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5)

作品数:11 被引量:518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成金金凤君李秀伟张文尝王姣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铁路
  • 3篇装箱
  • 3篇集装
  • 3篇集装箱
  • 2篇枢纽
  • 2篇物流
  • 2篇航运
  • 2篇港口
  • 2篇城际
  • 2篇城市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新中国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演进
  • 1篇运输地理
  • 1篇甄别
  • 1篇甄别方法
  • 1篇中国铁路
  • 1篇中国铁路运输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王成金
  • 3篇金凤君
  • 1篇王姣娥
  • 1篇张文尝
  • 1篇戴特奇
  • 1篇李秀伟
  • 1篇金杉
  • 1篇徐骅

传媒

  • 4篇地理学报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进理论与实证被引量:40
2011年
集装箱技术的传播深刻影响了港口体系的发展,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理论模型重点解析该技术对港口体系空间时序过程的影响机制。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回顾与评述,根据港口发展的新现象与新机制,综合Hayuth和Notterboom的理论模型,介绍了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最新理论,将其分为前集装箱化、技术试验、巩固集中化、枢纽港中心化、扩散化与离岸枢纽、港口区域化等六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并从枢纽港本地约束、集装箱航运模式、物流资源整合、内陆配送网络与干港、政府宏观调控和港口建设市场化等角度揭示了扩散化与离岸枢纽、港口区域化两个最新阶段的发展机制。并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案例进行实证,详细解析了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过程,重点是发展变化与内在机理,验证了本文的集装箱港口体系模型,探讨了该区域可能面临的发展趋势。
王成金César Ducruet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1950年代以来中国铁路物流的交流格局及演变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物流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或职能分工,对考察区域或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铁路物流的国内外研究评述,本文构筑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铁路物流的GIS数据库,从省级和地级政区两个尺度,对中国铁路物流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其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等空间规律,并对城际集装箱物流的空间规律进行分析和透视;同时,深入解析省际和城际铁路物流和集装箱流的流动格局及演变特征,考察其交流模式;然后,对铁路物流和集装箱流的流动轨迹进行模拟和评价。通过该研究,可有效考察中国省际和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强化网络组织的空间认识。
王成金
关键词:经济联系
城际集装箱交流枢纽的识别及其物流特征--以中国铁路运输为例被引量:13
2010年
集装箱流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枢纽城市在区域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主导着物流网络的运行。依据图论原理,构筑了枢纽城市的识别模型,融合了城市交流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对集装箱枢纽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形成了21个集装箱枢纽,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枢纽牵引的集装箱交流体系显示"区域—门户"空间结构明显。然后分析了枢纽集装箱流的距离衰减规律,采用Pareto和Newling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主要衰减参数,Pareto模型的衰减系数b显示其数值越高,集装箱牵系的城市影响越限于近距离,Newling模型的递增系数b1为正值说明枢纽附近存在影响塌陷区,最高影响不邻近枢纽。同时依据有向图的矢量属性揭示了枢纽集装箱流的集散规律,发现枢纽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呈明显的非均衡性,邻近地区形成影响塌陷区,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主影响区,各枢纽的本底决定了其主影响区明显不同,虽然各城市的辐射峰值和吸引峰值不同,但其集聚和扩散通道往往一致。
王成金
关键词:枢纽城市中国铁路
集装箱环球航线的枢纽区位优化被引量:19
2008年
集装箱航运业中规模经济较为明显。集装箱船舶不断地大型化,加上巴拿马运河的改造,在不久的将来环球航线这种充分利用船舶规模经济的航线形式将会重新出现,最终使世界集装箱航线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轴辐网络。以Ashar提出的赤道环球航线为基础,通过分析航运成本来作一些修正,寻找最佳的枢纽港口区位。优化的结果与Ashar的赤道环球航线略有出入,例如中国台湾港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港口尤其是黄海、渤海沿岸港口地理位置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急需加强港口建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徐骅金凤君王成金
关键词:集装箱航运环球航线
1990年代中国城际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空间演变被引量:12
2008年
货流联系是城市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我国在1990年代的高附加值产品的运输显著增强。尤其集装箱运输这一高附加值的运输方式,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重要的演变。文章针对1991年和2000年200个左右城市间的集装箱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距离衰减规律、首位联系模型等对中国城际铁路集装箱流进行了透视,发现1990年代各区的集装箱流变化趋势不同,但总体上发生了分散化的演变。本文还进一步对此做出了分析。
金杉戴特奇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网络结构
世界航运企业重组及其对航运网络结构的影响——兼论对中国港口体系的影响被引量:15
2008年
航运企业是全球航运市场的主要掌控者,其企业行为和航运组织深刻影响全球航运市场和航运网络的演化。近些年来,航运企业重组成为全球航运市场最为突出的事情;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本文分析了全球航运企业的合作模式与航运重组过程,并勾勒出航运企业的并购图谱;然后,深入探讨了航运重组对全球航运市场的影响,包括全球运力的企业配置和主干航线运力配置,同时构筑数理模型对基于航运联盟的全球港口体系进行刻画。最后,本文分析了全球航运重组对中国港口体系的影响。
