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1804)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杨治华张文健娄晋宁刘虹麟冉宇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肿瘤
  • 4篇血管
  • 4篇内皮
  • 4篇干细胞
  • 4篇肝癌
  • 3篇血管内皮
  • 3篇微血管
  • 3篇微血管内皮
  • 3篇抗体
  • 3篇功能性
  • 3篇埃他卡林
  • 3篇靶向
  • 3篇靶向治疗
  • 2篇单克隆
  • 2篇单克隆抗体
  • 2篇蛋白
  • 2篇低氧
  • 2篇低氧暴露
  • 2篇肿瘤干细胞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中日友好医院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赛德维康...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7篇杨治华
  • 6篇娄晋宁
  • 6篇张文健
  • 5篇刘虹麟
  • 5篇冉宇靓
  • 4篇许世清
  • 4篇彭亮
  • 3篇孙立新
  • 3篇张晓艳
  • 3篇汪海
  • 3篇孙力超
  • 3篇容雁
  • 2篇张雁芳
  • 2篇贾勇圣
  • 2篇韩文志
  • 2篇刘卫
  • 2篇黄景慧
  • 2篇王在
  • 2篇王培刚
  • 1篇遇珑

传媒

  • 5篇中国肿瘤生物...
  • 3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一组织来源的肝癌干细胞分化能力异质性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比较肝癌干细胞的不同单细胞克隆的体外分化能力,分析同一组织来源的肿瘤干细胞分化能力是否具有异质性,以进一步明确肿瘤干细胞的分化特性,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对肝癌干细胞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获得的单细胞克隆通过MTT测定比较其增殖能力。然后分别挑选增殖速度较快和较慢的3个克隆,采用RT-PCR方法比较其干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对干细胞标志表达水平高的3个克隆(A2、A3和B2)进行向成骨、软骨和脂肪方向的诱导分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诱导前后成骨、软骨和脂肪标志分子的表达。结果获得的20个单细胞克隆增殖能力不同,并且增殖能力快的克隆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133、Oct4、c-kit、SCF、nestin比增殖能力慢的克隆强。向成骨方向诱导后,A2、A3和B2克隆I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4.71±0.11)、(2.13±0.15)和(3.82±0.3)倍;骨钙素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8.55±0.18)、(7.02±0.03)和(7.91±0.09)倍,说明A2克隆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最强。向软骨方向诱导后,B2分化能力最强,软骨标志分子蛋白聚糖和II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上调(25.01±0.19)倍和(17.49±0.19)倍,而在A2未发生明显变化,A3只轻微上调。向脂肪方向诱导后,A2、A3和B2克隆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6.12±0.15)、(11.45±0.36)和(12.41±1.03)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4.92±0.02)、(9.54±0.18)和(8.96±0.11)倍。结论来源于同一组织的肝癌干细胞在分化能力上具有异质性,这可能是导致肿瘤组织异质性的原因之一,也提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需要联合用药。
刘虹麟许世清彭亮王在房青娄晋宁秦蕾王培刚张文健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细胞分化间质细胞
杂交瘤单抗4F11识别CD90^+肝癌干细胞并抑制其侵袭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筛选识别肝癌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体外的抗肿瘤作用,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分析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中是否存在肝癌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H-CC97H细胞及其成球细胞中7种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以及MHCC97H细胞中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90和不同杂交瘤单抗3G7、4F11、11C9、15B7、15D2识别抗原的共表达情况。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和CCK8法检测单抗4F11对MHCC97H细胞及其成球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单抗4F11对MHCC97H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结果:PKH26染色实验显示,MHCC97H细胞球体由单个肝癌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MHCC97H细胞球中CD90+MHCC97H细胞比例较亲本MHCC97H细胞显著增加[(18.0±7.5)%vs(2.3±1.0)%,P<0.05]。杂交瘤单抗4F11、3G7、11C9、15B7、15D2均能识别MHCC97H细胞中CD90+MHCC97H细胞,其中单抗4F11对CD90+MHCC97H细胞的识别比例为(47.2±4.4)%,其对MHCC97H成球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远大于对亲本MHCC97H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9.4±3.8)%vs(12.0±2.2)%,P<0.05]。单抗4F11抑制MHCC97H细胞成球,抑制率达(58.0±20.8)%。单抗4F11能显著抑制MHCC97H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抑制率分别为(48.6±5.1)%和(47.6±3.6)%。结论:杂交瘤单抗4F11能特异性识别CD90+肝癌干细胞,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可作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候选抗体药物。
