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2-006)

作品数:23 被引量:367H指数:11
相关作者:尹伟刘春燕赵双丰张枝焕何治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盆地
  • 10篇鄂尔多斯盆地
  • 8篇成藏
  • 7篇延长组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砂岩
  • 4篇化学特征
  • 4篇储层
  • 3篇油气
  • 3篇源岩
  • 3篇致密砂岩
  • 3篇碎屑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蓬莱镇组
  • 3篇气藏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成藏体系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化工...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化
  • 2篇中国石化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股份...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8篇尹伟
  • 5篇刘春燕
  • 5篇张枝焕
  • 5篇赵双丰
  • 3篇胡宗全
  • 3篇陈纯芳
  • 3篇何治亮
  • 3篇樊爱萍
  • 3篇秦黎明
  • 3篇李松
  • 2篇万甜甜
  • 2篇郑和荣
  • 2篇金之钧
  • 2篇杨仁超
  • 2篇孙冬胜
  • 2篇刘杏
  • 2篇马立元
  • 1篇伍新和
  • 1篇向奎
  • 1篇裴琴琴

传媒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3篇沉积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世界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异重流沉积新发现被引量:51
2015年
水下重力流沉积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油气工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深湖相沉积中,发现一种不同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滑塌浊积岩的重力流成因砂岩。其沉积特征为一系列向上变粗的单元(逆粒序层)和向上变细的单元(正粒序层)成对出现;每一个粒序层组合内部的泥质含量变化(高—低—高)与粒度变化一致;上部正粒序层与下部逆粒序层之间可见层内微侵蚀界面;砂岩与灰黑色纯泥岩、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互层;粉砂质泥岩层内也表现出类似的粒度变化特征。通过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认为该岩石组合形成于晚三叠世深湖背景下的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沉积。其沉积产物——hyperpycnite(异重岩?)以发育逆粒序和层内微侵蚀面而区别于其它浊积岩,逆粒序代表洪水增强期的产物,上部的正粒序层为洪水衰退期的沉积,逆粒序—正粒序的成对出现代表一次洪水异重流事件沉积旋回;层内微侵蚀面是洪峰期流速足以对同期先沉淀的逆粒序沉积层侵蚀造成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异重岩的发现,不仅为探索陆相湖盆环境下的异重流沉积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对于深水砂体成因研究、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杨仁超金之钧孙冬胜樊爱萍
关键词:异重流重力流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碎屑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砂体为例被引量:35
2012年
致密化储层是困扰和制约低孔、特低渗储层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碳酸盐胶结作用较为发育,是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系统地探讨了碳酸盐致密化储层的成因,首次将碳酸盐胶结作用划分为内源碳酸盐胶结和外源碳酸盐胶结两个成岩阶段与类型,指出这两种成岩作用的本质区别是碳酸盐流体的来源和成岩作用的时期不同.借助各种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内源碳酸盐胶结的流体源自岩石内部,其胶结物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故矿物颗粒自形程度较好,且存在后期被溶蚀现象,使储层孔隙度提高3%~8%,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而外源碳酸盐胶结的流体源自富含有机质的泥岩中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与水的结合,由于物化条件的变化,在砂体中溶蚀、扩散、运移,并充填剩余孔隙,因此,属成岩晚期产物,且多呈基底式胶结,使岩石孔隙度骤然降低,严重地破坏了储层物性,导致该区长6储层的局部致密化,影响了油气的富集.而部分形成于砂体顶部的致密层可构成碳酸盐成岩圈闭,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本文在对碎屑岩中致密化储层成因机理探讨的基础上,指出了碳酸盐致密化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该区石油勘探的方向和有利区带,对碎屑岩致密化储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刘春燕郑和荣胡宗全尹伟李松
关键词:延长组
三江盆地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生烃条件评价被引量:3
2012年
对三江盆地前进坳陷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与依舒地堑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泥岩发育,其中宝泉岭组泥岩最为发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从宝泉岭组二段—宝泉岭组一段—达连河组逐渐增大,有机质类型也有逐渐变好的趋势,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低,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达连河组和宝泉岭组一段下部的泥质岩是西大林子凹陷的有效烃源岩。西大林子凹陷应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李中元马立元陶冶孙宜朴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古近系三江盆地
中国中西部大型盆地差异演化与碎屑岩油气响应被引量:4
2016年
以碎屑岩油气成藏体系为核心,将中西部大型盆地(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和塔里木)置于统一时空体系,分析晚古生代以来原型及其更迭对成藏体系形成、分布的控制与油气响应,明确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构造体制转换期的原型沉降结构差异约束了主力烃源岩及源内、内源近源成藏体系的形成与分布,原型更迭产生的构造形变决定了内源远源、外源与混源成藏体系的时空展布。不同成藏体系的油气行为受中、新生代陆内体制原型的叠加改造控制,表现为:1转换期前渊叠加产生的差异性构造沉降控制了内源近源成藏体系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近隆起/斜坡相对富集;2燕山晚期以来的掀斜隆升改造致使早期近源油气藏发生调整与贫化;3燕山期以来的断裂改造控制了近源成藏体系油气局部富集高产与内源远源、外源成藏体系油气藏的形成。中部盆地碎屑岩油气勘探主攻方向为燕山期隆起斜坡区内源近源、源内成藏体系,西部盆地优先选择活动隆起压扭性断裂发育区的内源远源、外源成藏体系。
方成名黄泽光
