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3YJA850007)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冷慧宫红英张学昕李梓铭李梅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世界观
  • 1篇德里罗
  • 1篇隐性连贯
  • 1篇隐喻
  • 1篇英语
  • 1篇英语世界
  • 1篇人性
  • 1篇神性
  • 1篇生态观
  • 1篇诗学
  • 1篇诗学功能
  • 1篇斯科特
  • 1篇中隐
  • 1篇舞蹈
  • 1篇连贯
  • 1篇救赎
  • 1篇空间艺术
  • 1篇吉姆

机构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作者

  • 1篇李梅
  • 1篇李梓铭
  • 1篇张学昕
  • 1篇宫红英
  • 1篇冷慧

传媒

  • 2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想象中国的方法——英语世界碧奴人物形象的流变及价值重构被引量:2
2016年
苏童以孟姜女民间故事为原型重述中国神话,描绘出中国普通女性内在的神性品质。在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人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消弭,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流变为单向度的神性。译文对碧奴神性特征的保留彰显出中西神话叙事的共性,而其人性特征的弱化则反映出中国神话的特有属性。碧奴在翻译过程中的人物性格流变,所产生的文本艺术构成价值变异必然生成不同于本土读者的西方审美感受价值和精神内涵价值。碧奴经过"他者"翻译的再创造和接受过程中的再解读,衍生出新的生命力,不仅延宕出"自我"意义的增值空间,也补足了西方对中国神话、中国经验的丰富想象。
李梓铭张学昕
关键词:人性神性英语世界
论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的生态观——以吉姆·斯科特作品《那只亡者舞蹈》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作品《那只亡者舞蹈》荣获了2011年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它讲述了接受白人语言和文化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少年鲍比,在与早期欧洲殖民者密切接触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白人殖民者的世界观与原住民"梦幻"世界观之间,在互动糅合过程中,所展现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生态观。同时,《那只亡者舞蹈》突破西方逻辑思维模式,运用大量原住民特有的口头神话传说,用极富创造性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非凡魅力以及原住民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但也为大众阅读异域文学作品带来更大的挑战性。
宫红英
关键词:生态观
叙述与救赎:德里罗空间艺术的诗学功能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空间、社会空间、恐怖主义教义空间中的三重人性与空间关系结构来解读空间视阈下《坠落的人》主人公的人性问题。在《坠落的人》中,德里罗将"9·11"事件对人性的冲击与颠覆问题置于时空意义的视角下进行考察,"空间"作为叙述及手段,具有鲜明的诗学功能。"空间"成为文本对人性状态的隐喻:对既有物质空间破碎的灰色沮丧描述与遁逃,隐喻着精神及人性的沉沦与破败;对社会物质空间的求索象征着主人公对人性与精神均衡和谐之境的探索与救赎。人性与生存价值的焦虑与探索是其空间诗学功能的最终所指。
李梅
关键词:隐喻救赎
世界观的认知机制:解读《卡彭塔利亚湾》中隐性连贯语篇现象被引量:11
2014年
本文以澳洲原住民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貌似不连贯的语言现象,说明"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心智连贯的认知基础,是作品语篇连贯的底层代码,与作者创造的语篇世界存在象似性关联。读者只有了解作者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厘清偏离规约文本的隐性连贯脉络,从而将不连贯的语言材料建构成连续的故事世界,达到解读文本思想内涵、感知文学效果、体验审美情感的目的。
冷慧
关键词:隐性连贯
共1页<1>
聚类工具0