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无)

作品数:3 被引量:113H指数:3
相关作者:赵荣钦黄贤金彭补拙钟太洋揣小伟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碳储量
  • 3篇碳通量
  • 2篇碳循环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碳平衡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机构

  • 3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黄贤金
  • 3篇赵荣钦
  • 1篇揣小伟
  • 1篇钟太洋
  • 1篇彭补拙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与碳通量被引量:22
2012年
通过集成区域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建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过程的对应关系,并以南京市为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和碳通量状况。主要结论为:(1)南京市2009年总碳储量为6 936.79万t,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38%,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184.00t/hm2)的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这主要归因于城市住宅建筑木材和城市绿化碳储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建筑容积率提高带来的城市单位建筑面积碳蓄积量的增加;(2)南京市碳输入和碳输出通量最大的地类均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9年分别达到3 126.95万t和3 283.20万t,两者的强度分别为218.65t/hm2和229.58t/hm2,这表明,作为人为活动强烈集中的地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外界的碳交换远远高于其他地类;(3)南京市人为碳排放强度增幅明显,2009年达到46.63t/hm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高达200.52t/hm2,这说明南京市建成区碳代谢强度明显提高,碳循环压力逐渐增大。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揣小伟
关键词:碳储量碳通量土地利用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被引量:66
2012年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开展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集成了城市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南京市城市碳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为6937万t,其中自然碳储量占88%,且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人为碳储量(特别是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碳库)呈大幅增长趋势;②垂直碳输入通量以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域碳吸收为主,历年来基本稳定;水平碳输入通量大幅增长,2009年为3043万t,其中能源和木材碳输入呈增长趋势,而食物碳输入则呈下降趋势;③垂直碳输出通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为3295万t,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近80%,自然过程仅占6%;水平碳输出通量以能源制品、水产品和含碳废弃物为主,其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南京市历年城市碳输出均高于碳输入,且两者的差额呈现扩大趋势。总体而言,"隐流碳和加工需求碳"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碳的利用率有所提升;⑤南京市碳补偿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不足以补偿人为活动的碳排放,城市碳循环压力在不断加大。
赵荣钦黄贤金彭补拙
关键词:碳循环碳平衡碳储量碳通量
城市系统碳循环: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被引量:34
2013年
城市是地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在全球和区域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城市"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内部机理,主要包括:城市系统碳储量和碳输入/输出通量的主要过程和途径、城市系统碳储量、碳通量和碳流通的生命周期分析、城市系统碳输入和碳输出的类型划分等;提出了基于系统层次划分和碳流通过程的城市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城市自然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碳流通过程和环节,构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思路和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赵荣钦黄贤金
关键词:碳循环碳储量碳通量生命周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