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计划(13ZCZDSY01500)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2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松段红涛王昀孔佳慧王月欣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眼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病毒载体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 2017年
-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的慢病毒(LV)载体并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初步探讨基因修饰PEDF-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LV-PEDF载体,测定其LV滴度,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30、50 的LV体外转染hUCMSCs,并据此分为相应MOI值实验组;以不含PEDF基因的相同MOI值的重组LV载体[LV-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hUCMSCs,并据此分为 相应MOI值对照组。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转染效率并计算转染率。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0MOI实验组、50MOI对照组细胞中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以及基因测序鉴定证明LV载体构建成功。转染96 h后,50MOI实验组细胞可见大量GFP表达,转染效率为72.1%。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后96 h,50MOI实验组细胞胞浆PEDF、VEGF表达增强。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后96 h,50MOI实验组细胞胞浆PEDF表达较低,而VEGF表达较强。RT-PCR检测结果发现,50MOI实验组、50MOI对照组细胞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0±0.028、0.015±0.007;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5±0.022、0.285±0.049。两组细胞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9,P<0.001);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9.57,P>0.05)。结论成功构建携带PEDF基因LV表达载体,并在hUCMSCs中过表达PEDF基因。
- 段红涛陈松董蒙王月欣孔佳慧宋建李泽东王继明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感染
- 神经干细胞玻璃体腔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体外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分别为9、31只。糖尿病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成模10周时,将建模成功的27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B组)、玻璃体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组(C组)、玻璃体腔注射NSC组(D组),各组均为9只大鼠。A、B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后2、4、6周A^D组大鼠均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暗适应条件下记录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Rod-R)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最大混合反应(Max-R)a、b波潜伏期和振幅、振荡电位(OPs)总振幅。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干预后2、4周,A~D组大鼠暗适应Rod-R b波振幅、Max-R a、b波潜伏期及振幅、OPs总振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暗适应Rod-R b波振幅、Max-R b波振幅、OPs总振幅较B、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x-R b波潜伏期较B、C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D组暗适应Rod-R b波振幅、Max-R a、b波振幅、OPs总振幅较B、C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Rod-R、Max-R b波潜伏期较C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0周,与A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干预后2周,与A组比较,B、C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内界膜连续性破坏,局部增厚;4周,D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较B、C组增多,血管扩张不明显。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hUCMSC体外诱导的NS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均有改善作用。
- 姜鉴洪孔佳慧陈松段红涛王月欣董蒙张惟王昀林锦镛
- 关键词:动物实验
- 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评估中伊文思蓝灌注视网膜铺片技术的改良和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背景 伊文思蓝(EB)灌注的大鼠视网膜铺片是实验研究过程中观察血-视网膜屏障(BRB)功能的常用方法,但以往视网膜标本经固定液处理后透光性差,仅能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对实验设备要求较高. 目的 探讨EB灌注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后在PBS中制作透明视网膜标本,并用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BRB功能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M1个月组、DM 3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将质量分数2%链脲佐菌素(STZ)溶于0.05 mmol/L枸橼酸缓冲液,以60 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建立大鼠DM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1、3、6个月按45 mg/kg的剂量经大鼠股静脉注射30 g/L的EB溶液,注射后15 min摘除双侧眼球,立即置于PBS中完整剥离视网膜,将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并平铺于载玻片上,避光晾至完全透明,封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应用IPP6.0软件分析图像,测量EB渗漏区面积与视网膜面积的百分比. 结果 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和走行正常,EB在波长546 nm激发光下呈红色荧光,均匀充盈于血管腔.DM 1个月组大鼠视网膜背景荧光较对照组大鼠略增强;DM 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背景荧光进一步增强,视网膜血管呈现节段性扩张,可见明显的红色高荧光区;DM 6个月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粗细不均,部分走行迂曲,可见片状低灌注区及大量高荧光区.对照组、DM 1个月组、DM 3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EB渗漏区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05±0.02)%、(0.27±0.06)%、(1.17±0.1 8)%和(4.77±0.66)%,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5.800,P<0.001),其中DM 3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大鼠视网膜EB渗漏区面积百分比值明湿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338、43.475,均P<0.001). 结论 改良的EB灌注视网膜铺片技术操作简单,普通荧光显
- 董蒙陈松段红涛王月欣孔佳慧李泽东王昀
- 关键词:视网膜铺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PRAGUE-DAWLEY大鼠血-视网膜屏障伊文思蓝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趋化因子受体4通路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可移植性、组织修复能力强等特征,对于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MSC治疗应用研究中,细胞归巢以及向特定的目标细胞转化是其关键.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组成的SDF-1/CXCR4通路在MSC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控SDF-1/CXCR4通路诱导MSC归巢至视网膜分化为特定的视网膜神经元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 王健陈松
- 关键词:趋化因子CXCL12CHEMOKINECXCL12
