春
  • 1篇邓国成
  • 1篇全迎春
  • 1篇史燕
  • 1篇简清
  • 1篇谢文平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鲮Myf5基因克隆及其SNPs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提取新鲜鲮(Cirrhinus molitorella)肌肉总RNA,采用RT-PCR技术分段克隆鲮Myf5基因核心序列,获得1104bp的目的片段,其中开放阅读框为723bp,编码240个氨基酸。分析表明,鲮Myf5蛋白具有MRF家族基因的典型性碱性bHLH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结构。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2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1311bp和90bp。用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的方法分析了Myf5基因在珠江水系3个不同江段鲮中的遗传变异,分布及群体杂合性等群体遗传信息。发现其编码区非常保守,仅在外显子412位点处发生突变C→T。对该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北江段鲮中该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而东江和西江段种群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个江段种群总体上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存在较大基因流。以Myf5基因该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表明,3个种群未出现明显分化;通过该位点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江段种群杂合度都较高,中度信息含量(PIC)及多态信息指数,即该位点有较好的变异性及遗传多态性。3个江段种群总体上该位点在不符合Hardy-Weinberg的情况下AA>BB,并由该位点群体杂合性及中性分析表明该位点突变群体具体良好的多态性且不遵循中性选择模式,说明BB型个体受到自然选择。本研究结果表明,鲮Myf5基因的C412T与个体生长有相关性,可作为候选基因标记,用于鲮生长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钟茂春郑光明赵建朱新平马丽莎潘德博陈昆慈谢文平史燕
关键词:鲮鱼SSCP
高体革鯻仔鱼的摄食特性被引量:1
2010年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高体革鯻(Scortumbarcoo)仔鱼的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5.7~28.2℃条件下,对3日龄仔鱼进行开口饵料筛选,发现卤虫无节幼体是高体革鯻仔鱼最好的开口饵料,8日龄仔鱼开始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13日龄仔鱼全部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随着鱼体增长,仔鱼相对最大饱食量也增加。前期仔鱼(7日龄)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于08:00-10:00、12:00-14:00、18:00-20:00时摄食活跃,尤以18:00-20:00的摄食最活跃,夜晚停止摄食;在持续光照条件下夜晚则有摄食活动;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没有摄食活动。后期仔鱼(24日龄)在自然光照条件下09:00-13:00摄食较为活跃,摄食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夜晚不摄食;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整个夜晚均有摄食活动;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有明显摄食节律,在10:00-12:00和20:00-22:00均出现摄食高峰,摄食活动对光的依赖性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高体革鯻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摄食与光照有紧密关系。
骆豫江陈昆慈朱新平潘德博李凯彬刘苏
关键词:高体革鯻仔鱼摄食节律
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对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体呈纺锤型,扁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至2个或多个黑色椭圆形斑;各鳍式为,背鳍XⅡ~XⅣ-12—14,胸鳍Ⅱ-13—15,腹鳍Ⅰ-5,臀鳍Ⅲ-8~10,尾鳍16~18;第一鳃弓外鳃耙数为29~32;侧线鳞式为86~103,14~16/24~28-A。腹膜为银白色,鳔两室;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为16~22个;左右两肾脏在后部相连,头肾近三角形;脊椎骨为25枚;体腔具脂肪块,脂肪块的重量占体重的11.95%-16.60%。高体革鯻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sm+2st+42t,NF为52。
潘德博骆豫江朱新平陈昆慈李凯彬郑光明
关键词:高体革鯻核型
草鱼出血病混合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理化特性被引量:46
2009年
从患出血病草鱼的肝脏病灶中分离筛选出2株致病菌。取病鱼样品组织过滤液接种CIK细胞、培养,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含有草鱼呼肠孤病毒样颗粒和包涵体,病毒颗粒大小65nm~70nm,包涵体0.46μm~1.81μm。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及细胞毒悬液均能使草鱼致病死亡。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及药敏试验,初步判定所分离的2株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对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的16SrRNA基因、促旋酶亚单位蛋白(gryB)基因均与GenBank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应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根据已知序列分别构建的2个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中2株菌均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同时2个菌株均可扩增到气溶素基因(aerA)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A),提示它们均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综合人工回归感染实验与毒力基因鉴定结果可认为所分析的草鱼出血病病例存在着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
