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102301-016)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2H指数:8
- 相关作者:张成岗卢一鸣李志慧李伟光谭锐更多>>
- 相关机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医学3.0与健康管理2.0将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早日实现被引量:8
- 2018年
- 以学术争鸣和观点述评的方式系统介绍医学3.0与健康管理2.0的观点和内容,通过对近年来因慢病导致死亡的数量远远超过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数的分析和思考,指出慢病防控几乎是人类输得最惨的一场战争。通过对慢病防控这场战争进行反思和总结,结合国内外医学领域(含中医和西医)相关研究,指出以往对慢病起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出现的认识不足和失误以及相应的防控策略出现的方向性、战略性错误是导致慢病失控的关键因素,为此,需要重新全面认识慢病起源,并将慢病起源指向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失衡所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这个关键点,其中的核心观点即"菌心说"学说认为,肠道菌群而并非大脑摄食中枢是驱动人体产生饥饿感,从而进行摄食的关键原因。为此,基于"饥饿源于菌群"与"慢病源于(肠道菌群向人体传递饥饿感而胁迫人体被动)摄食"所形成的"慢病源于菌群"的新观点,为将中医(医学1.0)和西医(医学2.0)升级到医学3.0阶段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顺应性地提出了健康管理2.0的新思路。由于近年来基于该新思路的技术方案已在肥胖、"三高"、荨麻疹、痛经等多种慢病(症状)的改善中陆续得到验证,因此进一步指出可将人体通过"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方式,理解为与人的三大功能(生物学功能、心理学功能、社会学功能)相对应的"两膜三区"新结构,即血脑屏障(BBB-1)和血菌屏障(BBB-2)这两个生物膜系统以及人体(肉体)、菌群(菌心)和人脑(认知)三个区域,其中肉体以人类基因组操作系统(OS/1)为代码运行,发挥为菌心和人脑提供能量(血糖)的作用,作为支撑菌心和人脑的支撑平台而存在,菌心以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操作系统(OS/2)为代码运行,赋予人体饥饿感、人体对不同种类食物和数量的客观偏好性以及欲望、情商等依赖于物质的心理相关事�
- 张成岗巩文静李志慧高大文高艳
- 关键词:慢病运动处方营养处方
- 呼吸道微生物组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近些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得以全面了解呼吸道中微生物组的组成,其中主要包括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相关研究表明呼吸道微生物组和多种呼吸道疾病密切有关,这为哮喘、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癌以及流感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文综述了呼吸道微生物组(细菌、真菌和病毒)与相关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邓增华王广舜张成岗
- 关键词:囊性纤维化肺肿瘤流感
- 基于表观基因组学的DNA元件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后基因组"时代,对基因组序列的功能注释,尤其是各种DNA调控元件的鉴定,已成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基因组复杂机制的瓶颈问题.最近,针对染色质状态图谱的大规模研究工作,揭示了各类DNA元件特征性的染色质修饰标记.这些研究结果推动了一系列基于有监督和无监督学习的DNA元件预测方法的产生,其中一些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基因组的DNA元件预测,并且已成为未知基因组的常规注释工具.这些预测方法因其算法特点和预测策略不同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DNA元件预测任务.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者需要联合使用多个预测方法来达到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平衡.尽管各类算法在DNA元件预测中都有一些成功的应用,但每一类算法都有其特有的弊端,需要使用者认真避免.本文回顾了前期和当下DNA元件预测方法的主要类型,全面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下一步可以改进的方向.本综述中的分析和观点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DNA元件预测算法的主要原则,进而在相关研究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
- 卢一鸣屈武斌张成岗
- 关键词:基因表达调控
- 基于“菌心说”学说从人菌平衡角度揭示中医“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
- "藏象学说"可以说是中医的灵魂,然而却一直难以为现代医学所理解,从而难以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实现。结合国际上关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以及我们实验室的大量实证性研究工作,我们意外发现有可能可以从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角度揭示...
