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53)

作品数:4 被引量:88H指数:4
相关作者:钱正安宋敏红栾晨蔡英吴统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气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环流
  • 1篇汛期
  • 1篇雨期
  • 1篇中国西北干旱...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汽源
  • 1篇前汛期
  • 1篇渭河流域
  • 1篇西北干旱
  • 1篇西北干旱区
  • 1篇流域
  • 1篇梅雨
  • 1篇梅雨期
  • 1篇华南前汛期
  • 1篇华西秋雨
  • 1篇环流型
  • 1篇江淮梅雨
  • 1篇江淮梅雨期
  • 1篇降水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渭南市气象局

作者

  • 3篇宋敏红
  • 3篇钱正安
  • 2篇蔡英
  • 2篇栾晨
  • 1篇梁生俊
  • 1篇王式功
  • 1篇王安宇
  • 1篇吴统文
  • 1篇俞亚勋
  • 1篇武麦凤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夏半年西太副高位置与东亚季风雨带(区)的气候联系被引量:30
2013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东部的夏季风降水气候,利用1951-2005年中国实测日雨量和美国NCEP/NCAR 1982-1994年逐日高度及风场再分析资料,绘制了多站多年逐候平均雨量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西脊点多年逐候平均位置图,揭示了夏半年西太副高位置与东亚季风降水雨带(区)的气候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西太副高西脊点位置的相对稳定阶段及大幅度东缩西伸突变与季风雨带(区、期)关系密切。平均说,在西太副高北进东缩期,当西脊点相对稳定在菲律宾西北面海域、台湾海峡西北面及日本西南面海域时,将分别带来29-33候的华南前汛期、35-40候的江淮梅雨期及42-49候的北方多雨期;我国西北(西南)区秋雨则是副高南撤期50-52(55-61)候明显西伸并滞留在台湾海峡西北面(粤、桂沿海)的产物;而27-28(47-48)候的西太副高大幅度东缩(西伸)突变则指示夏季风即将爆发(开始南撤)的先兆。(2)揭示了西北区东部的关中汉中区和其余部分的降水气候分别主要受江淮梅雨和北方雨期影响等平均事实和特征。(3)长序列的单站逐候平均雨量图和西太副高西脊点逐候平均位置图不失为东亚夏季风降水气候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工具。
俞亚勋王式功钱正安宋敏红王安宇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西秋雨
渭河流域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存在持续的强东风,为连续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各种有利条件的相互作用,造成该区持续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甚至形成类似于夏季对流性天气中出现的次级环流,是这次连续降雪过程的主要抬升机制。高空西风急流位置的迅速抬高和突然下降对降雪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雪以上的降雪发生前,高层比湿先增强,随后低层比湿迅速增大,渭河流域700hPa比湿值≥3 g.kg-1的湿舌形成之后,强降雪开始。
武麦凤梁生俊李春娥
关键词:渭河流域次级环流
西北区西部夏半年强降水分布与变化特征被引量:24
2012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西北区西部104个测站1961—2007年5-10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近47年该区夏半年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北区西部强降水日数东多西少。最多出现在半湿润的青海高原东缘,次多出现在半干旱区的天山和祁连山区,位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的南、北疆盆地边缘及柴达木盆地西部,很少或从未出现过强降水日。(2)更干旱的该区西部比青海高原似更易出现强降水极大值,特别是位于峡谷、山口及冷空气通道的巴仑台、乌鲁木齐、阿合奇、若羌及阿左旗等地。(3)该区强降水日出现的最早时间呈"东、西两头早,中间晚"的格局,而最迟时间则反之。(4)该区强降水日出现频数虽呈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天山地区),但增长趋势并不显著。
栾晨宋敏红蔡英钱正安
西北干旱区夏季强干、湿事件降水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再分析被引量:32
2015年
为深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首先,梳理和评述了过去50年西北干旱区水汽输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接着,利用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近50年的实测降水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挑选更多有代表性的强干、湿日(月)事件,再进行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西北干旱区各地的干、湿环流研究共识多,进展快;而水汽输送分析依旧众说纷纭。(2)过去的水汽输送分析联系降水环流不够;针对西北干旱区降水特点不够;还应加进数值模拟等分析手段。(3)在本文诊断分析和先前数值模拟基础上,指出西北内陆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南沿海一带,它借助西行台风、西伸了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柴达木低压等多个天气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急流、西侧南风低空急流及河西偏东风等三支气流的次第密切配合,首先,水汽被输送到四川盆地;接着,被北输到西北区东部;继而,再被接力西输到河西走廊及南疆盆地东部。谓之"三支气流+两个中转站的三棒接力"式水汽输送模型。它是夏季输向西北内陆旱区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
蔡英宋敏红钱正安吴统文栾晨
关键词:中国西北干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