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409)

作品数:33 被引量:382H指数:12
相关作者:董双林田相利房景辉王芳包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盐度
  • 6篇刺参
  • 5篇鼠尾藻
  • 5篇温度
  • 5篇半滑舌鳎
  • 5篇池塘
  • 4篇养殖
  • 4篇生化组成
  • 3篇降解
  • 3篇光照
  • 3篇光照强度
  • 3篇
  • 2篇底栖硅藻
  • 2篇信息隐藏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养殖池
  • 2篇养殖池塘
  • 2篇营养盐
  • 2篇神经网

机构

  • 29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解放军信息工...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水养...
  • 1篇清华信息科学...

作者

  • 26篇董双林
  • 24篇田相利
  • 6篇房景辉
  • 5篇王芳
  • 4篇姜宏波
  • 4篇包杰
  • 4篇王国栋
  • 4篇闫法军
  • 3篇牛宇峰
  • 3篇董云伟
  • 3篇高勤峰
  • 3篇张凯
  • 3篇赵玉明
  • 2篇任晓伟
  • 2篇王巧晗
  • 2篇秦传新
  • 2篇罗向阳
  • 2篇阳钢
  • 2篇任贻超
  • 1篇蒋雯雯

传媒

  • 1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果树学报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计算机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底栖硅藻生产性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优化筛选中国北方地区底栖硅藻的生产性培养方法,参照现有的培养方式,采用3种培养措施进行底栖硅藻的生产性培养:措施Ⅰ:光照度2500~3000lx,翻筐1次/24h;措施Ⅱ:光照度2500~3000lx,翻筐1次/72h;措施Ⅲ:光照度1500~2000lx,翻筐1次/72h。结果表明:培养措施Ⅰ和Ⅲ获得的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大型舟型藻、小型舟型藻、楔形藻、菱形藻、直链藻、卵形藻的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1.56±4.64,78.27±9.63,0.823±0.25,2.57±1.06,0.01±0.01,6.78±1.34和0.15±0.03,79.71±12.72,0.23±0.09,0.64±0.12,0.01±0.01,19.262±6.64)优于培养措施Ⅱ(大型舟型藻、小型舟型藻、楔形藻、菱形藻、直链藻、卵形藻的密度百分比依次为23.56±10.47,38.47±9.85,22.51±9.86,10.24±2.86,5.22±1.68,0.007±0.002),但培养措施Ⅲ所获得底栖硅藻总密度显著较低。说明采用较强的光照度(针对小型舟型藻类而言)结合每日翻筐的培养措施既能保证较优质的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又提高了生长速度,迎合了水产经济动物苗种生产培养中对底栖硅藻的大量需求。
赵玉明
关键词:底栖硅藻
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2007年5月-2007年11月调查了山东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底泥沉积物中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44属,62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水体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1号池塘为17.52×10^4/L;2号池塘为18.30×10^4/L。水体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1.38-5.00μg/L;2号池塘为0.98-5.45μg/L。池塘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0.66-1.67μg/g,2号池塘为0.56-1.34μg/g。池塘沉积物中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2.97-5.63μg/g;2号池塘为2.90-6.36μg/g。1号池塘和2号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叶绿素,脱镁叶绿素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海参夏眠期间,沉积物中叶绿素及脱镁叶绿素含量最高,为海参结束夏眠进入摄食提供食物储备。研究结果表明,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养殖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多样性指数较高,增加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增加养殖系统初级生产力可为海参提供更多食物。
任贻超王芳董双林刘峰
关键词:海参池塘粒级结构叶绿素脱镁叶绿素
温度和盐度对半滑舌鳎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0
2008年
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采用酶活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养殖环境下,半滑舌鳎肝胰脏和肠道内不同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消化酶活性影响均显著(P<0.05)。不同温度和盐度组合下,3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有所差异。总体比较,肝胰脏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以盐度26、温度21和24℃组合下活性较高。在相同温度和盐度下,肝胰脏和肠道的不同部位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所差异,其中,蛋白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和后肠最高,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淀粉酶比活力以肝胰脏内最高,各肠段之间淀粉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比活力也以肝胰脏内最高,其次分别为前肠、后肠和中肠,各部位脂肪酶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发现半滑舌鳎幼鱼体内淀粉酶比活力相对比较高,说明半滑舌鳎幼鱼对淀粉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半滑舌鳎幼鱼饲料时可适当提高淀粉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
田相利任晓伟董双林王国栋房景辉
关键词:半滑舌鳎盐度温度比活力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的影响被引量:61
2008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组合,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个环境因子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和盐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也极显著(P〈0.01)。在盐度20、温度25℃条件下和盐度30、温度30℃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分别为11.26μmol/[g(dw)·h]和11.01μmol/[g(dw)·h];在盐度40、温度15~30℃范围内对磷的吸收速率较大,达到1.5μmol/[g(dw)·h]以上。温度和光照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在温度15℃和光照强度140-180μE/(m^2·S)以及温度20~25℃和光照强度60~100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均在9.60μmol/[g(dw)·h]以上:在温度25℃和光照强度60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磷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为1.30μmol/[g(dw)·h]。本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藻总体上对水体中的氮、磷均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且能较好地同时吸收NH4^+-N和NO3^--N,显示了它对海水环境中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93-300]