- 张成岗
- 关键词:藏象学说经络中医西医微生物学
- 文献传递
- 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被引量:3
- 2020年
- 当前慢病高发的现实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巨大挑战。虽然众多医疗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付出巨大努力,然而如果仍然沿袭现有慢病防控模式和医疗改革理念,恐怕很难在近期内实现慢病防控的突破,迫切需要引入新思路,才有可能破解慢病高发这个难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报道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慢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甚至因果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此启发下我们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结合诸多文献报道证明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可改善多种慢病,为“慢病源于菌群”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提出“医学遗传学2.0”(Medical genetics 2.0,MG2.0)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复杂性疾病(主要指慢病)的致病因素优先归因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异常,而人类基因组异常则是跟随前者发生顺应性改变的结果,即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组异常是慢病的主要矛盾,人类自身的基因组异常是慢病的次要矛盾,两套基因组通过联立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人体慢病持续发展。如果只是通过纠正人类基因组异常,而忽视了纠正菌群基因组异常,则难以从根本上治疗慢病,因为异常的菌群基因组仍然会持续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慢病防控方面,建议医学遗传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可向肠道菌群等人体共生微生物领域进行深化,广泛开展以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为主、人类基因组为辅的人菌双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建立不同慢病的菌群图谱(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生命组学等相关研究),并研究纠正异常菌群图谱的方法(含靶向肠道菌群的新药研发),为慢病防控找到新出路。
- 张成岗
- 关键词:慢病
- 从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讨生物安全与传染病防控的新思路被引量:4
- 2020年
- 近年来发生的与传染病以及生物安全相关事件,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和近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以及合成生物学技术在人造生命方面的安全风险,提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重构、重建、重塑人类与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内外关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与慢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生命起源与协同进化的角度考虑,提出需要正视微生物本身应有的生存空间与生存逻辑,辩证分析并重构人与病毒、人与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从人菌共生、人菌共赢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善人体共生微生态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供新思路。
- 张成岗
- 关键词:生物安全肠道菌群
- 柔性辟谷技术改善高血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研究柔性辟谷技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影响,评价该技术在协助改善高血压症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招募30名高血压志愿者,研究过程分三个时期,即柔性辟谷前期、中期、后期各7d,每天均详细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BMI、体重、腰围等指标。进行柔性辟谷操作(中期)的七天时间内,以特殊益生元代餐进行柔性辟谷技术干预。测试均采用自身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高血压患者在柔性辟谷测试过程中的血压、BMI、体重、腰围均出现预期性下降。经过柔性辟谷干预,志愿者的收缩压(118.40±5.92mm Hg比干预前125.30±12.05mm Hg)、舒张压(75.56±2.32mm Hg比干预前77.25±4.72mm Hg)、BMI(27.53±4.74比干预前29.47±4.99)、体重(76.31±16.95kg比干预前81.71±18.04kg),腰围(101.40±9.49cm比干预前103.6±9.35cm)均显著下降。测试期间所有志愿者均无明显主观不适和体征。结论:柔性辟谷技术有望成为协助改善高血压症状的一种有效方法。
- 任青河黄江南黄荣杰梁丽峰陈可翔刘贺亮卢一鸣高大文李志慧张成岗
- 关键词:高血压体重控制肠道菌群益生元
- 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微生态为新药研发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被引量:26
- 2016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慢病高发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对医学和药学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化学药、生物药还是中药的研发与评价,都面临着如何显著提升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即增敏促效的极其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精准医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新药研发、老药新用等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由于目前不断认识到由人体共生微生物群体所构成的人体微生态系统尤其是肠道微生态系统在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与部分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因此,对于目前药物研发甚至当前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些核心思路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有从根本上对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正确分析,才有可能让新药研发在新的时期以创新的方式走出传统路线,为真正有效实现慢病防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本文结合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当前新药研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分别从人体、人体微生态和人体与人体微生态平衡这3个角度综合出发,破解当前慢病高发时期新药研发所面临和困扰的难题,期望能够促进新药研发以及慢病防控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我国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 张成岗
-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新药研发中药
-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观察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30只。改良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传统组采用传统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比较两组造模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改良组造模失败1只、死亡2只、成功27只,造模成功率90.00%(27/30);传统组造模失败4只、死亡6只、成功20只,造模成功率66.67%(20/30);两组造模成功率比较,P<0.05。改良组神经损伤1只(3.70%),传统组5只(25.00%),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24.04±2.87)min,传统组(49.95±5.79)min,P<0.01。改良组术中出血量(1.79±0.72)mL,传统组(3.53±1.07)mL,P<0.01。结论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成功率较传统线栓法高,神经损伤、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
- 孙长青贺玮李伟光李志慧张成岗
- 关键词:脑缺血损伤大脑中动脉栓塞线栓法动物模型
- 柔性辟谷技术减重及改善血压血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面向社区招募志愿者进行柔性辟谷,评价该技术对BMI、腰围、血压、血糖等的改善效果。方法:志愿者根据个人意愿选择连续7 d(连续组,n=21)或间歇性(每周连续5 d正常饮食、剩余2 d柔性辟谷,即5+2方式,连续进行3周;间歇组,n=5)柔性辟谷方式。分别在柔性辟谷前后和恢复饮食1周后检测志愿者的BMI、腰围、血压、血糖并记录,所有数据采用自身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志愿者柔性辟谷期间的主观感受。结果:21名志愿者顺利完成连续7 d柔性辟谷,5名志愿者完成间歇性(5+2)方式柔性辟谷。柔性辟谷后,所有志愿者的BMI和腰围均明显低于辟谷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饮食1周后与辟谷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志愿者的血压辟谷后均明显低于辟谷前,且均降至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恢复饮食1周后与辟谷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志愿者柔性辟谷后及恢复1周饮食后的血糖值均降至生理范围。血压、血糖正常者的血压、血糖在柔性辟谷后及恢复饮食1周后均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所有志愿者在柔性辟谷期间,无明显的不适反应,均可正常工作与学习。结论:柔性辟谷技术安全性较高,对降低体质量、减小腰围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于高血压、高血糖均表现出一定的改善效果,该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全新的自我健康管理方法。
- 卢宁巩文静李志慧高大文张成岗
- 关键词:高血糖健康管理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