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19B02)

作品数:8 被引量:96H指数:6
相关作者:杨克红赵建如初凤友雷吉江李小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热演化
  • 2篇微生物
  • 2篇礼乐盆地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南海南部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芽孢菌
  • 1篇源岩
  • 1篇深部
  • 1篇深部构造
  • 1篇深水区
  • 1篇生烃
  • 1篇生烃潜力
  • 1篇生物资源
  • 1篇碳酸盐旋回
  • 1篇烃源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篇李小虎
  • 2篇雷吉江
  • 2篇初凤友
  • 2篇赵建如
  • 2篇杨克红
  • 2篇赵俊峰
  • 1篇刘志恒
  • 1篇李翔
  • 1篇秦岭
  • 1篇邵宗泽
  • 1篇李光玉
  • 1篇葛倩
  • 1篇金路
  • 1篇赖其良
  • 1篇闫贫
  • 1篇戴世鲲
  • 1篇方银霞
  • 1篇欧阳永长
  • 1篇汪保江
  • 1篇刘海龄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上海地质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海盆三分量磁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1994年,中日双方合作在南海北部开展了海洋三分量磁测实验工作,采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新研制的船载三分量磁力仪(Shipboard Three Component Magnetmeter,STCM)在南海北部海盆成功获得了6条共约2 500km的三分量磁测资料。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思路实现了对实测三分量磁测资料的处理分析,改进了补偿圆滑滤波算法,首次提出了比原方法更加综合直观表示测区各种磁边界状况的磁边界走向图(Magnetic boundary strikediagram,MBSD)法,并且将处理结果与南海北部海盆已识别的磁条带及其他一些典型地质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本方法所揭示出的二维及三维磁边界与南海的实际地质状况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这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所采集的三分量磁测资料并对研究海底磁性构造体性质有帮助。
赵俊峰
近3万年来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选取2005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溶跃面之上获得的ZHS-176柱状样品,分析了其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域近3万年来碳酸盐含量在间冰阶时较高,冰阶时降低,其旋回特征自下而上主要分为5个阶段:(Ⅰ)末次冰期以来,碳酸钙含量偏低;(Ⅱ)冰消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一个高峰;(Ⅲ)早冰后期,碳酸钙含量明显降低,出现低谷;(Ⅳ)中冰后期,碳酸钙含量升高,出现第二个高峰;(V)晚冰后期,碳酸钙含量略微降低。ZHS-176柱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表现出“大西洋型旋回”的特征,但在早冰后期,尤其是在8.5~7.5kaBP时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低钙事件,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以及深海溶解作用增强有关。
葛倩孟宪伟初凤友方银霞杨克红雷吉江李小虎赵建如
关键词:南海北部碳酸盐旋回
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工程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07年
据初步统计,生活于海洋环境包括大洋深处的微生物有100万种以上,构成了一个动态的遗传基因库,其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或者从来没有经过实验室培养,或者至今无法培养,因而其分类地位及其生态学功能尚未为人类所认识。随着16S rRNA序列分析与系统分类学的广泛应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可观的改变,这些变化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认识和理解。这里结合笔者近十年来的工作实践,讨论近年来在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一个带有自动化特征的宏基因组功能表达平台,探讨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新途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海洋环境宏基因组工程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未培养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及其功能产物能够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
李翔秦岭戴世鲲姜淑梅刘志恒欧阳永长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微生物多样性细菌人工染色体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物中可培养微生物及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2
2008年