王云霞容雁张晓艳孙立新杨治华孙力超冉宇靓
关键词:肝肿瘤肝癌干细胞单抗靶向治疗
食管癌侵袭转移功能性抗体的制备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制抗人食管癌侵袭转移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确定其抑制食管癌转移的特性。方法:用5例新鲜肺转移性食管癌原发瘤标本中分离的有核细胞免疫6只BALB/c小鼠。选择高血清效价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采用HAT在甲基纤维素中选择培养。使用活细胞免疫荧光,迁移、侵袭、黏附、细胞增殖等方法筛选和鉴定有治疗价值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结果:细胞融合挑选单个集落1260个。经活细胞免疫荧光筛选获得545株识别食管癌细胞膜蛋白的单抗。再通过免疫组化筛选获得了485株不与正常人食管组织反应的相对特异的单抗。通过对迁移、侵袭、黏附、增殖等功能筛选获得70株抑制迁移、32株抑制肺内皮黏附的相关单抗。结论:采用高通量制备、筛选、鉴定功能性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了多株能够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转移相关生物学行为和功能的单抗。
遇珑胡海周转潘建杨治华冉宇靓
关键词:食管癌
人肝癌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特点及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人肝癌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liver cancer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LCMVEC)上黏附分子表达的特点及其对免疫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LCMVEC,以人肝窦内皮细胞系(liver sinusoid endothelial cell,LSEC)作为正常对照。通过细胞ELISA方法比较多种黏附分子在两种内皮细胞上的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荧光染料BCECF标记,将其与HLCMVEC或LSEC共培养,随后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连续光谱荧光仪检测PBMC在两种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能力;此外,共培养前分别预加各种黏附分子的功能抗体,然后分析各种黏附分子在PBMC与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和迁移中的作用。结果:HLCMVEC表达CD31、CD3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的水平低于LSEC(P<0.05),表达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LSEC(P<0.01),但表达整合素αvβ3和αvβ5明显高于LSEC(P<0.01)。PBMC在HLCMVEC上的黏附和趋化剂诱导下的跨内皮迁移均显著低于LSEC[黏附:(205.5±46.0)vs(330.5±48.4)个,迁移:(49.0±10.6)vs(110.0±19.2)个,均P<0.01];该黏附和迁移可被ICAM-1、ICAM-3、VCAM-1抗体明显阻断(P<0.01),抗CD31抗体对黏附阻断不明显但能阻断跨内皮迁移(P<0.05)。结论:HLCMVEC特有的黏附分子表达特点抑制了PBMC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
朴秉国翟敏许世清徐雅平娄晋宁刘虹麟张文健
关键词:黏附分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埃他卡林对低氧暴露大鼠脑和肺微动脉选择性扩张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低氧暴露对大鼠脑和肺微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埃他卡林(Ipt)对以上微动脉的扩张作用特征。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常压常氧组(control)和低氧暴露组(hypoxic),后者置于常压低氧暴露舱内(O27.8%)8 h。分离大鼠管径为(204±5)μm的脑基底动脉、肺微动脉组织,利用DMT微血管张力测定仪在6nmol/L内皮素-1(ET-1)致血管预收缩条件下,利用乙酰胆碱(ACh)考察微动脉内皮功能及观察不同浓度Ipt对脑和肺微动脉张力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常压常氧组对比,10-5 mol/L乙酰胆碱(ACh)对低氧暴露脑肺微动脉扩张率显著降低(P<0.05);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Ipt在(10-11~10-3)mol/L对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呈剂量依赖性扩张作用,明显强于对常压常氧组(P<0.01),在(10-11~10-3)mol/L对低氧暴露脑微动脉呈剂量依赖性扩张作用,但与常压常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低氧暴露可导致脑基底动脉和肺微动脉内皮功能受损,Ipt具有选择性增强扩张低氧暴露肺微动脉的作用,但不影响以上条件低氧暴露后脑基底动脉的扩张作用,提示该药可应用于改善低氧暴露所致的肺微血管收缩,为Ipt发展为新型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黄景慧韩文志金鑫刘卫汪海
关键词:埃他卡林低氧基底动脉微血管内皮
埃他卡林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的选择性扩张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Ipt)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扩张作用特征。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低氧暴露组,置于常压低氧舱内(O210%±0.5%)8 h/d,每周6d,和低氧暴露+醋氮酰胺(Acz)干预组(灌胃给予Acz 80 mg/(kg.d))。12周后分离大鼠管径为(197±4)μm的肺微动脉组织,利用DMT微血管张力测定仪在6 nmol/L内皮素-1(ET-1)致血管预收缩条件下,考察不同浓度Ipt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张力变化并利用ACh考察肺微动脉内皮活性。结果:与常压常氧组对比,10-5mol/LACh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舒张率显著降低(P〈0.01),而与80 mg/kg Acz干预组肺微动脉舒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pt在(10-11~10-4)mol/L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呈剂量依赖性舒张作用,与80 mg/kg Acz干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常压常氧组肺微动脉无明显的舒张作用。结论: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Ipt可选择性扩张低氧暴露肺微动脉;Acz可改善低氧所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但并不影响Ipt对低氧暴露肺微动脉的选择性扩张作用。
