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6)

作品数:2 被引量:91H指数:2
相关作者:吕昌河于伯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资源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土地
  • 1篇农业土地资源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耕地
  • 1篇耕地流失
  • 1篇耕地面积
  • 1篇耕地面积变化
  • 1篇工业化
  • 1篇边缘区
  • 1篇DPSIR模...
  • 1篇城市
  • 1篇城市边缘
  • 1篇城市边缘区
  • 1篇城市化

机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于伯华
  • 2篇吕昌河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被引量:49
2008年
该研究以北京顺义区为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在DPSIR框架下设计25个指标,系统评价1991-2002年间农业土地资源"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指数的时空特征。时间变化上,顺义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压力"逐步增强;系统的"状态"和"影响"呈不规则下降趋势;"响应"水平在2000年以前变化平稳,之后快速上升。空间分布上,"驱动力"高值区分布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压力"高值区分布在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系统的"状态"和"影响"具有空间"互补"的特点,"响应"与"驱动力"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适度发展工业和城市,科学施肥与养殖、降低农业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调整种养结构,建立"节地、节水"型农业,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和提高农业土地经济产出是提高农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的有效措施。
于伯华吕昌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
城市边缘区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被引量:42
2008年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资源紧缺而利用方式多样,土地利用变化既与城市发展有关又和粮食安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研究既必要又迫切。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1991-200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北京市顺义区耕地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990-2000年顺义区流失耕地的57%转为建设用地,43%转为生态用地。农用地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菜地和果园面积快速增加。工业发展是耕地流失的第一驱动力;人口城市化、房地产发展等加速耕地流失。
于伯华吕昌河
关键词:耕地流失城市化工业化城市边缘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