关键词:成藏体系盆地原型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延长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型致密储层,具有粒径中等到细,分选中等到好,磨圆度较差,成分成熟度低的特点。通过岩心观测、薄片鉴定等手段,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对研究区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是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孔隙演化改善最为重要的是溶蚀作用。根据成岩序列分析,认为该区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另外通过镜下描述,对长8段主要孔隙类型做出总结,最主要的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孔隙度演化研究表明:早起压实作用使原生粒间孔隙度下降约16%左右;随着埋深加大,泥质胶结以及绿泥石膜的相互作用,孔隙度继续缓慢下降5%左右;随后通过溶蚀作用对孔隙度的改善,使次生孔隙度增加5%~7%;之后孔隙度持续下降,伴随着裂缝作用等的轻微改善,最终形成在7%~13%之间。
徐梦龙何治亮刘春燕刘焕涛尹伟
关键词: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孔隙类型孔隙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对鄂南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成藏的烃源条件、储集层形成机理和圈闭特征的研究认为,早奥陶世,黄陵古隆起分割秦岭坳拉槽与华北海,并在古隆起北侧形成蒸发台地斜坡云坪相膏云岩沉积。加里东运动期,黄陵古隆起随同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其北坡不同层位膏云岩、含膏白云岩差异溶蚀形成各类孔隙型储集层,并以探井钻遇的蜂窝状膏溶细晶白云岩、针孔状膏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白云岩为代表广泛分布。海西—印支期,黄陵古隆起处于有利于接受秦岭坳拉槽运移流体的部位,目前已在其南北两翼发现较多的含沥青古油藏显示。古油藏中的石油在晚侏罗—早白垩世高古地温热演化阶段转化成天然气,可为富县斜坡提供充足的天然气源。米脂坳陷致密岩性带为风化壳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区域圈闭条件,从而使富县—甘泉地区成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刘春燕宗敏许化政李松胡宗全尹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不同低毒性替代试剂抽提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2013年
三氯甲烷是岩石可溶有机质抽提常用的溶剂,但由于其较强的毒性,有必要寻找低毒高效的替代溶剂。比较了6种抽提方法的利弊,并且结合前期的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影响的成果,探讨了6种抽提方法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方法得到的芳烃化合物的分布及相关参数基本接近,仅B方法的化合物的抽提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于其余方法;而E方法的抽提效果更佳,甲基萘化合物的分布相对高一些,更有利于参数的计算,而其余的菲、三芴及四环与五环芳烃化合物的分布及参数接近。结合饱和烃的分布总体认为,E方法更有利于抽提,并且更加环保低毒,而高含量甲醇与丙酮及三氯甲基毒性大一些,对人体有害,从而选择V(二氯甲烷)∶V(甲醇)=98∶2为更可靠的抽提试剂。
朱雷秦黎明朱丹马军裴琴琴陈伟粱
关键词:低毒性抽提可溶有机质
鄂尔多斯镇泾地区延长组成藏体系与油气富集模式被引量:22
2015年
在典型油藏解剖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划分原则,结合烃源岩、源储组合样式、油藏特征、成藏机制等,将镇泾地区延长组划分为近源—接触式成藏体系和近源—跨越式成藏体系2类。前者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源储紧邻,为直接接触,具有"近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短,运移动力主要为源储压力差,输导体系为砂岩(微裂缝),隐性输导,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优质烃源岩、有利砂体和裂缝,油气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接触式‘源、相、缝’控";后者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为主,源储为跨越式接触关系,具有"远源成藏"特征,运移距离较长,运移主要动力为源储压力差和浮力,输导体系以断裂—砂体为主,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通源断裂、有利砂体和裂缝,富集模式可概括为"近源—跨越式‘断、相、缝’控"。
肖承钰尹伟张颖徐士林杨渔刘振峰
关键词:成藏体系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红河油田延长组长8段油气输导体系及运聚模式被引量:11
2016年
综合地质、录井、测井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对红河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油气输导体系(包括输导层及断裂)进行研究,分析油气输导体系发育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关键时期的控制作用。利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研究区油气成藏关键时期的古动力,结果表明,在延长组长8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超压系统,且超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古动力。在延长组油气输导机制及油气运聚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在超压系统内长8段油气输导体系是由有效输导断裂及与其连通性良好的输导层共同构成的断—缝—砂输导体系。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沿压力差方向向有效低势区聚集,具有侧向封闭条件或物性"甜点"以及有效低势区的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是研究区下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贾京坤尹伟邱楠生陈纯芳周末缪巍
关键词:延长组输导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8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被引量:40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通过对其20余口井的岩心观测、测井和录井分析,结合显微镜、铸体薄片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配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的分析,认为镇泾地区D工区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并且含有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沉积相以辫状河三角洲亚相为主,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可提供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空间,河口坝微相物性次之,亦可作为储层的有利区域。通过分析储集物性与砂岩粒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中砂岩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通过对研究区成岩机理的研究,认为影响砂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为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使该区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减少,埋深2 400 m以上孔隙度小于10%;胶结作用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岩作用,既可通过胶结物的生成减少岩石的孔隙,又可通过抑制压实作用的进一步进行从而保持颗粒间的距离;溶蚀作用为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尤其是深部储层中两期溶蚀作用的发生,使孔隙度得以改善,从而使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变得更加有利。
徐梦龙何治亮尹伟王瑞刘春燕
关键词: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