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8)

作品数:11 被引量:64H指数:7
相关作者:高翔鱼腾飞程慧波宋相奎张燕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流动穆斯林
  • 5篇穆斯林
  • 4篇城市
  • 2篇动力机制
  • 2篇少数民族
  • 2篇民族
  • 1篇动力机制研究
  • 1篇新经济
  • 1篇障碍性因素分...
  • 1篇人口空间
  • 1篇少数民族流动...
  • 1篇生理特性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绥农14
  • 1篇驱动力
  • 1篇西陇海兰新经...
  • 1篇系谱
  • 1篇流动人口
  • 1篇经济带

机构

  • 10篇兰州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高翔
  • 6篇程慧波
  • 6篇鱼腾飞
  • 5篇宋相奎
  • 3篇张燕
  • 2篇王乃昂
  • 1篇金剑
  • 1篇王光华
  • 1篇李艳华
  • 1篇邱丽娟
  • 1篇刘晓冰
  • 1篇米亮

传媒

  • 3篇西北人口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人口与经济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性跟踪研究
2014年
流动穆斯林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地涌入到城市生活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否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文章采用因子模型指数方法对5年前兰州市流动穆斯林研究样本进行跟踪分析,综合运用指数跟踪技术、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对跟踪样本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日常生活方式)和心理4个层面的适应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认知和建议,为兰州市更好地服务和管理好这个群体乃至促进西北大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城市适应、构建城市和谐社会提供一定参考。
程慧波高翔王乃昂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
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实证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被引量:8
2011年
本文以兰州市流动穆斯林为例,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结论如下: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综合水平很低,"自我认同"因子最低,"城市归宿"次之,"身份判断"最高;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有明显个体差异,文化程度和家庭月经济收入对其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职业的影响不显著,年龄的影响出现波动现象;民族因素及文化认同是影响流动穆斯林城市社会适应性的深层次因素。
高翔张燕鱼腾飞宋相奎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
城镇体系结构及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被引量:13
2009年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利用甘肃段41个县及以上城镇统计资料,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入手,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机制,得到以下结论:①甘肃段城镇体系结构以2002年为转折点,进入第二阶段的倾斜发展,其特征表现为:等级规模不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属典型首位分布;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单核心增长格局发生分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点轴空间分布格局。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呈对数关系),还取决于等级规模结构的均衡性(其对数与不均衡指数成线性关系),同时,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影响其发展的进程。并藉此探讨了甘肃段城镇体系及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
关键词:城市化西陇海兰新经济带
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流动穆斯林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否适应城市生活,尽快融入城市,已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对兰州市流动穆斯林主要分布地区调研、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萨默斯dy系数分析、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对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在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日常生活方式)、心理等方面的适应程度进行系列评判,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认知,为更好地服务和管理好这个群体提供指导。
高翔程慧波鱼腾飞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
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被引量:11
2010年
城市流动穆斯林的流迁行为因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等变量而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研究了其流动穆斯林人口的流迁行为特征及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①流动穆斯林的来源地构成单一,主要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为主;来源地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交通牵引使该结构发生分异;②居住地选择具有"围寺而居,围寺而作"的特点,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缘结构;③兰州市流动穆斯林流迁行为驱动力方面,研究认为除了包括由于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的来自兰州市的吸引"拉力"与来自流出地的"推力"外,宗教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兰州市定居穆斯林与流动穆斯林之间民族的同质性也已成为影响穆斯林流入兰州市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结果对于合理疏导少数民族的空间流动方向与规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翔鱼腾飞张燕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驱动力
转型期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定量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城市的适应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此类问题的研究多属定性描述,缺少定量评价。基于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分别对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环境、经济适应、文化和心理4个层面的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从量化的角度对其城市适应水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认知和建议,为促进兰州市乃至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构建城市和谐社会提供一定指导。
高翔宋相奎
关键词:流动人口
回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过程研究的理论探讨被引量:8
2009年
民族迁移者在城市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比较一般农民工的适应,由于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显得更复杂、更丰富,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焦点问题。由于回族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且其有着极强经商观念、民族意识,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与饮食、婚丧、居住习俗,因此关注回族迁移人口的城市适应无疑具典型性和突出的现实意义。从回族迁移人口的城市适应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和述评,提出新时期城市化背景下回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过程研究的思路:探讨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包括提取城市适应的关键阻碍因素分析,进行城市适应的多维层面和时序过程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判城市适应的水平,并籍此提出针对性的城市适应调控策略,从而为促进城市民族工作、建立城市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城市社会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高翔王乃昂程慧波
银川市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城市适应因加入特殊的民族因素变量,使得其较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流迁人口城市适应显得更复杂、更丰富。基于对银川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充分调研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算法及方差分析分别就其城市环境适应、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及文化心理适应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对银川市城市环境适应的总体状况为适应,但在气候、水土、交通状况、娱乐设施等具体适应层面存在差异;其经济适应与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社会适应方面,传统民族、宗教因素对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婚姻态度、择偶观念的影响作用在减弱,对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文化心理方面,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度走低,对其了解程度也在减弱,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也不高。
高翔宋相奎
结构变迁理论视角下的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被引量:7
2011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这一群体在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般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加入了民族意识、民族宗教习俗、民族价值文化等因素,从而使其城市适应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本研究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出发,以兰州市流动穆斯林社会调查为基础,对影响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的障碍性因素(民族因素、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阐述了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的关键障碍因素:地理距离、经济条件及心理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与以往的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关键障碍因素不同,制度因素已不再是阻碍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最主要的因素,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张燕
关键词:流动穆斯林
兰州市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被引量:5
2010年
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在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由于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其空间行为过程显得更复杂、更丰富。本文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研究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驱动机制,得出其空间行为特征表现为:①来源地构成较为集中、单一,主要以周边民族地区为主;②来源地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交通牵引使该结构发生分异;③居住地选择具有"围寺而居,围寺而作"的特点,总体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结构。进一步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观点从两种"维度"、两种"机制"、两个"方面"构架了"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动力机制模型,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
关键词:动力机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