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2ZS025)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郭恋东杨蓉蓉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意识流
  • 2篇代文
  • 2篇译介
  • 2篇中国现代文坛
  • 2篇文坛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坛
  • 1篇中国现代主义
  • 1篇中国现代主义...
  • 1篇乔伊斯
  • 1篇现代主义
  • 1篇现代主义小说
  • 1篇小说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杨蓉蓉
  • 3篇郭恋东

传媒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现代文坛对乔伊斯的译介
2014年
中国现代文坛对乔伊斯的译介,存在一条并不显著却完整清晰的线索。通过现代文学30年间对其译介史料的梳理分析,可见中国现代文坛对西方现代主义先锋"意识流"的译介倾向:心灵启蒙与审美追求共存,同时审美追求又胜于心灵启蒙。这体现了译介在中国现代文坛除以工具性为其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文学性及审美自律性。
郭恋东杨蓉蓉
关键词:意识流乔伊斯译介
论“意识流”在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被引量:2
2013年
"意识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具有由"新"而"深"的流变倾向。五四时期有意误读的译介倾向在于建构"意识流"的"新"形象,特别是对其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的译介呈现出科学主义的表征。进入30年代,"意识流"的译介呈现出误读与理解的双向加深趋势,这既是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压制现代主义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一批具有世界主义眼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异质性文学实验的追求。40年代的"意识流"译介则呈现出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倾向,其作为一种"异质性现代主义文学先锋"的形象也得以建构。这一先锋形象的建立体现了中国现代学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深入认识,而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也与此紧密相关。
郭恋东杨蓉蓉
关键词:意识流译介中国现代文坛
“意识流”与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以“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郭恋东杨蓉蓉
关键词:意识流中国现代主义小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