【目的】为了从南沙海域中分离获得微生物菌种资源,【方法】本文通过沉积物采样、可培养菌分离及16S rRNA鉴定,【结果】从22个站点的沉积物样品中获得349株细菌,分属于87个种。发现产芽孢细菌分布最广,并在10个站点的分离株中占多数;它们是Bacillus,Halobacillus,Brevibacillus,Paenibacillus,Pontibacillus和Thalassobacillus。其中芽孢杆菌(Bacillus)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最多,分别属于34种,其中有8个可能的新种。此外,γ-Proteobacteria是分离率较高的另一亚群;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海杆菌(Marinobacter),食烷菌(Alcanivorax)属的细菌最多。统计还发现,在深度750~2000 m之间,低GC含量的细菌最丰富,而深度2000 m以下,分离株则全部为γ-Proteobacteria。【结论】南沙沉积物可培养微生物中产芽孢细菌及γ-Proteobacteria比较丰富;其中,产芽孢细菌的多样性最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孙风芹汪保江李光玉刘秀片杜雅萍赖其良邵宗泽
关键词:海洋细菌生物资源芽孢杆菌
南海南部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海域南部,是一个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长期以来缺乏构造热演化方面研究。本文在认识礼乐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上,选用盆地内地震测线(L2剖面),应用二维横向不均匀拉张模型对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示了盆地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1)盆地经历了两次连续的拉张过程,第一期拉张幅度较小,拉张系数在1.05左右,第二次拉张程度较第一次拉张强烈,深水地区拉张系数达到1.3;(2)礼乐盆地两次拉张使得盆地逐步升温,第二次拉张结束时达到历史最高温时期,之后热流持续下降;(3)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热流史具有差异性,其中深水区经历的古热流最高,达75mW/m2,礼乐滩最低,仅为63mW/m2。
杨树春仝志刚郝建荣贺清刘海龄闫贫
关键词:礼乐盆地古热流
南海东北部磁静区深部构造及成因模式被引量:5
2008年
2001年7-8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的二级课题《中国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与两岸合作课题《南海东北部与台湾间的构造及地球物理研究》合作在南海东北部地区开展了重、磁、震资料的海上采集航次,获取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973NH-01与MLTW测线垂直穿越了南海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磁静区。以这两条测线的重磁资料为主,结合地震解释剖面,对磁静区的重磁异常特征、重磁基底及深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前人工作对磁静区的成因模式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磁静区位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洋陆交界带(COB),独特的动力构造背景导致其下伏的地幔高热物质上涌并沿构造薄弱带侵入成岩墙,进而造成区域居里面抬升,磁性层减薄,磁异常减弱而形成磁静区。
赵俊峰张毅祥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
南海南部礼乐盆地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海域南部,拥有大面积深水区域,长期以来缺乏烃源岩生烃潜力方面的研究。在认识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选用盆地内地震测线为研究对象,对盆地主要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①礼乐盆地深水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最高,现今已经达到生烃高峰,甚至湿气阶段,斜坡区热演化程度最低,尚未进入生烃阶段;②礼乐盆地白垩系烃源岩在深水区生烃潜力最大,与斜坡区存在量级差异;③礼乐盆地存在二次生烃过程,白垩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斜坡带和礼乐滩,古新统—始新统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发生在深水区。
李颂杨树春仝志刚郝建荣
关键词:礼乐盆地烃源岩生烃潜力
锂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在热液活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在前人研究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海底热液活动区锂和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应用前景。与海底热液活动相伴的锂元素是海洋锂库的重要来源。海底热液系统中各部分锂及其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热液流体中锂含量为20~1 421μmol/kg,δ7Li值为+2.6‰^+11.6‰;孔隙水中锂含量为9.0~5 720μmol/kg,δ7Li值为+4.5‰^+43.7‰;热液活动区沉积物中锂含量为(4.8~76)×10-6,δ7Li值为-4.31‰^+9.36‰;风化玄武岩中锂含量为(6.97~75.5)×10-6,δ7Li值为+7.5‰^+13.7‰;高温变质玄武岩中锂含量为(0.60~4.61)×10-6,δ7Li值为-2.1‰^+4.8‰。因此,锂及其同位素组成能提供热液系统中有关水-岩反应、水-沉积物反应、物质来源及流体循环的信息,是洋壳岩石蚀变及海底热液循环非常有效的指示剂。热液系统锂及其同位素组成能预测海底水岩比率,是海底热液矿床规模预测的有效参数。
雷吉江初凤友李小虎杨克红赵建如金路
关键词:锂同位素海底热液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