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0GNC10928)
-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桂华席刚俊赵楠高翠娟杨鹤同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临沂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中菏1号杨树上无柄三毛孢的首次报道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研究中菏1号杨树上的真菌,2009年7月,对杨木边材进行了组织分离,得到了内生菌JSNL1104菌株。通过纯化培养,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进行了比对,鉴定为无柄三毛孢,它的孢子器黑色,有孔口,293.4~616.5μm ×261.3~464.6μm。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瓶梗状,7.3~9.2μm ×3.2~4.0μm。分生孢子双细胞,无色,10.4~12.8μm ×2.4~2.8μm,顶端具有2~3根附属丝。根据该菌的寄主范围,确认中菏1号杨树是无柄三毛孢的新寄主。此菌在杨树上属于首次报道。
- 赵桂华杨鹤同赵楠李超
- 关键词:分子鉴定
- 苏鲁两省杨树腐朽菌及其危害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研究苏鲁两省的杨树立木和木材腐朽,2005~2010年对该地区10个县(区)的杨树人工林和杨木加工厂采集腐朽的杨木标本,进行腐朽菌种类和腐朽类型鉴定,并调查杨树活立木感病及受害情况;将15年生的I-72杨和5年生的NL351杨的木段置于室外,观察杨木的自然腐朽过程,评价木材价值损失程度。结果表明,本次采集到的98份病害标本,共鉴定出26种腐朽菌,其中22种腐朽菌属国内意大利杨树的首次记载,主要腐朽菌有彩绒革盖菌、裂褶菌、香栓菌、树舌、莲座革菌、硬毛栓菌。意大利杨树的立木腐朽发病率为13.5%~36.5%;调查9 000株8年生新疆杨,腐朽的杨树树干外部肿胀,内部有明显腐朽症状,材质变脆,发病率高达90%,主干风折率高达21.5%,顶梢风折率高达43%。一旦被风折断,一株7~8年生健康树木,其价格由250~300元/株,下降至50~60元/株。在夏季露天储存2个月以上的杨木都会发生木材腐朽,木材质地松软,木材上能观察到白色腐朽菌的菌丝体。
- 赵桂华席刚俊徐梅卿
- 关键词:杨木活立木腐朽菌
- 抑制杨木变色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2006~2008年,从苏鲁两省的严重变色杨木上分离筛选得到8株对杨木变色菌可可球二孢和弯孢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拮抗细菌的筛选,分析了该菌株的摇床液体发酵最适条件,建立了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19对可可球二孢和弯孢2种变色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最佳发酵条件是培养时间为46 h,pH值为6,培养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200 r/min,装液量为50 mL。在该参数下培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19细菌液对可可球二孢和弯孢的抑制效果最佳。
- 巫建新席刚俊杨卫君赵桂华
- 关键词:杨木拮抗细菌发酵条件
- 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菌株的分子检测方法
- 2018年
- 加强真菌毒素的监测和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建立简便、高效、低成本的现场快速筛选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研究内容。以47株黑葡萄穗霉菌株和曲霉、链格孢、弯孢、青霉4株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Tri5基因PCR扩增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黑葡萄穗霉产毒菌株进行了分子检测,确认和验证了其产毒特性,为葡萄穗霉属毒素检测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47株黑葡萄穗霉菌株中除15号菌株外,其电泳均出现约454 bp的特征型条带,而其他菌株没有。回收其扩增产物并测定基因序列,验证该基因序列与S. charturum和S. chlorohalonata同源性分别达99%和100%。除此之外,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lyu20110019号菌株发酵液样品的产毒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yu20110019号菌株可产生NIV毒素。由此可知,利用Tri5基因设计的特异引物可以用来检测黑葡萄穗霉产毒菌株。
- 钟文文安东玉张海娟高翠娟王一宇刘婷婷许俊杰
- 关键词:真菌毒素高效液相色谱
- 越桔拟茎点霉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发生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为研究欧美杨I-107溃疡病的发生原因,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分子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越桔拟茎点霉的分离得率占68%,其在PDA培养基上日生长量为0.7 cm;5 d开始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10 d后产生乳白色至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座表生或半埋生,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单腔室,200~500μm;分生孢子梗纺锤形或圆柱形,15~25μm×1.2~1.7μm,1~3个分隔,有分枝;产孢细胞内生芽殖型、瓶梗状,10~15μm×1~1.5μ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α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具2个油滴,大小为6.9~10.8μm×2.1~3.3μm,平均大小为8.1μm×2.8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直或弯曲,无分隔,大小为17.3~24.2μm×1.3~1.8μm,平均大小为20.3μm×1.3μm。