- 玻璃体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由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体外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经玻璃体腔注射途径移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R模型对照组及NSC治疗组。DR模型对照组和NSC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于糖尿病成模后3个月,NSC治疗组大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2μl NSC悬液;DR模型对照组大鼠右眼注射等容量PBS;上述两组大鼠左眼及正常对照组大鼠双眼不给予任何干预。干预后1个月,采用伊文思蓝(EB)灌注血管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及渗漏情况;EB定量检测BRB破坏情况;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组间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检验。结果 EB灌注视网膜铺片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异常,无EB渗漏到血管外;DR模型对照组背景荧光增强,可见明显的EB渗漏高荧光区;NSC治疗组背景荧光略增强,EB渗漏区较DR模型组明显减少。EB渗漏定量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DR模型对照组及NSC治疗组EB平均渗漏量分别为(9.91±1.53)、(24.67±2.26)及(12.85±2.58)μg/g,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01,P〈0.01)。DR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平均EB渗漏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q=15.306,P〈0.05);NSC治疗组较DR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q=9.748,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形态正常;DR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细胞排列较紊乱,神经纤维层水肿明显,细胞核肿胀、体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NSC治疗组视网膜细胞较DR模型对照组略整齐,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hUCMSC诱导的NSC经玻璃体腔途径移植,能够改善BRB功能,减少早期DR大鼠血
- 董蒙张惟陈松王继明段红涛孔佳慧王月欣毕雪宋建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血视网膜屏障玻璃体内注射间质干细胞移植
- 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白细胞介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多肽分子,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中起重要作用。IL-1β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并参与诱导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凋亡。IL-10是一种抗炎因子,还能减缓细胞凋亡进程,改善神经症状。最新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通过调节IL-1、IL-2、IL-10等的分泌,抑制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新生血管生成,保护视神经,减轻DR炎症反应。因此,有必要对IL-1、IL-2、IL-10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MSCs对其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为深人研究MSCs治疗DR提供理论依据。
- 姜鉴洪陈松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单克隆抗体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对照研究。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经临床检查确诊的30例(30只眼)CNV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为便于统计分析,视力换算成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10gMAR)。采用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Ranibizumab0.05ml(含Ranibizumab0.5mg),治疗后1个月如发现CNV病灶扩大或新发病灶行再次注射治疗。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CR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个月,平均CRT为(290.23±79.16)μm,矫正视力平均为(0.62±0.31)logMA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1、4.79,P〈0.05)。治疗后3个月,平均CRT为(319.73±89.05)μm,矫正视力平均为(0.61±0.34)logMA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9、5.16,P〈0.05)。首次治疗后1个月CRT下降幅度最大。随访中未发现眼内感染等与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NV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视力。OCT可通过CRT值变化初步指导治疗,便于临床观察。
- 宫丽陈松王昀王德功林莉段红涛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抗体单克隆RANIBIZUMAB
- 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疾病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单独或联合使用某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共同培养,可诱导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某一谱系视网膜细胞分化。分化的MSCs可与受损视网膜细胞整合或通过分泌某些营养因子产生保护作用。文中就MSCs向视网膜细胞分化的方法、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多种视网膜疾病中潜在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 段红涛陈松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干细胞移植视网膜疾病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辅助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IVR)辅助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60例患者70只眼纳入研究。依据手术前是否行IVR治疗将患者分为IVR组和对照组。IVR组31例35只眼,对照组29例35只眼。IVR组于手术前3~4 d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然后行23G微创VRS。对照组直接行23G微创VRS。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1.8)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视网膜复位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IVR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注射及药物相关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手术后1周,1、3个月,IVR组玻璃体积血(VH)发生率分别为8.6%、0.0%、0.0%,对照组VH发生率分别为28.6%、17.1%、8.6%。两组手术后各时间点VH发生率比较,手术后1周及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56,P<0.05),手术后3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IVR组、对照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1±0.40、1.05±0.42,均较手术前提高。IVR组、对照组手术前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4.39,P<0.05)。IVR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较对照组提高,两组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IVR组、对照组手术后平均CRT分别为(297.6±79.8)、(347.6±85.0) μm,两组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IVR组、对照组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7.1%、94.3%,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IVR组、对照组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4
- 王德功陈松王昀林莉宫丽段红涛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6年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元功能的损害。治疗早期DR的研究从未间断,包括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细胞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MSCs具有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等能力,MSCs治疗DR可能有多种机制,通过MSCs体外培养和动物体内实验的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MSCs对DR进行早期干预后,其对DR的抗炎及神经保护等作用可改善DR视网膜功能,延缓DR的发展。就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陈莉陈松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