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409701)

作品数:18 被引量:316H指数:10
相关作者:齐雨藻高亚辉吕颂辉邹景忠梁君荣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赤潮
  • 9篇甲藻
  • 5篇原甲藻
  • 4篇东海原甲藻
  • 4篇ITS
  • 3篇亚历山大藻
  • 3篇具齿原甲藻
  • 3篇赤潮甲藻
  • 2篇盐度
  • 2篇塔玛亚历山大...
  • 2篇拟菱形藻
  • 2篇转录间隔区
  • 2篇系统进化
  • 2篇细胞
  • 2篇菱形藻
  • 2篇进化
  • 2篇克隆
  • 2篇硅藻
  • 2篇赤潮藻
  • 2篇ALEXAN...

机构

  • 11篇暨南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厦门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篇齐雨藻
  • 8篇高亚辉
  • 7篇吕颂辉
  • 5篇梁君荣
  • 5篇邹景忠
  • 4篇王广策
  • 3篇曾呈奎
  • 3篇张宝玉
  • 3篇张炎
  • 2篇邓光
  • 2篇李扬
  • 2篇胡鸿钧
  • 2篇韩笑天
  • 2篇虞秋波
  • 2篇高杨
  • 2篇陆斗定
  • 2篇王艳
  • 2篇李夜光
  • 2篇林荣澄
  • 2篇高华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
  • 4篇厦门大学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赤潮甲藻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和5.8S rDNA序列的克隆被引量:8
2004年
为解决分子生物学方法中因纯化的新鲜材料不足而限制实验进展的情况,采用改进的克隆方法将目的DNA片断保存在菌株中。首先应用改进的DNA提取方法从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中提取总核酸,以提取的DNA为模板,优化PCR扩增条件,获得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片段。将获得的ITS片段经SalI和PstI双酶切后与同样经过双酶切后的质粒载体pBluscriptSK+连接,转化受体菌XL1-Blue,克隆该DNA片段。该克隆方法简单易行,克隆效率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实验要求。该克隆技术的应用为随时获得目的DNA提供一条途径。
张宝玉王广策张炎吕颂辉齐雨藻邹景忠曾呈奎
关键词:赤潮克隆
赤潮拟菱形藻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技术鉴定研究概述被引量:7
2005年
高杨梁君荣高亚辉王鹏虞秋波
关键词:赤潮拟菱形藻形态学分子生物技术生物监测
三株赤潮硅藻5.8S rDNA及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对引发赤潮的3株硅藻———1株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ia pungens)和2株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5.8S r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分析了硅藻门10株赤潮藻(7株从GenBank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的ITS和5.8S rDNA的长度为693bp,SK-1(分离自东海赤潮暴发区)测序得到715bp,除ITS和5.8SrDNA外,还包含部分18S rDNA和28S rDNA;SK-2(分离自青岛养殖场)的ITS和5.8S rDNA的长度为331bp,尖刺拟菱形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2株尖刺拟菱形藻相似程度最高,为100%,与该属的多列拟菱形藻相似程度稍低,为82.9%.SK-2的ITS序列与SK-1的相似程度很低,只有51%,但与拟中肋骨条藻的ITS序列相似程度高,为95.5%.SK-1的ITS序列与拟中肋骨条藻的相似程度也低,为56.7%.系统进化树反映的结果与相似性反映的结果一致.研究的该株尖刺拟菱形藻从根据ITS序列研究的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看是一致的;SK-2可能属于拟中肋骨条藻;SK-1比较特殊,有待于用其他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分类地位.
张宝玉王广策吕颂辉齐雨藻邹景忠曾呈奎
关键词:硅藻尖刺拟菱形藻ITS系统进化
东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被引量:20
2006年
采用nrDNA 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 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 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子数据,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的具齿原甲藻应为同一个种.从基因库获取原甲藻的另外3个种nrD-NA ITS序列和8个种的18S序列,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和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8S序列用于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过于保守,而nrDNA ITS更适合于该种属界定的分子标准.
罗立明胡鸿钧李夜光齐雨藻吕颂辉耿亚红邓光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具齿原甲藻NRDNAITSNRDNA分子鉴定
球石藻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产二甲基硫(DMS)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研究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球石藻(Em iliania huxleyiHay and Mohler)释放到水体中的二甲基硫(DM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盐度为40和30时,藻细胞释放到水中的DMS的量增多(0.08 ng/cell);而盐度为35时,释放量仅为0.04 ng/cell.E.huxleyi在12℃、18℃和24℃培养下的DMS释放量分别为0.02、0.04和0.12 ng/cell.较高的温度加快了E.huxleyi的生长速度,促进细胞裂解速度,使细胞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出较多的DMSP,并最终裂解为DMS,E.huxleyi在藻细胞整个生长周期中,DMS的大量出现几乎都在指数生长后期至衰亡期,这与DMSP向DMS转变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有关.
欧阳丽佳高亚辉林荣澄梁君荣
关键词:盐度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 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高华高亚辉梁君荣
关键词:桡足类甲藻产卵孵化
舟山群岛近海底栖真菌及其抗生活性初筛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对分离自舟山群岛海域海底46个沉积物样品中的丝状真菌进行种属鉴定,及其代谢产物抗菌、细胞毒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舟山群岛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真菌资源.46个沉积物样品中,真菌含量最高可达到2 250 CFU/g(样品).在进行活性检测的89份真菌代谢产物中,有29.2%的样品对一株或一株以上的指示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有10%左右的样品对5株植物致病真菌显示抑制作用,有49.4%的样品对白色假丝酵母显示抑制作用,但没有样品对黑曲霉有抑制作用;在细胞毒实验中,分别有2个、4个和12个样品在浓度为25μg/mL时,对KB细胞、Raji细胞和Hep G2细胞的抑制率高于50%;有55个样品显示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对舟山群岛海域的底栖真菌资源有了初步了解,将有助于将来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王骁勇黄耀坚郑忠辉高亚辉宋思扬
关键词:海洋真菌抗菌活性细胞毒活性
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及毒素积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可产生PSP毒素的海洋微藻,通过室内摄食实验,初步研究了厦门港水产养殖动物翡翠贻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滤食率与光照度、温度、藻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对比了翡翠贻贝对其它饵料微藻的摄食压力.同时对比了不同细胞密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对翡翠贻贝毒素累积的影响.
黄德强暨卫东高亚辉陈维芬李扬林辉蒋哲
关键词:翡翠贻贝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微藻摄食滤食率
一种快速制备甲藻细胞PCR扩增DNA模板的方法被引量:1
2005年
报道了一种快速制备PCR扩增甲藻细胞模板DNA的方法。以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为目标藻,对藻液预处理后直接用于PCR扩增,获得5.8S核糖体RNA基因及其两侧的核糖体RNA基因转录单元内基因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片段,成功测序。此方法避免了复杂的DNA提取过程。
张炎韩笑天邹景忠周名江王广策
关键词:赤潮甲藻PCR扩增
硝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6
2006年
以我国南海海域分离的赤潮原因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当培养基中不含硝酸盐时,藻细胞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藻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不能形成正常的生长曲线:当培养基中硝酸盐浓度为3.62μmol.L-1时,藻细胞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在含有硝酸盐的培养基中,接种培养后第9天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并且在4种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接种培养第16天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并且4种不同硝酸盐浓度培养的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差异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和藻细胞的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含有较高硝酸盐的富营养化海域有利于球形棕囊藻细胞的持续生长。
王艳唐海溶蒋磊李韶山
关键词:球形棕囊藻硝酸还原酶硝酸盐有害赤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