在野外接种1年生欧美杨I-107树苗,20 d发病率为100%。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DNA测序,确定该病原菌为越桔拟茎点霉,在我国的杨树上属于首次发现,由它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为杨树新病害。
- 杨鹤同赵楠赵桂华
- 关键词:杨树溃疡病
- 引起I-107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大孢不高双胞菌的研究
- 2013年
- 2008年4月~2011年6月,通过对I-107杨溃疡病病原分离、野外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孢不高双胞菌,在我国的杨树上属于首次报道,由它引起I-107杨溃疡病为杨树新病害。野外接种1年生I-107杨树幼苗,10天后的发病率为100%;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为黑色,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瓶梗状,无色,4.5~9.6μm×4.5—7.4μm;分生孢子圆柱形到长圆形,或窄卵圆形,成熟的分生孢子有2个细胞,无色,基部细胞窄,顶部细胞略宽,分隔处缢缩,2个细胞的分生孢子比单细胞的分生孢子更大,23.1—31.6Iμm×6.7~9.8μm,平均为27.7μm×8.9μm;未成熟的分生孢子为单细胞,16.5—26.1μm×6.2—8.5μm,平均为22.7μm×8.9μm。
- 赵桂华许俊杰李观和孟庆兰石立岩杨怀光
- 关键词:溃疡病病原菌
- 双荚槐白粉病病原菌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双荚槐是从国外引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园林绿化木本植物,其植株在9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会发生严重的白粉病,经连续4年的野外观察研究表明,该病由野百合粉孢引起,在江苏句容地区不产生有性世代。该项研究系统地报道了双荚槐白粉病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分生孢子的萌发特性,并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及其有性世代的观察。而首次报道了双荚槐为野百合粉孢的新寄主植物。对此真菌的研究也为我国之首报。
- 赵桂华席刚俊
- 关键词:双荚槐白粉病病原菌
- 山东苍山大蒜贮藏期新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
- 2019年
- 对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大蒜贮藏期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从病斑上分离得到4种真菌和1种细菌,经致病性检测发现细菌菌株LYU20170013号具有致病性。采用柯赫氏法则和病斑显微观察法对病原菌菌株LYU20170013进行了验证。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将LYU20170013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在大蒜鳞茎上尚属首次报道。
- 钟文文孟杰张鲁燕于金英许俊杰
-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病原菌
- 苏鲁两省意大利杨和中华红叶杨白粉病的病原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2011~2012年通过对苏鲁两省杨树白粉病害的调查,采集病原标本进行了室内切片鉴定,描述了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分析了寄主及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引起苏鲁两省杨树白粉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杨球针壳,该菌为害I-69杨、I-72杨、I-107杨、NL895杨和中华红叶杨属首次报道。杨球针壳能寄生在多种杨树上,严重时引起杨树提前落叶;同时发现,杨球针壳、落叶松杨叶锈菌的夏孢子阶段和杨盘二孢菌3种病原菌同时生长在同一张杨树叶片上,引起3种类型的病害症状,这种现象也属首次报道。
- 赵桂华李德伟席刚俊
- 关键词:意大利杨白粉病症状病原菌寄生性
- 鸡矢藤鞘锈菌引起的紫皮石斛锈病首次报道被引量:6
- 2016年
- 为研究紫皮石斛锈病,2013年10月下旬和2014年8月下旬,分别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紫皮石斛栽培区,对紫皮石斛锈病进行调查,采集标本,根据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紫皮石斛锈病由鸡矢藤鞘锈菌引起,目前仅分布于云南龙陵,病原菌的转主寄主不详。该锈菌的夏孢子阶段,直接侵染紫皮石斛的当年生新叶,病害潜伏期2~3周,发生期为每年的3月至11月,以冬孢子和菌丝在紫皮石斛的病组织中越冬,是翌年的初次侵染病原,该病害有再次侵染。温度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易造成病害流行。这是紫皮石斛上的一种新锈病,在国内属于首次被发现。
- 赵桂华席刚俊赵楠赵菊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