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1647)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谷鹏飞赵琴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被引量:2
- 2012年
-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 谷鹏飞赵琴
- 关键词:身份认同
- 中国当代服饰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关系的嬗变
-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与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方...
- 谷鹏飞赵琴
- 关键词:身份认同
- 文献传递
-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身份认同被引量:4
- 2012年
- 艺术社会学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研究惯于将音乐作为一种对位式的单向身份认同方式,这一辨别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工业社会的消费逻辑合力绞断了这一单向的身份认同方式而使两者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认同关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每一次身份认同关系的变迁,其外在表现形式是自我风格的嬗变,而其背后所潜藏的却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制约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风格的认同阐释本质上也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 谷鹏飞
- 关键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身份认同大众文化主流意识形态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次修订的背景及其诠释学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崇高叙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2年发表后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修订,即:从1942年的讲话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的第一次修订,从1943年政治文本到1953年学术文本的第二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革命文本的第三次修订,以及从1965、1966年学术文本、革命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的第四次修订。这四次修订既是《讲话》文本去政治化与去工具化的过程,也是其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动力源自时代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文本自身衍变的历史需要。《讲话》文本因而显现出丰盈的历史诠释学意义。理解并认识这种意义,是今天我们正确看待《讲话》巨大贡献与历史局限的前提。
- 谷鹏飞赵琴
- 关键词:《讲话》政治文本
- 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与现代性的身份认同被引量:6
- 2012年
- 作为前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辅助形式,审美形式因其公共性精神本义而为上层阶级所据有;作为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审美形式因其符号性价值而为人们所争夺。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由此呈现出如下递进关系:特定的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审美形式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特定的审美形式经由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提升自己的符号价值,审美形式由此超出美学而进入政治哲学题域,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唯礼器信仰的前现代身份认同夸耀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价值,舍弃其所蕴涵的自然生命根基;唯形式扮饰的现代性身份认同高扬审美形式的符号性价值,忽略其所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二者均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现代社会生存论视野内,重返审美形式的源发性属性和自然生命根源,凸显审美形式的自律—他律性,以此建构自我—他者型的身份认同模式。
- 谷鹏飞
- 关键词:审美形式公共性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