王成金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被引量:24
2009年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己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己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金凤君王成金王姣娥张文尝
关键词:交通运输地理学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 in Globalizing China—A Case Study of Beijing-Shanghai Corridor被引量:4
2009年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urban geography with a new perspective. Endowed with the urban geography connotations, an improved data field model is employed to integrate temporal dimension into spatial process of cities in a typical region in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Beijing-Shanghai Corridor including 18 cities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s chose the city centricity index (CCI) and the spatial data field model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sub-region and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 in this corridor based on the data of 1991, 1996 and 2002. Through the analy- sis, we found that: 1)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the cit- ies’ CCI grew, the urban spatial radiative potential enhanced and the radiative range expanded gradually, which reflects the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s intensity has been increasing greatly; 2) although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intensity among the cities and sub-regions in the Beijing-Shanghai Corridor was growing constantly, the gap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strength among different cities and sub-regions was widening, and the spatial division between the developed areas and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was obvious; and 3) the intensity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their urban agglomerations was far greater than that in small cities of other parts of the corridor, and it may have a strong drive force on the choice of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WU WenjieZHANG WenzhongJIN FengjunDENG Yu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
中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被引量:99
2008年
物流企业是承担物流活动的专业化组织,是具有空间网络的企业形式。基于相关研究的评述,分析了物流企业网络的基础理论,重点解析其空间体系、职能联系与运营机制。通过研究,认为物流企业由企业属性要素和物流属性要素组成,其共同作用形成企业部门的职能分化和区位分离,由此形成物流企业网络,包括企业组分网络和物流运营网络。物流企业在城市和区域尺度构筑企业组分网络,城市网络包括总公司、配送中心和营业点,总公司布局于市中心区,配送中心倾向于近郊区,营业点集中在物流密集区;区域网络包括总部、区域分公司、地方分公司、办事处和受理点,总部布局于国内大城市,区域分公司倾向于各区政治经济中心,地方分公司集中在省会、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办事处与受理点在企业网络外部或内部空白处布局。物流运营网络由运输专线、配送体系和物流网络组成,运输专线形成支线和干线两类,是物流运营的基本途径;配送体系形成区域、城市区域和城市三层,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保障;运输专线和配送体系的交错、融合和优化,最终形成轴辐物流网络。
王成金
关键词:空间网络实证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被引量:292
2008年
一个区域的交通优势反映在"质"、"量"和"势"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而具体的内涵,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任一方面的刻画和评价仅仅反映区域交通优劣的一个侧面,只有三方面的综合集成刻画与评价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区域交通环境的优劣。基于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界定了交通优势度的基本概念,并建立了交通优势度的基本表述结构,包括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同时基于GIS技术,从分项和综合集成两个角度构筑了交通优势度评价的空间数理模型。以我国2365个地域单元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区域交通优势度呈"偏正态"分布特征,极少数的地域(比例为1.4%)具有非常突出的交通优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优越的交通环境;大约1/8的地域(12.4%)交通条件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交通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大约70%地域处于评价样本的中游或中游偏上水平。从区域上看,交通优势大致由沿海逐渐向内陆依次递减;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有着明显的交通优势,覆盖范围广;成渝地区和武汉都市圈也有较好的交通优势,但尚未连续成面或覆盖范围较小,其他城镇密集区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有相对较高的交通优势,但覆盖地域较小。从经济发展措施看,利用交通优势和规避交通劣势,应是进行经济活动和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
关键词:交通优势甄别方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