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01095)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左敦稳孙玉利朱永伟李军周亮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微晶
  • 2篇微晶玻璃
  • 1篇单晶
  • 1篇单晶硅
  • 1篇压痕法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石英玻璃
  • 1篇数学
  • 1篇数学建模
  • 1篇水介质
  • 1篇平面度
  • 1篇去除速率
  • 1篇微米
  • 1篇微米级
  • 1篇面粗糙度
  • 1篇磨损
  • 1篇磨损行为
  • 1篇摩擦磨损行为
  • 1篇纳米

机构

  • 8篇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8篇左敦稳
  • 7篇孙玉利
  • 6篇朱永伟
  • 3篇李军
  • 2篇王珉
  • 2篇周亮
  • 2篇康静
  • 1篇李标
  • 1篇祝晓亮
  • 1篇卢文壮
  • 1篇张彦
  • 1篇王宏宇
  • 1篇许春
  • 1篇高平
  • 1篇蒋毕亮

传媒

  • 4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光学技术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Intern...

年份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摩擦偶件对单晶硅摩擦磨损行为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对比研究Al2O3和玛瑙球对单晶硅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晶硅与Al2O3和玛瑙球对摩时,摩擦因数均随滑动速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与单晶硅对摩时的摩擦因数相差很小;与Al2O3和玛瑙球对摩时,单晶硅的磨损体积损失均随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Al2O3球对摩时;单晶硅的磨损体积损失明显大于与玛瑙球对摩时的。单晶硅与Al2O3和玛瑙球对摩的磨损机制基本相同:低速下以微断裂和塑性变形为主,高速下以较光滑表面为特征,即存在"速度效应"。相比于Al2O3与单晶硅对摩时,玛瑙与单晶硅对摩时的单晶硅磨损表面更光滑,主要与Al2O3、玛瑙及单晶硅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关,尤其与材料的硬度有关。
孙玉利左敦稳朱永伟李军王珉
关键词:单晶硅摩擦磨损行为
微米级冰冻固结磨料抛光微晶玻璃的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对微米级冰冻固结磨料抛光微晶玻璃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位时间试样厚度变化表征抛光速度,以平均粗糙度表征抛光质量。获得了以优化抛光质量为目的的工艺参数:抛光压力:0.05MPa;主轴转速:200r/min;偏心距:105mm;抛光时间:60min。在该条件下获得了表面平均粗糙度为2.86nm的超光滑表面,并且抛光速率为12.35nm/min,并对抛光因素对表面质量和抛光速度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分析。
祝晓亮孙玉利左敦稳周亮
关键词:微晶玻璃正交试验
表面活性剂对纳米CeO_2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在对纳米CeO2粉体的Zeta电位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纳米CeO2粉体进行了分散实验,系统研究了超声分散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纳米CeO2粉体在水相介质中分散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超声时间的延长,纳米CeO2粉体的分散稳定性出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分散剂种类和浓度不同,纳米CeO2的紫外吸收效果和可见光透光性也不同;对于每一种分散剂均存在最佳超声时间和最佳浓度。纳米CeO2粉体在水相介质中的最佳分散工艺为:超声时间10 min,浓度(质量分数)为2.0%的PVP。
孙玉利左敦稳王宏宇朱永伟李军
关键词:分散剂
双面抛光运动的数学建模及轨迹优化被引量:7
2011年
双面抛光运动过程复杂,对光学材料的加工有重要的影响,运动轨迹分布不但影响加工效率,而且影响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通过分析双面抛光加工的运动过程,建立双面抛光中任意一点相对于上抛光盘的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改变数学模型中的轨迹运动参数,观察不同参数值对抛光轨迹分布的影响,优化分析得出抛光轨迹分布最佳的运动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工件在行星轮中的位置远离行星轮的回转中心,行星轮与整个抛光盘半径比为0.3,抛光盘与内齿轮的转速比在3~8倍之间,内外齿轮的转速比在1~4倍的范围内,获得的抛光轨迹最优。
张彦李军朱永伟高平李标蒋毕亮左敦稳
关键词:光学材料数学建模
固结磨料抛光的平面度预测模型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利用Matlab建立了固结磨料抛光的平面度预测模型,根据硅片初始形貌及抛光参数值,可以预测抛光后硅片的表面形貌,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各抛光工艺参数对平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片和抛光垫转速不等时,硅片呈凸形,转速相差越大,平面度越差,但转速大小对平面度影响较小;增大偏心距有利于减小转速不等带来的影响,使平面度变好;选择较小的压力有利于平面度的提高。
康静左敦稳孙玉利朱永伟
关键词:平面度去除速率MATLAB
Mechanism of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of a glass-ceramic rigid substrate被引量:10
2011年
The hardness, elastic modulus, and scratch resistance of a glass-ceramic rigid substrate were measured by nanoindentation and nanoscratch, and the fracture toughness was measured by indentation using a Vickers inden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at a peak indentation depth of 200 nm are 9.04 and 94.70 GPa,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reflect the properties of the glass-ceramic rigid substrate. The fracture toughness value of the glass-ceramic rigid substrate is 2.63 MPa?m1/2.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s are seen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normal force on the tip. The critical load and scratch depth estimated from the scratch depth profile after scratching and the friction profile are 268.60 mN and 335.10 nm, respectively. If the load and scratch depth are under the critical values, the glass-ceramic rigid substrate will undergo plastic flow rather than fracture. The formula of critical depth of cut described by Bifnao et al. is modified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critical scratch depth
Yu-li Sun Dun-wen Zuo Hong-yu Wang Yong-wei Zhu Jun Li
关键词:NANOINDENTATIONNANOSCRATCH
光学玻璃上HFCVD法沉积金刚石膜的实验研究
2010年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技术在石英玻璃上成功制备出高质量金刚石膜。采用表面三维轮廓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试了不同工艺条件下金刚石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和红外透射率,并分析了测试结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金刚石膜表面平整,红外透射性能良好。
许春左敦稳孙玉利卢文壮王珉
关键词:HFCVD石英玻璃金刚石膜表面粗糙度
微晶玻璃低温脆塑转变机理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型的硬盘基板材料,目前大多采用超精密研磨和抛光进行加工。本文针对微晶玻璃低温抛光加工过程,研究了低温条件下微晶玻璃的脆塑转变机理,采用维氏硬度计研究了微晶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硬度以及裂纹的产生、扩展及特征,分析了温度对微晶玻璃脆塑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随着载荷的增加,微晶玻璃都经历了从塑性变形到脆性断裂的转变过程;随着温度的降低,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加而裂纹长度减小。
周亮左敦稳孙玉利朱永伟
关键词:微晶玻璃压痕法
固结磨料抛光去除均匀性的仿真与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为分析材料去除的均匀性,利用ANSYS建立了固结磨料抛光过程中的三维应力场模型,得到了该抛光系统加载方式下工件表面的等效应力分布,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去除均匀性的影响。针对现有加载方式下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提出了两项加载方式的改进措施:加厚承载器和重新设计加载装置,并对加载装置的尺寸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证实了所提出的两项加载方式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康静左敦稳孙玉利朱永伟
关键词:ANSY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