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4)

作品数:11 被引量:436H指数:7
相关作者:孙威樊杰董冠鹏吕晨马海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城市
  • 3篇资源型
  • 3篇资源型城市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主体功能区
  • 2篇主体功能区划
  • 2篇资源枯竭
  • 2篇经济地理
  • 2篇经济地理学
  • 2篇矿业
  • 2篇矿业城市
  • 2篇功能区
  • 2篇DEA模型
  • 1篇中国人口
  • 1篇中国资源
  • 1篇中国资源型城...
  • 1篇人口
  • 1篇生产率
  • 1篇生产率指数
  • 1篇生态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百色学院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省城乡规...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孙威
  • 2篇樊杰
  • 1篇常飞
  • 1篇张有坤
  • 1篇吕晨
  • 1篇张文忠
  • 1篇韩晓旭
  • 1篇盛科荣
  • 1篇李平星
  • 1篇徐勇
  • 1篇梁育填
  • 1篇张继飞
  • 1篇董冠鹏
  • 1篇王传胜
  • 1篇李洪省
  • 1篇马海龙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经贸导刊
  • 1篇城市规划
  • 1篇Chines...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李平星孙威
关键词:生态补偿经济地理学主体功能区划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被引量:33
2013年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但资源型城市是否真的区位偏远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识别一直没有给予回答。本文以国务院分3批确定的78个资源枯竭城市为对象,以资源枯竭城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与资源枯竭城市联系紧密的北京、上海、广州3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象,利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分类型和分地区的评价。研究发现:①从总体样本看,资源枯竭城市的确存在区位偏远现象,基于空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1=1.36(相对于省会城市)和β1=1.14(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基于时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2=1.65(相对于省会城市)和β2=1.16(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②从分类型看,不同省份和不同资源类型之间城市区位偏远度表现出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和森工型城市区位偏远度最大;③综合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分析结果,资源枯竭城市区位很偏远的城市,即α>1.5∩β>1.5,分别为18个和23个,分别占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23.1%和29.5%;区位不偏远的资源枯竭城市,即α≤1.0∩β≤1.0,分别为30个和35个,分别占到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38.5%和44.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不同区位条件的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孙威李洪省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区位识别方法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3
2020年
资源型城市是黄河流域分布较广和问题较突出的一类城市,提高城市效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利用DEA模型评价了2007—2017年黄河流域41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进行了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并不理想,2017年综合效率最优的城市只有39.02%,2015年以来城市间转型效率的差距有所扩大;②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但规模效率最优的城市数量先增后减,规模报酬递减趋势愈发明显,说明部分城市的转型效率存在投入冗余现象;③总体看,人均GDP、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显著为负;分类型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比对煤炭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采矿业从业人员占比对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不同城市间转型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
王晓楠孙威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DEA模型黄河流域
分类引导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
2011年
2007年,国务院38号文提出要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就业等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和2009年国务院分两批正式确定了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市辖区、林区、矿区、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地域分布广、资源类型多、发展水平差异大等特点,
孙威张文忠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焦点命题,但国内研究尚缺乏系统化视角下的整体性总结和结构化评述。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中的知识图谱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国内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载文年际变化及期刊分布、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和主要研究内容。结果表明:(1)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历经“缓慢启动”“快速发展”和“稳步调整”3个阶段;载文期刊的宽泛分布体现了研究论题的跨学科属性。(2)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初现端倪,但作者群之间、机构群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尚未显现;研究视角从早期侧重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单一维度,不断向考量低碳发展、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向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多元维度转变。(3)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资源型城市的定性定量判识、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制度设计、生态转型路径、转型模式提炼5个方面。面向未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重点,从继续加强基础理论探索与创新,深入开展自然、经济与社会复杂系统综合集成,不断完善空间治理和城乡规划研究内涵,以及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4个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启示。
张继飞蒋应刚孙威常飞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CITESPACEUCINET
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被引量:48
2010年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交通优势度评价是划分各类主体功能区,特别是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10个指标之一。本文采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的技术流程和评价方法,基于山西省107个县(市、区)级行政单元的单项指标和集成性指标的评价,分析了山西省交通优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①交通优势度呈"偏正态"分布,7.48%的县(市、区)具有突出的交通优势,23.36%的县(市、区)交通条件处于明显劣势。与全国交通优势度评价相比,山西省具有突出优势和具有明显劣势的县(市、区)比例明显偏高。②交通优势度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区域分异特点,太原、运城、长治、大同4大城镇密集区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大"字型的分布格局。这主要是由国家主干线建设、煤炭资源开发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是影响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的主要因素。但公路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若从盂县—永和划一条连接线,则该线以南以东地区公路网密度明显高于以西以北地区;在吕梁山区和黄河沿岸地区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值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太原—运城、太原—晋城两条公路网密集带。
孙威张有坤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被引量:119
2010年
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年和2008年我国2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综合效率最优;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最优的主要因素,但作用有所下降。从城市效率的分类特征看,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效率始终排在前列;人口规模与城市效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综合效率变化呈弱改善趋势;技术变化指数和生产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城市效率变化的分类特征看,西部地区的城市综合效率提高最明显;除钢铁型城市外,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综合效率都有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效率提高幅度大于大城市。
孙威董冠鹏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DEA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6
2009年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吕晨樊杰孙威
关键词:GIS空间自相关影响因素
试论矿业城市研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被引量:7
2009年
从空间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方面阐述对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就企业、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矿业城市发展目标的调整,提出矿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孙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矿业城市
西南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被引量:75
2012年
能源是贫困地区农户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本生计资产,过度采伐薪柴的能源消费行为是加剧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因素。西南山区既是我国贫困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本文选取在西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脆弱性都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基于946份调查问卷,采用Tobit模型对非商品性能源和商品性能源的消费比例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①地形特征对西南山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显著,薪柴和秸秆等非商品性能源受资源禀赋影响显著,而煤炭等商品性能源更多的是受市场距离影响。②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非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将下降,煤炭和电力等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将上升,但是西南贫困地区由于农户生计资产有限,收入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艰难。③家庭人均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事非农产业有助于西南山区农户增加商品性能源的消费比例,从而提升能源消费结构。
梁育填樊杰孙威韩晓旭盛科荣马海龙徐勇王传胜
关键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TOBIT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