包杰田相利董双林姜宏波
关键词:鼠尾藻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吸收速率
刺参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郑忠明董双林白培峰高勤峰董云伟秦传新金波昌
关键词:刺参不同养殖模式
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培育仿刺参浮游幼体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作为替代单细胞藻类的饵料进行了仿刺参浮游幼体的培育研究。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71)等5个指标比较了饲用于酵母+电解多维(E6)组与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单胞藻、海洋酵母混合饵料组以及饲用酵母单独投喂组(6个组合,E1~E5和E7)的投喂效果,并进行了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投喂量组合(Q1—4)的研究,确定了仿刺参浮游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E1至E6组间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E7(饲用干酵母)组。E6(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组刺参浮游幼体的5个指标(G、SRP、T、SRM和SGR)分别为112.75±8.63、54.72±6.47、188.5±9.52、54.46±8.36和22.00±0.40。饲用干酵母不同投喂量对浮游幼体的上述5个指标有显著影响,除指标G外(Q3和Q4差异不显著),后3个组合(Q4~6)的其余4个指标显著优于前3个组合(Q1~3)(P〈0.05)。最优投喂组合为:耳状幼体平均体长〈400μm时,海洋酵母的投喂量为4×10^5cell/(mL·d);平均体长在400~600μm时,投喂量为6.66×10^5cell/(mL·d);平均体长〉600μm时,投喂量为9.33×10^5cell/(mL·d)。
赵玉明
关键词:仿刺参电解多维幼体变态
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生长、渗透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被引量:22
2010年
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幼鱼的生长、生化组成、渗透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鱼体质量(18.06±3.65)g,全长(15.45±2.77)cm。实验设置了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和27℃),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8周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半滑舌鳎特定生长率总体变动在1.00%~1.34%。在本研究条件下,盐度对半滑舌鳎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温度对其生长影响显著(P<0.05)。在盐度22、26和30下,其最大生长率分别出现在21℃、24℃和18℃下,而在27℃下生长率最低。饲料转化率和消化率变化趋势与生长率相似。随温度的升高鱼体蛋白质含量有升高趋势,脂肪含量和能值降低,但受盐度影响不显著。渗透生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影响均显著(P<0.05)。随盐度的升高,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所升高。温度对不同盐度下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影响有所差异,但随温度的升高半滑舌鳎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能量收支研究表明,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半滑舌鳎的能量收支模式,在本研究设置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以盐度18和温度21℃最高,而呼吸能的比例则总体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
田相利王国栋董双林房景辉
关键词:半滑舌鳎盐度温度
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对皱纹盘鲍匍匐幼体和稚鲍生长、存活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为验证由生产培养获得的不同质量的底栖硅藻培养皱纹盘鲍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的效果,采用经不同培养措施获得的两类底栖硅藻群落(饵料A和饵料B)培养皱纹盘鲍前期匍匐幼体和稚鲍。试验结果表明,饵料A培养前期匍匐幼体的存活率[(43.47±13.53)%]显著高于饵料B[(6.94±5.17)%],但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两类饵料培养的稚鲍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饵料B的生长速度和特定生长率[(0.151±0.025)mm/d和(4.706±0.492)%/d)]显著高于饵料A[(0.103±0.022)mm/d和(3.625±0.374)%/d)]。说明皱纹盘鲍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底栖硅藻的种类不同。匍匐幼体期对底栖硅藻质量要求较高,稚鲍期由于食量增加和食性转化,对饵料数量的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
赵玉明田相利
关键词:底栖硅藻皱纹盘鲍稚鲍
基于图像多域特征缩放与BP网络的信息隐藏盲检测
为了提高图像信息隐藏通用盲检测的正确检测率,扩大通用盲检测的适用范围,提出一种基于多域特征缩放的图像信息隐藏盲检测方法.从图像的空域、DCT域和DWT域分别提取相邻像素对统计偏离度、DCT系数宏块中拉普拉斯分布的尺度参数...
罗向阳王道顺汪萍刘粉林
关键词:信息隐藏盲检测BP神经网络
文献传递
温度对半滑舌鳎的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了不同温度(16,19,22,25,28和31℃)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anther)幼鱼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半滑舌鳎幼鱼生长率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19~25℃温度范围内,半滑舌鳎幼鱼的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在16和28℃下则有所降低,而在31℃下,半滑舌鳎幼鱼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降低。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特定生长率与温度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半滑舌鳎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但在31℃时显著减小,饵料转化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脂肪与能值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受温度影响不显著。温度对半滑舌鳎的能量收支影响显著,其中,生长能和代谢能主导半滑舌鳎的能量分配,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呼吸能占摄食能比例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13-37g)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25℃,而不同温度导致的半滑舌鳎摄食量和能量收支的差异可能是温度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生理生态学机制。
房景辉田相利董双林臧元奇
关键词:半滑舌鳎温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