黄景慧韩文志张雁芳段瑞峰邓浩浩郭玉红刘卫汪海
关键词:埃他卡林低氧肺动脉高压微血管内皮
microRNA-145在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microRNA(miRNAs)是一类非编码蛋白质的单链小RNA,由内源基因编码,主要功能是负性调节靶基因的表达。目前发现microRNA多定位于肿瘤相关的脆性位点,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miR-145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microR-NA,可以靶向多个肿瘤相关基因,参与肿瘤生长、转移侵袭和肿瘤血管生成。并且,miR-145可以调控细胞重新编程基因OCT4、SOX2、KLF4和C-MYC的表达,由于这些基因也具有癌基因的特性,因此miR-145在肿瘤干细胞中的作用也受到关注。本文就miR-145在肿瘤中的这些作用进行综述。
贾勇圣张文健娄晋宁
关键词:肿瘤抑制作用基因编码肿瘤相关基因肿瘤血管生成编码蛋白质调节靶基因
CPNE5的A结构域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核因子κB活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CPNE5的A结构域(AD)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核因子κB(NF-κB)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用PCR法扩增AD序列,将其构建EGFP-N1载体上,在真核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AD-GFP。以连有κB序列和表达水平受κB序列调控的荧光素酶基因的质粒为报告基因载体,将EGFP-N1、AD-GFP质粒分别与报告基因共转染到HEK293细胞中,经TNF-α处理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检测它们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构建了AD-GFP质粒;A结构域能够显著抑制NF-κB转录活性(P<0.05);AD对NF-κB转录活性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CPNE5的A结构域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NF-κB的转录激活活性。
吴彦瑞王晓文靳雁斌吴海涛丁学峰刘淑红吴燕范文红范明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逆转心室重构及其内皮细胞机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Ipt)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大鼠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多点皮下注射ISO致大鼠心室重构,连续灌胃给药Ipt 3 mg/(kg.d)6周,RM-6000八导生理记录仪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称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Masson’s染色检测心肌间质胶原容积,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内皮素-1(ET-1)和前列环素(PGI2)含量。结果:ISO皮下注射完,经过6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心功能明显受损,其心室重构的特征包括心脏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组织Hyp含量显著增高;血浆中ET-1含量明显升高,PGI2含量明显降低;Ipt治疗6周后可显著逆转心室重构,降低ET-1含量,升高PGI2含量。结论:Ipt可逆转ISO诱导大鼠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与Ipt保护内皮细胞功能,调节ET-1和PGI2系统的功能平衡相关。
钟明利汪汇周红敏张雁芳崔文玉龙超良段炼汪海
关键词:埃他卡林异丙肾上腺素心室重构PGI2
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5A1的靶抗原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转位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抗肺癌单克隆抗体15A1的靶抗原在肺癌细胞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和转位的特征,研究15A1的体内外抑瘤功能,为肺癌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及靶标。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及细胞流式术检测单克隆抗体15A1靶抗原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免疫组化分析其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CCK-8法和裸鼠移植瘤体内抗体抑瘤实验评估该单克隆抗体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单克隆抗体15A1识别的抗原在人肺腺癌细胞(A549、ANIP-973、GLC-82、Calu-3、H157、H1299)、人肺鳞癌细胞(GLC-P、H520)、人小细胞肺癌细胞(H446、H209)、人大细胞肺癌细胞(PG、H460)共12种细胞的胞内及胞膜上均有表达,肺腺癌细胞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肺癌细胞;该抗原在75%的人肺癌组织中非常特异地上调表达。该抗原在肺腺癌细胞中相当一部分从胞核转位至胞质,在肺鳞癌细胞中仅有小部分从细胞核转位至细胞质;转位抗原的一部分表达于膜表面,并同样是肺腺癌细胞的表达强度强于肺鳞癌细胞。该单克隆抗体体内外显著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抑瘤率在25%~80%。结论:单克隆抗体15A1在体内外能显著抑制肺癌的生长,其靶抗原在人肺癌组织和细胞中特异上调表达,并能以特定转位模式表达于肺癌细胞膜上,可能是一个肺癌靶向治疗的潜在靶标。
孙立新冉宇靓杨薇薇孙力超张晓艳容雁刘军杨治华
关键词:肺癌功能性单克隆抗体靶抗原靶向治疗转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