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090102)

作品数:6 被引量:294H指数:5
相关作者:汪潇张增祥赵晓丽左丽君易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遥感
  • 4篇土地利用
  • 3篇耕地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数据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波动
  • 1篇维数
  • 1篇未利用土地
  • 1篇经济模型
  • 1篇经济学
  • 1篇经济学模型
  • 1篇计量经济
  • 1篇计量经济模型
  • 1篇耕地变化
  • 1篇耕地后备资源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张增祥
  • 5篇汪潇
  • 4篇赵晓丽
  • 3篇易玲
  • 3篇温庆可
  • 3篇左丽君
  • 2篇徐进勇
  • 1篇徐源璟
  • 1篇刘芳
  • 1篇李宗梅
  • 1篇王洁
  • 1篇刘斌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77
2013年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中国北方"三省一市"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与2012年共6期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计算了各个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岸线动态变化的原因。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总共增加了637.95km,年均增加53.16km。从区域上看,以天津市与河北省所在的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强烈;从时间过程上看,2008年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2011年是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变化强度为2.49%。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其中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最剧烈;历史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维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2;通过对大量海岸线动态引起的整体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海岸线长度增大(或缩减)会导致整体海岸线分形维数增大(或减小),并且呈正比例变化。从2000-2012年各时段海岸线动态对应的各类沿海工程的面积汇总情况来看,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分别占前三位,人类工程建设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最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影响相比,自然变化如河口淤积与侵蚀对海岸线影响比较小。
徐进勇张增祥赵晓丽温庆可左丽君汪潇易玲
关键词:海岸线分形维数遥感
近30年山东省沿海养殖用地遥感监测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山东省是我国的近海养殖大省,近30年来,养殖用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择山东省沿海养殖用地为研究对象,以TM/ETM+、CBERS、HJ-1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了1980年代末、2000、2005和2010年共4个时期的养殖用地信息,并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重心迁移、景观破碎度等模型,研究近30年山东沿海养殖用地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山东沿海地区养殖区面积呈增加趋势,养殖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最大,为16.95%,2000至2005年下降到5.63%,2005至2010年最小,为5.19%。(2)养殖用地变化表现出空间异质性,东营市养殖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共净增加608.22 km2,其次为滨州市和威海市,青岛市和潍坊市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近30年养殖区的破碎度增加了4.5倍,养殖区的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4)增加的养殖用地主要源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和耕地,而减少的养殖用地主要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
徐源璟张增祥汪潇温庆可刘芳李娜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
Spatial Exploration of Multiple Cropping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Econometric Model被引量:6
2013年
This study explored spatial explicit multiple cropping efficiency(MCE) of China in 2005 by coupling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 an econometric model-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We firstly extracted multiple cropping index(MCI) on the basis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p phenologies and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 value.Then,SFA model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MCE,by considering several indicator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s inputs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and the extracted MCI was the output.The result showed that 46%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in 2005 was multiple cropped,including 39% doublecropped land and 7% triple-cropped land.Most of the multiple cropped land wa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of Great Wall.The total efficiency of multiple cropping in China was 87.61% in 2005.Southwestern China,Ganxin Region,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Huanghuaihai Plain were the four agricultural zones with the largest rooms for increasing MCI and improving MCE.Fragmental terrain,soil salinization,de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and loss of labor force were the obstacles for MCE promotion in different zones.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theoretically reliable for MCE extraction,wherea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 to be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most proper indicator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s the inputs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ZUO Li-junWANG XiaoLIU FangYI Ling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复种指数经济学模型遥感数据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被引量:145
2014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赵晓丽张增祥汪潇左丽君刘斌易玲徐进勇温庆可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耕地变化
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被引量:59
2013年
为了增强对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利用和管理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生态保育水平,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文中采用LandsatTM、CBERS、HJ1、"北京一号"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1980s末、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共6期)分析未利用土地的时空演变,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布密度模型、未利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模型、重心模型和转移矩阵等数学方法分析未利用土地的时空演变格局。基于这些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揭示出中国未利用土地近30a来的演变特征:1)中国未利用土地总量持续减少,共净减少了11545.14km2,且在除了1995-2000年的其余4个监测时段均为净减少,但减少量趋缓。2)中国未利用土地的动态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在2005-2008年达到峰值0.06%后逐渐减小。3)中国未利用土地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净减少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省,共净减少了4469.08km2,其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净减少了3725.93km2;净增加最多的是内蒙古地区,共净增加了2942.44km2。同时未利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也呈差异性分布,黑龙江省和山东省总体处于高度减少区,甘肃、宁夏和吉林省总体处于中度减少区,内蒙古地区总体处于中度增加区。4)未利用土地与耕地、草地、水域间的相互转化较为剧烈。未利用土地减少去向主要以草地生态恢复、耕地开垦、水域面积扩展等占用为主,同时伴随着因草地退化、耕地撂荒退化和水域干枯水面缩减后成为未利用土地的状况。5)作为中国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的重心已经由东北的黑龙江省向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转移。近30a来中国的未利用土地格局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有的变化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有的变化确加剧了当�
易玲张增祥汪潇刘斌左丽君赵晓丽王洁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数学模型未利用土地耕地后备资源
广西LUCC过程与气候波动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近20年广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过程与气候波动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方法】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的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近20年广西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结合199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环境因子逐步订正方法估算农田生产潜力。【结果】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近20年广西耕地面积净减少了20843.81ha。在1990~2010年平均气候条件下,广西林地变耕地动态对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增加贡献最大,占新开垦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80.73%;耕地变建设用地动态使农田生产潜力总值减少最多,占流失耕地农田生产潜力总值的74.39%。当耕地保持20世纪80年代末状态不变时,气候波动使1990-2010年广西水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旱地生产潜力均值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建议】广西新开垦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不及流失耕地的农田生产潜力,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因此要求在强调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平衡,一方面要防止优质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土改水、节水灌溉等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弥补由优质耕地减少和气候变化给粮食产量带来的损失。
徐进勇张增祥李宗梅赵晓丽汪潇刘斌
关键词:耕地土地利用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