邓国成江小燕叶星刘明智许淑英刘礼辉白岳强罗霞
关键词:草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的DNA指纹图谱构建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剑尾鱼是由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并由农业部公布的水生实验动物,在遗传学研究、水环境污染监测、细菌性疾病研究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剑尾鱼选育系进行种质资源监测、区分选育系与非选育以及鉴定近交系纯度,本研究采用微卫星DNA进行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的指纹图谱构建。方法根据相关报道设计合成了50对微卫星引物,对几个剑尾鱼品系的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筛选品系间差异性引物;确立剑尾鱼核心引物,用EXCEL散点图绘制DNA指纹图谱模式图;并将数字化指纹数据输入珠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种质鉴定软件V1.0,形成剑尾鱼标准化指纹图谱鉴定数据库。结果共获得剑尾鱼品系间特异标记5个可用于剑尾鱼近交系鉴定,确立46个微卫星标记为核心引物,构建剑尾鱼选育系RR-B系、RW-H系和非选育的野生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微卫星标记与构建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剑尾鱼3个品种间的品种鉴定、纯度检测及遗传监测。
全迎春刘宇飞白俊杰
关键词:剑尾鱼DNA指纹图谱微卫星种质鉴定
西江野生鲮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部分鲤科鱼类中具多态位点的74对微卫星引物对鲮基因组DNA进行筛选扩增,其中11对引物可稳定扩增且有较高的多态性,占总引物数的14.86%,并利用筛选的引物对西江段3个野生鲮群体(深色群体、浅色群体、西江群体)和1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引物扩增得到等位基因数为4~23个,大小为100—374bp,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498,不同群体的观测杂合度为0.5105~0.6273,期望杂合度为0.7120~0.7656,深色群体、浅色群体、西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Nei氏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7451±0.3884,0.7632±0.3968,0.7081±0.3712,0.7392±0.3852,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相比,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基本一致.运用Genetix软件计算得到4个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0268~0.0703。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6.96%,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占93.04%,固定系数为0.06964,群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主要表现在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而野生群体之间的分化不明显.
张丹丹郑光明朱新平赵建陈昆慈潘德博
关键词:野生群体养殖群体PCR扩增微卫星标记
唐鱼β-actin基因近端和远端启动子的鉴定及其启动活性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高保真PCR技术获得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长为1.3 kb的β-肌动蛋白(β-actin)近端启动调控序列(TA,1.3 kb)。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因组步移技术(Genome walker)获得5′侧翼上游序列1.7 kb,再根据所获的近端启动子序列和上游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获得全长为3.0 kb的唐鱼β-actin基因远端启动调控序列(TLA,3.0 kb)。此1.3 kb和3.0 kb启动调控序列均包含3个转录活性元件:CAAT Box(-89^-85),CArG Box(-59^-49),TATA Box(-26^-20)。利用启动子分析软件TRANSFAC 6.0分析,结果显示启动调控序列(-105~1261)中含有E-Box、NF-Y、Sp1等多个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远端启动调控序列(-1719~1261)中还含有更多的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将这两个序列分别定向克隆到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LA-DsRed和pTA-DsRed,并分别注射到唐鱼受精卵中,结果显示转pTLA-DsRed基因唐鱼的阳性率较转pTA-DsRed的高,且所发出的红色荧光的强度也比后者的强。采用RT-PCR检测孵化后第15天的转基因唐鱼中RFP的mRNA,结果显示转pTLA-DsRed基因唐鱼中RFP mRNA的表达量比转pTA-DsRed基因唐鱼高35.7%。结果表明两种长度的启动调控序列均能有效驱使外源基因在唐鱼体内表达,且长度为3.0 kb的启动子序列具有更强的驱动活性。
王海英叶星劳海华夏仕玲白俊杰简清
关键词:唐鱼红色荧光蛋白显微注射转录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